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以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为典型案例,对西北高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研究区旅游资源现状和开发条件的分析评价,依据生态旅游开发原则,提出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模式,并推出符合区域生态功能的特色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的内涵决定了在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特色优势,首先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认为生态旅游是在具有一定自然生态景观、社会景观和环保教育区域所开展的观光、参与、研究等活动,并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生态旅游资源,在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综合其开发现状与前景,提出黄土高原的七大分区策略,并对每一个分区的开发主题进行了定位。分别是:太行风光生态旅游区、黄土风情生态旅游区、汾渭谷地文物古迹生态旅游区、草原风沙景观生态旅游区、宁夏回族生态旅游区、兰州综合生态旅游区、青东高原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区。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人们期望通过多元化旅游模式来在典型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由此导致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即农业生态旅游的产生。研究从二元化经济科技和激活区域旅游市场等角度阐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念和经济角度分析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的问题所在;从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等角度给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依托草原、沙漠、森林、湖泊、湿地、野生动植物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内蒙古生态旅游获得快速的发展。文章在调查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区域划分,从区位优势和产业规模方面对内蒙古生态旅游进行剖析,从劣势和胁迫2个方面分析内蒙古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最后分别对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核心区、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区、大兴安岭全生态旅游区和阿拉善秘境探险旅游区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陕南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陕南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做了全面分析,认为陕南地区在生态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客源市场和区域可进入性方面优势突出,在资金、基础设施和知名度方面还处于劣势,在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方面面临良好的机遇,在保护资源、环境与生态旅游市场竞争方面存在威胁。在此基础上,从形象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功能的发挥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为陕南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旅游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享受新鲜空气、欣赏乡野风光,还可以使游客对乡村的民俗生活进行了解与体验。四川省作为我国的农业与旅游大省,因其个性化的地形地貌、水域及气候等特征,而具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天然独特优势。文章在厘清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旅游功能区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其中现状是具有天然资源优势、丰富旅客来源及良好的扶持政策等差异性,问题是缺乏规划、影响环境,区域偏僻、交通不便,粗放经营、形式单一等,提出积极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着重设计地方特色旅游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联合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策略等建议,以此为发展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贵州是生态旅游大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加快扶贫速度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法与实地调查法分析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地理优势,结合极值比率、密度系数及变异系数分析其区域特征。[结果]贵州省的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且263%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分布在距离高速公路的1~3km处,同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特有的喀斯特地形特征及丰富的水资源等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或红色文化资源组成特有的贵州农业生态旅游。贵州省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极值比率在340~750之间波动,黔西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差异最明显。密度指数在250~530之间波动,黔东北地区的旅游人数在贵州省最多。变异系数在100~160之间波动,黔东南的农业生态旅游收入在贵州省最高。[结论]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在地理位置上有显著的优势,且在区域间存在差异,今后应注意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并基于当地旅游优势发展适宜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旅游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色的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优势,阐述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可以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内陆湿地水域生态旅游、自然遗迹生态旅游等类型。对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对策:合理开发和规划,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健全法规,加强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9.
草原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中季节性便是显著问题。内蒙古是草原生态旅游的典型区域,其旅游淡旺季对比十分明显,旅游季节性已经是一个制约内蒙古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其成因及影响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即要立足实际突出自身特色发展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业,而且需要人们转变淡季思维定式和旅游思维观念对解决草原生态旅游的季节性问题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农家乐”的本源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家乐”,是指以乡村生态景观、农村文化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等为基础,由每个具体家庭作为接待单位,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及购物等体验农家风情的休闲旅游形式。20世纪90年代末,在生态旅游观念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并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农家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以绍兴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质是对区域特色文化景观的开发.在构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和目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绍兴市为例,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文化资源的旅游可持续开发中,对绍兴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评价,并据此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强调要从开发理念、资源利用方式、人才培养机制、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2.
对生态旅游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宋子千  黄远水 《林业经济问题》2001,21(4):213-215,228
本文着重阐述了生态旅游内涵的三个层面 ,即 :作为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 ,作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 ;作为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认识在目的或责任、资源及产品等方面的泛化现象了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述泉州市山海兼备,水陆齐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在地域和内容上结合较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提出泉州市在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开发阶段和运营阶段都要重视资源的保护;根据区域资源特色突出个性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西北部地区以森林生态游为特色,东南部以滨海生态游为特色;适应“体验经济”对旅游的新要求,增加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多渠道加强宣传促销,让潜在游客在认可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认可泉州的生态旅游资源,促进泉州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契合点,试图找出低碳旅游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旅游的出路。[方法]文章通过对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契合分析,从低碳视角下反应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结果]缺少低碳性旅游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较少,旅游设施尚未低碳性及缺乏以政府为主导的低碳生态游的规划等问题。提出重构低碳旅游消费链,挖掘低碳消费的非物质内涵,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与实践,相关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低碳技术和设施的研发等4个方面的建议指导意见。[结论]在低碳视角下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应从政府、技术、公众意识及旅游消费等多方面着手,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带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准确评价生态旅游影响下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是推动少数民族山区实现旅游资源环境与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方法]以岷江上游贫困山区为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熵值赋权法相结合,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旅游视域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将评估指数与经济收入状况及贫困人口分布进行空间耦合。[结果](1)区域当前处于较安全水平,生态旅游开发适度;(2)综合评估指数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正相关,且城镇居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与机会较农牧民多;(3)综合评估指数与贫困人口比重呈负相关,与农牧民纯收入增长率没有必然联系。[结论]区域脱贫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安全状况,适度生态旅游开发是区域脱贫的有效手段,但应注重扶持农牧民在旅游业中的参与度,增加其旅游收益。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生态足迹的内涵.构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度指标评判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2006年武汉市旅游生态足迹为0.01219hm2/人,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5015hm2/人.旅游可持续发展度为0.24,表明武汉旅游业处于理想可持续状态.将本底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相叠加,武汉市生态赤字达到0.27465 hm2/人,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因此,武汉市应通过发展周边旅游市场、推出特色旅游餐饮、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策略保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缓解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生态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从茶文化概念、生态资源、生态旅游模式着手,系统研究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的现实意义。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茶文化及其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茶事文化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从三峡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开发策略等角度,探讨了三峡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沈员萍  王浩  黄萌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5):468-471,479
介绍了生态旅游景区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效应,阐述了生态旅游景区地方特色的精神载体、物质载体以及载体表达,并以福建诏安乌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中心区域为例,分析了生态旅游景区地方特色塑造的方法,提出规划中要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景区的精神载体、落实物质载体的构建及发挥其地方特色效应,最终实现生态旅游景区地方特色的塑造及其生态环境、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已经成为广大游客出游时首选的方向之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生态景区,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是长白山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盲目竞争、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这样会为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甚至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文章通过研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并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4方面对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以此为依据,为促进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制定合理分区,控制客容量;(2)设计旅游活动,减少环境干扰;(3)完善法规建设,注重技术成果;(4)开发旅游产品,突出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在沙漠公园规划建设中是一项重点内容,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经济的转化。文章以河北丰宁小坝子国家沙漠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规划为例,根据旅游资源特色,结合景区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定位,构建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以期为国内其他同类公园与景区带来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