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国家公园管理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为社区居民生存发展预留空间、明确边界两侧发展强度、并承认社区主人身份、与社区达成管理契约。中国保护地社区管理普遍采取了异地搬迁、生态补偿、社区共管等措施。尽管中国保护地与国际国家公园社区管理措施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然而实施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在于:中国保护地并未从根本上将社区居民视为保护地的管理主体,或未严格履行社区管理契约。尽管中国保护地采取了类似的管理措施,如生态补偿、社区扶贫等,然而在践行一些关键性问题时仍然力度不足。因此,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应当明确社区管理的核心问题,落实国际成功经验,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为其他保护地转型为国家公园提供参照样板。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是隶属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用以保护和展现具有国家代表性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景观载体。建立国家公园对于实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WOS、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内外国家公园领域文献数量、作者、研究机构等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体制、文化价值、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不同;(2)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公园研究热度持续高涨,研究文献总量逐年增加,国外较国内研究文献数量多,研究作者以及机构更加多样化,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而国内文献呈现阶段性特点(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但合作研究不足、研究深度欠缺;(3)国外学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内容由自然保护向国家公园与利益相关者、与环境变化互动等内容延伸,研究领域广且分散;(4)国家公园的科学定位、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的案例借鉴、国家公园与生态保护及生态旅游的关系、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等问题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此,文章提出未来国家公园的研究应在理论研究、典型案例介绍以及合作研究等方面逐渐深入,以此丰富国家公园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并为进一步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公园建立的基本出发点是建立一种保护机制,从而对代表国家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国家公园从性质来看,属国有公共资源。基于此,它的功能就是为国家提供科研、科普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产品,因此国家公园要集中体现对于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重申了国家公园的公益性目的和公众性实质,这是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取向。由此确定了国家公园的管理经费将主要来源于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在根本上改变了某些地方政府将国家公园作为"聚宝盆"而牟利的做法,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划入国家公园试点区范围,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系统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本文介绍了浙江省开化县开展林地地役权改革试点,创新"保护地役权"登记工作的实践做法,使林地地役权改革在法律框架内形成了完整闭环,盘活了绿水青山,实现了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园作为保护地的一种类型发展至今,在全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成功模式。以自然为基底的国家公园同时还肩负着文化的传承,即国家公园实际上是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相适应,是指导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我国建立的10个国家公园试点均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特点,借鉴西奥多·罗斯福国家公园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结合的途径,实现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我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应通过保护和挖掘国家公园中的自然与文化价值,将国家公园做成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为国民保护自然和传承文化提供空间和平台。  相似文献   

6.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原则,以及风景名胜区自身特色属性三方面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范围内,满足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及物种保护需求、有可能转变成为陆地国家公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48处,有可能转变成海洋国家公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4处;(2)考虑生态价值、自然属性和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有8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受影响,61处可能转化成为国家公园,20处可能转化为自然保护区;(3)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禀赋、建设适宜与管理可行等因素,有4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受到影响,其中19处可能转变成为国家公园,27处可能转化为自然保护区;(4)若同时考虑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及风景名胜区类型、规模、特色、城市建设和旅游干扰等特征影响因素,则仅有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被划并为国家公园。建议新时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继续加强,不能削弱",实事求是科学客观评估风景名胜区与其它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区域的保护要求,以保护强度就高不就低为原则进行整合;自然保护地的空间整合优化宜建立在客观翔实的数据评估基础上,纳入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规划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积极与新时期国际自然与文化对接融合的价值理念和做法趋势接轨。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国家公园作为主体,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具有全民公益性。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以国家公园管理部门、旅游投资公司和社区居民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三者的行为目标与策略选择,通过三方博弈提出解决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的最优策略,即应改变管理部门与旅游投资企业在国家公园试点中进行不合作博弈的狭隘认知,而应选择国家公园管理部门、旅游投资企业和社区居民三方合作博弈。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进一步保护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并将可持续利用制度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8.
新西兰国家公园法律体系由宪法性文件《怀唐伊条约》、议会立法行为产生的《保护法》《国家公园法》及其他相关法、保护部制定的总体政策、保护管理策略、管理规划以及毛利土地法院和怀唐伊法庭的判例组成。法律为国家公园的管理定下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则与制度,如分区利用限制、特许经营制度、公众参与、当地土著毛利人的固有权利保护等等,可为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物景观资源是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主体;调查、分析了蒙山国家公园的植物区系、类型、演替和森林植物景观资源的构成,对公园的森林植物景观资源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植物景观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以9个国家公园试点内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从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建立的态度、主要利益诉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出发,探讨国家公园社区发展路径。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建立国家公园的态度以支持为主;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关注点主要在自身发展方面,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关注度较低;社区居民支持国家公园建立的主要驱动力是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社区居民利益诉求与国家公园管理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因此,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建设管理、提升社区居民就业能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社区产业绿色发展这4个方面提出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1872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成立之后,澳大利亚于1879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皇家国家公园。文章总结了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法律体系、资金管理与特许经营以及公众参与的现状,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发展情况,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应推进产权登记,细化管理职责,建立统一保护标准;建立以"国家公园法"为核心的高层次国家公园法律体系,完善国家公园的准入机制;完善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强化特许经营制度管理;平衡多方面权益,形成社区共管,社会参与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使保护地不受人类发展和污染的损害,提出国家公园综合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到国家公园评价的复杂性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灰色聚类的定量双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由提供保护性的自然环境价值、保护管理物种及遗传基因价值、形成地方经济价值以及促进学术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等4个方面构成,在此基础上细化出13个二级指标,建立了国家公园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为例做了实证研究和考察,运用国家公园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汤旺河国家公园达到国家公园的标准,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访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理论是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用于游客管理和资源保护的行动方案,并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国家公园。相较于游憩机会谱(ROS)理论和环境变化的可容忍极限模型(LAC)理论,该理论更加注重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的关系。文章基于VERP理论,结合实地调研,通过相关利益主体的分析,制订了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的行动方案,为实现试点区游憩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目前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的研究主要从管理体制、法律问题、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冲突、社区协调机制等方面展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存在只关注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对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衔接研究不够深入、对社区协调机制片面关注国外经验忽略中国国情、一味追求高位阶法、追求"一区一法"忽视立法成本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要更多关注国家公园与保护地衔接、中国国情下社区协调机制构建以及保护地法律完善、替代性解决机制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是我国户外游憩活动和生态旅游体验的热点区域,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资源保护与生态体验、全民福利、社会公平、居民福祉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理主要内容,包含资源环境管理、游客管理和游憩服务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国家公园旅游大数据来源、特征以及研究新范式;归纳了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理的大数据应用的四个重点内容,包括大数据引导国家公园游憩空间资源评价、游客空间行为、游憩承载力预警和生态体验质量等方面的研究,大数据研究范式下有助于提升国家公园游憩空间对资源环境影响最小化和游憩体验质量最大化以及对游憩空间的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特点及对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的现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建立国家公园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863年,澳大利亚在塔斯玛尼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区法律。基于认识到保存自然历史遗产的需要,澳大利亚建立了国家公园制度。1879年,澳大利亚将悉尼以南26km Hacking 的8600hm~2王室土地开辟为保护区域,建立了国家公园,这是当时世界上继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之后  相似文献   

17.
评点·资讯     
正1【关键词】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概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园是国际上通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保护的有效制度与形式,也是开展相关科研与科普工作并为国民提供游憩机会的重要场所。国家公园建设涉及发展理念、功能定位与功能分区、管理体制与管理原则、法律体系和资源权属等重要理论层面及特许经营制度、收支与门票管理,以及志愿者、社区参与等关键问题。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对国家公园理论体系及我国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为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指引下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稀有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吉林省九龙湾国家公园”的构想,并从国家政策环境、保护原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与林区社会和谐等方面论述了建立“吉林省九龙湾国家公园”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正>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向社会公开。专家称,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根据《方案》,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而关于"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方案》进一步明确,坚持全民公益性,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