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主要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文献检索中一些理论性的依据的阅读,得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必要性,通过对苏州、嘉兴、南京进行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发现宅基地退出中集中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和补偿制度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经济发展与宅基地退出之间的关系分析,制度机制分析和供需关系分析。最终针对推进宅基地退出提出三条对策:政府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完善宅基地退出的配套措施,建立以农民为本的补偿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宅基地是农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户进行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区域.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而稀缺的土地资源俨然与其形成了最大的矛盾.所以退出超标宅基地时,既满足了农民对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也解决了城镇建设中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但是当前我国的宅基地制度只允许农民使用宅基地,不能将其出卖,原则上是无偿退出宅基地,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并且由于我国目前对宅基地退出项目没有重视,缺乏统一的科学化设计规划,也没有完整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和退出配套补偿措施,导致现在的宅基地退出工作进行困难,对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目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宅基地退出机制及配套措施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1)
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作为农村深化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的土地系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要做好"人、地、钱"三主体的政策协同。文章结合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宅基地退出必要性、影响因素、长效机制构建等进行了分析,提出突破薄市场约束,扩大交易半径、加大退地激励等政策主张,提出宅基地有偿退出这一制度创新复制、推广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把进城定居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宅基地退出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4.
宅基地使用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为保障农民权益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现阶段,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机制有利于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调整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之举。但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也面临诸多现实风险,如经济不确定性风险、农民权利风险、农民居住保障弱化风险、农村生态恶化风险等等。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都是是可行的,需要从程序规范、实体制度、配套措施等路径上进行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是中央、地方与农民博弈的结果。地方政府往往因对中央既定目标的替代而被认为是违抗中央政策、侵害农民利益的"罪魁祸首"。这种观点忽视了当前财税制度及行政架构对地方政府行为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存在的政策统一性与执行灵活性悖论,发现这种悖论既是贯彻中央政策的必要制度,又为因激励不相容而出现目标替代提供了可能。中央、地方与农民的合作博弈尚未达到稳定和激励相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进行能有效解决信息成本问题和激励问题的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6.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立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制度是直接关系到数亿农民生存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但在实践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运行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宅基地面积超标、住宅闲置现象普遍、宅基地隐形交易等一系列问题。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宅基地无序使用的主要原因,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则加剧了这种无序,而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缺失则使这种无序找不到疏导的出口。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份先后发布的《2014年财政预算报告》及《预算法草案》三审稿,最终赋予了地方政府适度发债的权限,地方政府债券即将推出。报告指出,将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防火墙。对此各方赋予各种期待,希望通过该制度实现两方面目标:第一,服务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发债的限额控制与考核问责;第二,服务于市场对于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识别与价格确定。本文分析了我国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可能面对的困境以及现行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定明确的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两套并行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实现融资平台与隐性担保的退出以及改变市场主体级别竞争的成本与收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法律、政策和地方创新三个视角回顾了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土地制度因不同用途沿着不同的路径演化:农地制度无论是地方创新还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都朝着强化土地物权和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方向发展,而非农地制度却在朝着强化地方政府垄断和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同一块土地因用途改变而导致土地权利结构改变和利益分配方式变化,是现行土地制度的最主要缺陷。政策创新的基点是:在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盘活宅基地市场;探索征地中对失地农民的财产补偿办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让农民以土地财产权利参与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制度是集体化的产物,具有浓厚的福利分配色彩,由于历史形成的宅基地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它所承载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如何改革宅基地制度,成为顶层设计、法律修改、政策制定与学术讨论最为谨慎和敏感的领域.土地制度改革中,宅基地制度是最为独特、最为敏感,也是最难以决断的一项[1].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土地制度改革总体部署,明确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即"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本文在梳理宅基地制度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对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农村宅基地制度在突出保障功能的同时,适时推进新型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已经势在必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要能够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换句话讲,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社会公共财富是进行宅基地制度创新的出发点;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兼顾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是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与征地制度的重大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其辉 《经济经纬》2007,81(3):106-109
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在"三农"制度变迁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转型时期农民的贫困主要是制度性贫困.征地制度已经成为农民资产流失的最大渠道,它对农民的掠夺已经超过了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剪刀差".地方政府道德风险造成征地制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解决"三农"难题必须防范和减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要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全国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激励相容.现实的对策是采取有力措施,壮大农民工的力量,扩大农民的消费者主权.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引资偏好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世勇  李伟群 《经济问题》2007,339(11):20-22,77
由于地方政府不同的引资偏好和投资冲动引致的产业结构问题正日益凸显,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短期利益的博弈已进入"囚徒困境".如何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实现地方政府管理目标创新、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政府、理论界和实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从鼓励地方政府创新、降低企业产品转换成本、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展开分析,得出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助于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实现产品低成本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现行分权机制下,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致使地方政府依赖非正式资金体系来获得可支配收入.随着传统非正式资金来源的受限,工业化过程中不断升值的土地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获取非正式收入的最重要渠道.地方政府利用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民土地产权的相对残缺,大肆侵占、出售农民土地,引发了当前严重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涉及农民利益保护、政治腐败、小产权房问题等诸多方面,反映了转型期中国内在的制度矛盾和缺陷,其解决需要国家深层次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上的博弈色彩越来越浓,中央政府"地根"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均衡有序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其决策是符合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的.但是,作为具有"经济人"思维的地方政府,也有与中央政府利益不一致的地方.研究发现,由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中的投机行为不可能百分之百查处,加之官员任期存在阶段性,现有的成本收益布局决定了地方政府会在土地调控中采取欺骗行为,造成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梗阻.制度创新、GPS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改变成本收益布局的措施,将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增强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制度是我国现行经济社会体制中的元制度,土地制度创新受需求诱致因素和体制的约束。在体制约束下自下而上的变革困难,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面临制度粘性,处于体制内夹心层的地方政府中间扩散型土地制度创新成为主要路径。该文在分析成都土地整治、重庆地票、天津宅基地换房、嘉兴两分两换土地制度创新在需求诱致和体制约束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原则、定位和制度供给基础上,提出在需求诱致下我国现行体制内土地制度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了解农户对宅基地的退出意愿和利益诉求,对合理、有序、公正地推进农户宅基地退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安徽省6县1413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砖混结构占大多数;宅基地以及房屋的闲置情况也较为严重,有85.5%的宅基地没有被有效利用;在一定的前提下,有90%的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其中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因素依次为就业、养老、生活费用和农业生产;农户所在区位、年龄和参保情况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远郊农民的宅基地退出意愿更强。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最后提出社保先行于宅基地退出,以及优先考虑远郊农民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反思现有观点可知,两权分置下宅基地收益权主体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宅基地收益权却无权取得收益,原因在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控;农民集体既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亦不具有农村土地用途管制权,不能因此参与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地方政府不是宅基地所有权人,不能基于地租理论参与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民集体与地方政府分别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地租理论与管理权理论,享有取得宅基地增值收益的正当基础。构建中国农村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应当从私法与公法之不同视角出发。私法视角下,农民集体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享宅基地增值收益;公法视角下,地方政府基于征税的方式取得宅基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村建设用地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相当一部分空置宅基地,这些宅基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关系到国家节约用地目标的实现和农村治安状况的改善。文章在分析现有农村空置宅基地实况及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对农村空置宅基地管理法律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对农村空置宅基地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确立空置权;二是完善农村空置宅基地国家法律制度;三是制订合理的农村空置宅基地配套法律制度措施;四是完善农村空置宅基地的收回的执法与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3)
结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规定的宅基地"三权"分置,提出在明确宅基地资格权的前提下需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文章认为开禁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已是大势所趋,符合当前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态势,并就当前房地一体主义模式下的宅基地使用权附随房屋流转困境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政府管理与政企关系的调整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在国有经济明确定位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和重构国有资产管理中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政企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从理论上疏理清楚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一、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关系的重大调整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所需要的出资人制度。围绕这一目标,需要在国有资产管理层内部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国资专司机构与政府、国资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目前有人认为可以将中央政府理解为地方政府的出资人,地方政府将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