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大学经费来源变迁的现实考察,分析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从线性模型向巴斯德象限模型的转变,是大学知识生产变革的逻辑渊源。学术主导型知识生产已不能完全适应制度环境的需要。大学作为创业知识的供给方,与作为需求方的社会各主体之间对创业知识的质量存在张力。大学知识生产的变革应平衡供求关系,连接知识的生产与需求,融合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研究,整合政府、产业界与大学关系,实现在继承基础上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大学衍生创业是加速母体大学创新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综合创业能力和资源禀赋状况都会对衍生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基于实证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衍生创业绩效间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知识特性、创业导向都有利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提升;创业能力在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运用共生理论的协同进化研究方法作为指导,率先从进化的角度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创业者与所在产业集群的互动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基于知识资本化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者学习的旋转互动模型,深入探讨了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过程与新产品,并结合"模仿"与"创新"两种手段来实现集群整体技术效率改善与技术前沿移动的事实。论证了创业活动是影响知识资本化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仅仅有科研投入和知识开发是不够的,提供知识溢出的渠道和知识商业化的途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在推动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大对科研知识学习与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大学与培训机构对知识的开发与创新,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带动知识溢出与集体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知识创新溢出路径视角,运用SEM路径分析方法,对2001-2009年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次区域层面的大学知识创新、大学创业与区域经济绩效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大学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绩效影响的溢出效应与路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知识溢出通过人力资本载体与知识商业化两大渠道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绩效提升。其中,大学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主要通过技术转让和校办产业等大学创业活动实现。但是,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而言,大学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而不是大学创业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此外,大学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一定的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衍生创业是加速母体大学创新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综合创业能力和资源禀赋状况都会对衍生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基于实证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衍生创业绩效间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知识特性、创业导向都有利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提升;创业能力在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新经济周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起重要推动力作用的知识型创业,具有创造性破坏的明显特征.由于知识溢出的本地化属性,知识型创业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异现象.新知识生产速度决定区域内潜在创业机会,而由各种结构性和体制性障碍构成的“知识过滤器”又限制着创业机会的商业化开发.作为知识型创业一种特别类型的知识溢出创业是新知识从现有组织中溢出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其中关键在于穿透“知识过滤器”.穿透过程依赖于特定空间情境中的知识溢出渠道,更依赖于潜在创业者的吸收能力.基于知识溢出过程构建区域创业体系模型,从理论上解释“知识溢出创业”活动的空间差异.根据隐性知识溢出的空间粘性,着重讨论空间集聚效应、社会网络效应、人力资本流动等三种知识溢出渠道对知识溢出创业过程的影响,同时论证了将扩展后的吸收能力纳入企业家群体构建维度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区域创业体系的三类核心驱动力,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区域创业体系的演进动态.对策建议中提出应从全面强调扩大研发投入转向关注疏通知识溢出渠道,增强创业者知识吸引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作为创业机会来源"的认识出发,运用理论推演和模型论证等方法,分析了知识嵌入下新企业生成的过程及其动因和障碍。认为:新企业生成是一种重要的知识溢出机制,它通过空间聚集效应对区域经济发挥作用;知识过滤屏障的存在使得积累的新知识存量无法充分实现其应用价值,从而对新企业生成造成障碍。提出:学术组织向学术创业角色转型有助于突破知识过滤的屏障,不仅可以提高新企业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开发能力,而且能够在学术组织内部激发出新企业,提升知识对创业及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8.
探索知识管理在公司创业活动中影响公司绩效的过程机制,是当前创业研究面临的挑战。基于知识创造理论,整合组织创造力,提出联接知识管理和创业绩效的关系模型。通过对国内194家创业型企业样本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公司创业视角下知识管理、知识创造过程、组织创造力与公司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拓展了知识创造理论,深化了公司创业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对人的精神世界改造和知识技能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其学术知识与生产力存在内在的密切关系。文章从三个角度揭示了高等教育通过知识渗透与转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分析了大学学术知识与潜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内在一致性,发现学术活动生产和创造知识成果,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知识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为物质生产服务。而大学学术活动的知识贡献和知识本身的生产率决定于学术生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文中被称为学术生产力;其外在表现为人或物化的知识载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溢出型创业理论,从知识特性入手,研究了大学知识溢出驱动的两类衍生企业的创建模式及影响因素,提出"创业机会特性与企业创建模式匹配"的研究思路,并探索了母体大学、技术发明人、区域创业环境等驱动要素对衍生企业创建模式选择的调节效应。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322家衍生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先进性高、隐含性高的知识更倾向于以大学衍生企业创建的方式实现其经济价值;母体大学的政策引导和区域创业环境有效调节知识特性对衍生企业创建模式选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知识转移具有很强的情境信赖性。组织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将从多个维度对知识转移的效果产生影响。在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情境因素与非情境因素两方面对影响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大学—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两种主要模式;通过分析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构建了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模型,并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对大学—企业知识转移各阶段的特点及发生动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螺旋"模型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此理论基础指导下,世界各国纷纷改变高校的传统职能,开始建设"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理念和战略。它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和扩展了原有的教学职能、研究职能和服务职能,更加强调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能力。依据"三螺旋"理论和国际上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经验,我国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首先必须从观念和组织上进行改革。根据科研水平和创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高校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更重视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构造大学创业的坚实基础。并且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高校——部分"研究型"大学和一般高校——都要合理找准自身定位,采取适合自己发展层次的创业措施。  相似文献   

13.
知识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企业的主导生产要素是技术知识资本和劳动知识资本,即具体知识资本.文章旨在以生产函数模型理论为基础,在重新阐述生产函数模型各个变量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企业知识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模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企业主导生产要素发生了根本变革的需要,为知识企业知识资本投入的有效组合分析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科技园作为实现创业型大学功能的组织形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从表面上看,它作为大学的一个附属机构而存在,是大学功能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但实质上,大学科技园是一种创新网络,是由社会网络、商业网络和专业网络相互叠加所构成的网络组织环境。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科技园成为创新系统中的一种混合组织形式,它的发展以知识资本化为中心和目标。深入分析了大学科技园的本质特征,认为知识资本化是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发展定位中的关键。这对大学科技园在创新网络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知识生产范式下的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和互动性特点,大学与产业两大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相互协同为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虽然大学与产业在互动合作中有着不同动机和诉求,但从经济、人才、知识和责任4个层面均可以找到大学与产业互动的有效结合点。传统意义上大学与产业的互动合作存在教育、科研和服务3种模式,而学科-专业-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与产业有效互动的新模式,能够在有效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播、创造和应用能效倍增,促进创新要素在不同创新主体间双向融合与协同。  相似文献   

16.
对创业型大学的褒贬不一给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学术创业带来巨大阻力。从“价值—理性—行为”三维框架探索学术创业场域中存在彼此冲突的双重逻辑:知识生产的学术逻辑和知识应用的商业逻辑。同时,采用大学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逻辑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两个逻辑的价值融生,增强两个逻辑的通约性,促成两个逻辑的行动互洽。  相似文献   

17.
以现有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知识溢出和创业研究为背景,基于创业作为新知识转化和利用机制的观点,对创业类型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开拓型创业和模仿型创业。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调研情况,以安吉竹产业集群为分析对象,基于动态视角将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与创业类型联系起来,分析了两种创业类型对知识转化及产业集群阶段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不同作用,并对制度安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165家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创业者先前知识的两个维度——技术相关知识和市场相关知识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并探究环境动态性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将创业绩效分为成长绩效和财务绩效,分析技术相关知识对它们的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如下:创业者的先前技术相关知识对创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先前市场相关知识对创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环境动态性对创业者先前技术相关知识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对创业者先前市场相关知识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技术相关知识对成长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对财务绩效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创企业需要弥补“新生弱”缺陷,在动态环境下选择适当的创业学习模式、获取创业知识,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和成长。基于创业学习理论,利用288份新创企业调研问卷,构建有调节的双中介理论模型,研究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探究创业知识的中介作用,同时,引入环境动态性作为创业学习影响创业知识获取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创业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加入创业知识后,其在创业认知学习、创业实践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均具有完全中介作用;(2)创业认知学习与实践学习对创业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均具有促进作用,而创业认知学习的正向影响更大;(3)环境动态性在创业认知学习与创业显性知识间具有负向调节效应,而在创业实践学习与创业显性知识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结论启示,新创企业要善于结合外部环境并选择有效的创业学习方式,促进创业知识获取并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知识质量的信息在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这就使通用性知识对创新性知识的逆向淘汰成为可能。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系统论证了其特殊性和可能诱发的一些现象,并提出了分离均衡和知识审计等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