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重点偏向于融资渠道创新,监管方式侧重于行政手段监管,整体上与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相似。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资金错配、效率偏低、风险潜存等问题,需要借助市场化改革手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应通过放松管制、增进市场、改善供给等措施,积极构建监管制度完善、竞争环境有序、发展规模适度的影子银行体系。鉴于美国的经验和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应主动顺应金融结构变化,监管部门应动态看待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保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凸显了美国监管体系未能跟得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的失败,也将两项改革提上了日程。一是必须特别针对"大而不能倒"机构问题。二是必须将监管指向所谓的影子银行系统,即部分或全部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包括杠杆和期限转换。迄今为止,大部分改革都集中在大而不能倒机构上,且很多改革未能有效实施。而影子银行系统却仅被模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超 《时代金融》2014,(7Z):112-113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知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和欧美国家具有本质的区别,经济发展策略也不同,所以欧美的一些监管方法只能作为参考性的意见,我们需要对中国特有的经济环境和各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创新监管模式,才能避免恶性的金融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7.
戚珂莹 《时代金融》2014,(17):189-190,195
结构多样的金融市场和日渐深化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在中国"井喷式"发展的环境背景。纵观各国的金融业发展路径,影子银行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信贷的迅速扩张,影子银行的风险日益暴露,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危机案例,集中体现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危害性,人们对影子银行亟待监管的现状开始有了认识。本文从中诚矿产信托风险案例出发,反思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8.
辛华 《西南金融》2010,(10):57-59
商业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银行与资本市场沟通的桥梁。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全球金融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与重构的时期,我国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肩负着通过向全球资本市场介绍自身运营、提升全球投资者对我国金融和银行体系市场化运营理解的使命。抓住全球金融和银行业竞争格局变迁的时机,竖立我国上市银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地位和价值品牌,增强全球投资者对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和商业银行运营的信心,是我国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在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银行部门的资金来源继续保持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较低。对于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需建立综合宏观审慎框架以衡量并管理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亟需明确对于影子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等机构的监管法规以防范和管理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一些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结构和业务(以下统称影子银行)日益活跃,在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业务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监管套利等问题。本文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影子银行的特点及蕴含的风险,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爆发后,美国立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被认为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体系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并极易放大市场恐慌。本文重点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缺陷及影子银行体系、新法案为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措施的可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谢鉴  黄儒靖 《时代金融》2013,(11):128-129
在利率管制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影子银行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积极影响,但随着其规模的急剧扩大,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广泛的渗透和脆弱性引起了普遍的担忧。本文从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界定出发,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其对金融环境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分别从宏观调控层面、微观银行层面以及金融创新视角,对如何有效的实施风险监管,构建与优化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随着监管的放松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壮大,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有研究表明,此次金融危机并非源自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而是肇始于"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的坍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相继推出一系列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改革方案,欧盟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推出了一系列对影子银行监管措施。尽管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仍相对滞后,但是欧盟的改革对于构建我国监管框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当前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现状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Plantin(2012)构建的最优资本监管模型进行拓展。模型分析表明,引入影子银行后,对传统银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会导致影子银行的活动更加活跃,并降低社会总体福利。因此,为提高社会福利,应避免对传统银行过于严格的管制。对影子银行的活动,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严时实行部分监管,而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松时实行全面的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特殊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更为宽松的金融信贷环境,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要优于对其严格的管制。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和利率市场化存在相互关系,利率市场化过程催化了影子银行的扩张,同时影子银行的发展加速推进了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影子银行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通过对影子银行体系产品创新、利率形成机制和风险监管等情况的研究,可以为下一步存款利率放开的步骤、品种、期限和监管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表现,并指出当前中国金融形势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若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速度和程度不容小视,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严密的法律制度监管之。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从事与传统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却不受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系统备受诟病,被认为是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文章对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构成、业务流程及投融资活动等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理解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对影子银行概念、规模等的介绍,提出“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概念、内容、规模,并重点总结对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底线的影响;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得出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的广泛讨论。由于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并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影子银行超常规的发展最终引发了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潜在的挤兑风险及其监管问题。同时还结合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举措以及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