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选取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成本粘性;融资约束负向调节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成本粘性的关系;数字化转型对成本粘性抑制作用在内控质量较低、西部地区及成长期企业中更显著。建议深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此缓解成本粘性,完善成本管理决策,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业务数据测度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考察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越高,成员公司成本粘性越小。控制内生性问题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的高效率资金配置缓解了成本粘性,提高了成员公司成本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当成员公司融资约束越严重、管理层短视程度越低、代理成本越高时,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对成本粘性的缓解作用更显著。立足民营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本文丰富了成本粘性影响因素以及内部资本市场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自愿性环境规制与企业融资约束理论模型,选取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自愿性环境规制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代理成本和社会责任对自愿性环境规制与融资约束关系的权变影响。研究发现,自愿性环境规制能够显著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考虑企业成熟度和盈利能力,发现其缓解作用仅在成熟企业、高盈利企业显著。分析权变影响发现,代理成本越高的企业,越难以缓解融资约束;而社会责任会通过U形调节作用影响企业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变数加大,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发展壮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家政府及有关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研究融资约束、代理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会显著阻碍企业绩效提升,而代理成本则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基于股权性质和地区制度环境的差异效应,进一步探索发现,融资约束对中西部及国有中小企业绩效并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7年至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资源配置视角,考查了产业政策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并对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产业政策会对成本粘性产生正向影响,且该影响主要通过财税挟持效应产生,而信号传导效应则在高成长性企业以及政策出台当年对成本粘性产生正向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通过刺激企业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关键生产资源的投入,加剧了成本粘性.进一步研究表明,产业政策导致的成本粘性增加在短期内未被吸收利用,会降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从长期来看,奠定了企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有利于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文将宏观层面的产业政策和微观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为相联系,为政府合理规划产业政策和企业正确认识成本粘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素材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企业战略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会表现出不同的成本行为,选择差异化战略的成本粘性要高于选择低成本战略的成本粘性;管理层的不同预期会对成本粘性产生不同的影响,管理层乐观预期会提升成本粘性,而悲观预期会降低成本粘性;管理层预期会调节企业战略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影响关系,若管理层乐观预期,则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比选择低成本战略企业成本粘性更高;若管理层悲观预期,则选择低成本战略的企业比选择差异化战略企业成本反粘性更高。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构建公司治理机制、实施推进成本管理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管理者能力的视角出发,选取2010-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管理者能力对债务契约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研究证明:管理者能力越强,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越短、债务融资成本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法制环境中,二者的关系存在异质性,即管理者能力对债务期限结构、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在法制环境较高的地区较为显著。本文丰富了企业债务契约的影响因素,探寻了管理者能力影响债务期限结构、债务融资成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7-2016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成本粘性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质量对这一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成本粘性会显著加剧企业风险;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有效调节成本粘性对企业风险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成本粘性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的投资风险;公司治理有助于缓解成本粘性对企业风险的负面影响。同时,成本反粘性同样会加剧企业风险,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显著缓解此影响。本研究深化和丰富了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也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更好的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降成本"目标、防范和应对企业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4-2020年间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的“人才新政”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人才新政”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实施会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粘性,其作用渠道主要是通过影响地区劳动力市场供给,进而改变企业的调整成本,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来实现。研究还发现,“人才新政”主要降低了劳动力数量粘性而非劳动力薪酬粘性。截面检验发现,“人才新政”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人才存量较少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以及生产经营结构变化较小的样本。最后发现,“人才新政”缓解了劳动力成本粘性对企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不利影响。本文将宏观的人才政策和微观的企业人力资本配置相联系,为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提供经验证据,丰富成本粘性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2-2018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融资需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外部市场环境因素-投资者情绪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发现:融资需求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融资需求越强烈的企业,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此外,投资者情绪作为一种市场非理性因素,一方面会通过迎合效应对融资规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引起股票的错误定价从而改变企业融资成本;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低迷的投资者情绪,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显著促进融资需求与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浅析新的成本理念对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来进行,它应成为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代企业必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本文着重从新的成本观念对成本控制带来的影响入手,探讨现代企业在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上应注意的新问题,以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至今为止对劳动力成本的涵义却还缺乏相对一致合理的共识。文章根据对现有文献关于劳动力成本概念研究的梳理,指出理解劳动力成本的涵义应该立足雇主的立场,要覆盖从劳动力同企业结合到分离全过程中企业为维持生产经营,在招用、使用、高用、退用员工过程中所承担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成本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术界对成本习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成本粘性已成为管理会计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理解成本粘性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以及投资者决策等。本文围绕目前国外与成本粘性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就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成本管理顺应需要发展起来,逐步成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辨析高等教育构成及内涵性质是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这种要求之下,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成本的内涵,教育成本的构成要素、内容及性质、介绍了中外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现状,总结出了高校教育成本的三种构成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银行监管成本中,合规成本对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影响甚大,也是衡量监管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借鉴国际上有关国家监管当局采用的前沿做法,研究舍规成本的测度方法问题。本文论述了合规成本的基本测度思路、测度方法、需剔除的重复因素、数据收集步骤和数据分析过程,并通过分析国外有关机构的调查情况,简要说明有关测度方法的可行性和测度结论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作为以教学科研活动为中心的事业单位,虽然不像企业那样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等有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同样存在"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活动,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成本项目的设立,以及对在教育成本核算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对高校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以战略成本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阶段,片面追求成本节约的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应运而生。本文从战略成本管理及战略管理的高度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对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cost stickiness occurs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 using a sample of Italian nonlisted and listed firms during the period 1999–2008. Our findings show that cost stickiness emerges only for the total cost of labour and not for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SG&A) costs, cost of goods sold and operating costs. Stickiness of operating costs is only detected in a sample of listed companies. We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n sticky cost behaviour by discussing critic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 extant approach of empir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ticky cost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9.
This research examines cost engineering and costing in a British shipbuilding firm in the late nineteenth –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firm maintained separate systems of contract accounting, costing and reporting for directors and employed internal data from these systems 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the enforcement of managerial accountability. An apparent gap in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manage the firm in a cyclical and highly competitive industry during a period of rapid organis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was filled by an informal and personal cost engineering system developed by the shipbuilding manager. The shipbuilding manager's cost engineering system employed a wide range of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data for use in cost management and in cost estimation, pricing and tendering. Thus cost engineering and costing developed to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and developed in different spheres and along different trajectories.  相似文献   

20.
David Johnstone 《Abacus》2020,56(2):268-287
The firm's operating leverage is its ratio of fixed to variable costs. It is widely understood that production settings with higher fixed costs and lower variable costs are high risk. Well-rehearsed CAPM arguments show how the firm's beta and cost of capital is higher when its proportion of fixed costs is higher. Importantly, that generalization holds under CAPM if expected total costs are constant and merely re-apportioned between fixed and variable, but does not hold if expected total costs change. In actual business contexts, higher fixed costs are intended to bring lower unit variable costs and often lower expected total costs. Allowing for such efficiency gains, the firm's risk-adjusted cost of capital might typically fall despite the higher operating leverage. Formal proof follows directly from the payoffs or ‘certainty equivalent’ expression of CAPM. The CAPM insights and new CAPM equations brought to light in this proof are surprising and usef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