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颜色  辛星  滕飞 《金融研究》2020,484(10):113-130
当银行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当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对银行业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在金融史研究中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1934年白银风潮冲击下中国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为背景,对比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金融中心上海和天津的银行业同业组织在危机中的表现,发现天津银行业同业公会成员相比于非银行同业公会的成员受到了更严重的挤兑危机,且在危机期间放款额出现了更显著的下降。而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则没有受到大规模挤兑,且反而在金融危机期间扩大了信贷规模。本文认为是由于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津沪两地银行同业公会的不同表现。具体机制为:其一,政府干预推动了银行业信息公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慌和挤兑;其二,政府干预下银行组织承担了更多的财政义务。  相似文献   

2.
一、银行危机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一)银行危机的定义 银行危机,也称"银行业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8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其定义为:银行危机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实际或潜在的银行挤兑与银行失败引起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或为防止此情况的出现政府被迫大规模提供援助.  相似文献   

3.
李庆水 《新金融》2013,(1):25-29
利率市场化是未来几年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可是一些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陆续引发银行业危机,这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借鉴.本文以美国、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为例,探究了政府监管不善与银行业危机形成、发酵之间的关系,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政府监管的放松,相反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监管约束银行行为并引导银行业发展.对于可能出现的银行业危机,政府不应拘泥于市场化干预,必要时可以动用行政干预以遏制危机蔓延.  相似文献   

4.
金融安令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防止银行挤兑和危机蔓延的同时,削弱了市场纪律,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影响金融稳定.目前我国金融安全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加快制定我国金融安全网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完善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加强银行业市场纪律,以构建我国激励相容的金融安全网.  相似文献   

5.
政府介入银行挤兑危机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但信息不对称又导致政府在介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制度成本.本文从分析银行挤兑风险发生、发展乃至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过程入手,试图从中找出调控的逻辑切入点,并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金融安全网的制度成本.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金融稳定、保障存款人利益及降低制度成本三位一体的导向下,提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中的最优合同设计和金融安全网构建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6.
在充满竞争与风险的现代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常常招致危机的到来。对商业银行而言,高负债性及由此引起的银行脆弱性使得银行机构更易受到“银行危机”的侵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8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银行危机”界定为:实际或潜在的银行挤兑(bank runs)与银行失败(bank failures),引致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或防止此一情况的出现政府被迫大规模提供援助。为降低“实际或潜在的银行挤兑与银行失败”,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金融机构及理论工作者应做好危机事件管理及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商业银行危机事件的诱因与类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与流程。一、商业银行加强危机事件管理的紧迫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突发性事件有两大因素:(一)内部因素第一,银行业自身的脆弱性。商业银行是高负债经营性质的机构,其运营基础是“信用”,具有强大的外部依赖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客户对银行信心的丧失具有极强的破坏效应,且银行间危机传递极其迅速。因此,加强对突发性事件导致的银行机构危机的管理刻不容缓。第二,商业银行管理者往往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一直以来,政府为保护储户的存款本金和合法利息给予银行较多的援助...  相似文献   

7.
李涛  都晓岩 《济南金融》2007,(11):13-16
政府介入银行挤兑危机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但信息不对称又导致政府在介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制度成本。本文从分析银行挤兑风险发生、发展乃至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过程入手,试图从中找出调控的逻辑切入点,并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金融安全网的制度成本。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金融稳定、保障存款人利益及降低制度成本三位一体的导向下,提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中的最优合同设计和金融安全网构建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8.
浅议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英 《新金融》2001,(11):8-9
如何有效地抑制银行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面临的难题。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金融风险和货币危机,使许多国家在强化政府银行监管职能的同时,纷纷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完善包括传统的银行清偿力管理和最后贷款人在内的铭安全网。我国即将成为WTO的全权成员。加入WTO,不仅意味着市场准入标准的逐渐趋同,而且意味着市场监管标准的逐渐趋同,而且意味着市场监管标准的逐渐趋同。即中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标准和国际标准共同接轨。我国在加入WTO后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推进银行业经营国际化的同时,通过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来防范金融风险。自96年以来,就有海南发展银行和广东国际信托公司等数家金融机构倒闭。现有的各种类型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超过4万家,但多数银行经营不善、甚至个别较大规模国有商业银行还出现挤兑现象,银行业潜伏着危机。加之近年来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对于我国银行业隐藏的风险不可掉以轻心,不能不考虑。对此本认为有必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充满竞争与风险的现代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常常招致危机的到来.对商业银行而言,高负债性及由此引起的银行脆弱性使得银行机构更易受到"银行危机"的侵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8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银行危机"界定为:实际或潜在的银行挤兑(bank runs)与银行失败(bank failures),引致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或防止此一情况的出现政府被迫大规模提供援助.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业在社会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危机极具扩散性和破坏性,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金融风波,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各国监管当局非常重视对陷入危机的银行处理。尽管各国的经济金融制度各异,银行发生危机的原因及表现不同,但各国危机处理的基本内容还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被进一步压缩,一些商业银行纷纷通过业务创新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影子银行业务也得到不断发展。但是,这些影子银行业务将传统的表内资产转到表外,具有监管套利的性质,给影子银行的运行带来较大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监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暴发以来,国际银行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动荡,其经营状况在200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欧美银行业在这场危机中损失惨重,成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本文从分析次贷危机后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现状入手,对比其经营业绩,总结出国际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主要经营特征,展望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因此,通过本文对我们认清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指导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共赢之道——供应链融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应链融资是近年来全球商业银行界最关注的一项金融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向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支持,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和贸易复苏,为我国经济摆脱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和利润来源也得以扩展。  相似文献   

14.
蔡卫星 《金融研究》2019,466(4):39-55
本文在充分考虑中国信贷市场本地竞争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手工收集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独特数据构造了城市层面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指标,并将其与2002-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合并构造基础数据库,考察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一个更具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这支持了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市场力量假说”;其次,从影响机制来看,一个更具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最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那些面临更多融资约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小企业、非国有企业、新企业和高技术行业的企业从银行业竞争中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业也因此迎来变革。本文基于2014年至2019年我国县级行政区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减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网点的扩张势头,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并主要影响这两类银行的基层机构。同时,我们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转型和网点退出,但对国有“六大行”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影响效果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和地区金融可得性增加而增强,但随着在位银行的市场势力提升而下降。本文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的变迁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Schwartz's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what has been called “divine coincidence”, price stability should imply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However, in ligh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ith monetary policy focused on price stability, scholars have held that banking and financial risks were largely unaddressed. According to this alternative view, the belief in divine coincidence turns out to be benign negle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test Schwartz's hypothesis against the benign neglect hypothesis. The priority assigned to the inflation goal is proxied by the central banks’ conservatism (CBC) index proposed by Levieuge and Lucotte (2014), here extended to a large sample of 73 countries from 1980 to 2012. Banking sector vulnerability is measured by six alternative indicators that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the literature on early warning system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ces in monetary policy preferences robustly explain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banking vulnerability and validate the benign neglect hypothesis, in that a higher level of CBC implies a more vulnerable banking sector.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whether banking crises or business cycles affect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markets development on bank risk in a sample of 37 publicly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in seven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over a 22-year period between 1991 and 2012. Banking crises in this region offer a natural setting in which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markets development on bank risk is examined. We find that financial markets development improves banks’ capitalization ratio and reduces their exposure to non-traditional banking activities, suggesting that financial markets development on average reduces bank risk. In addition, banking crises and business cycles appear to moderate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markets development on bank risk. In the aftermath of banking crises, banks appear to concentrate more on their core traditional bank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很多资本高度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维持生产运营,若无法获得足够的银行贷款以致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极易引发动荡。本文研究发现,在当时中国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为确保“重要而不能倒”的国有企业获得足够的银行贷款而不破产倒闭,不适合采用放开银行准入以促使银行竞争的方式,反而应限制银行准入,控制银行数量。原因在于,放开银行准入增加的仅是中小银行,其资金动员能力有限,与国有企业的规模特性不相匹配,更重要的是,大量中小银行进入会分流大银行的存款,降低大银行的资金动员及服务国有企业的能力,导致国有企业的贷款成本和破产风险因此而上升。本文指出,一个国家的银行业结构内生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限制银行准入的政策安排通过在金融方面支持国有企业,在改革初期起到了维护国防安全、保障国计民生和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作用,为平稳推动改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We use a hand-collected international database to analyze the change in the risk-taking incentives embedded in ban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fter the onse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ur results reveal a reduction in both the risk sensitivity of stock option grants (vega) and total and cash pay-risk sensitivities in countries suffering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This reduction is greater in countries with strong shareholder protection, especially in banks with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solvent banks, and banks that suffered a reduction in their specific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The regressions control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banking development, and crisis intensity.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contracting hypothesis is more relevant in countries with stronger shareholder protection,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measures improving shareholder rights in the approval of ban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