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利用局部多项式估计方法,测度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多拐点倒U型曲线。研究发现,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曲线至今存在多个拐点,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2.
冯玉含 《宁波经济》2005,(12):15-17
本文通过对“倒U”曲线变动与收敛的探讨,实证研究了浙江省居民的收入分配,指出其差距在一定时期内扩大是必然的,减少差距的办法是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现有水平,及适当控制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3.
降低收入不均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明晰城镇化影响收入差距机制与路径的基础上,依据2000—2020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多角度实证考察城镇化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稳健的“倒U”型特征,城乡收入差距由升转降的城镇化率门槛值为46.5%;城镇化影响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城镇化与总体居民收入差距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总体收入差距由升转降的城镇化率拐点为53.8%。新型城镇化应强化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内涵,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吴松岭 《特区经济》2009,(6):177-178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运用2000~2007年间数据实证检验中部地区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源的成本、效率和素质是制约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规模经济和宏观经济因素制约着中部地区承接外向型经济的转移和外包。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FDI技术溢出对于制造业内资企业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行业内的水平溢出,还是行业间的垂直溢出,FDI都对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起到了正向的影响.中间产品贸易对于FDI外溢效应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垂直方向,其中前向溢出效应有所减弱,而后向溢出效应得以增强.对于中国的不同部门而言,由于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从而对技术溢出的渠道和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而劳动力的素质与效率、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内经济状况与对外开放程度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吸引和承接发达国家的跨国外包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结构转换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当前结构转换尚处于“倒U”曲线左侧,即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区间结构转换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异质性,东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结构转换均能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中部地区却表现为抑制作用,周边地区结构转换将会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明显正向效应。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加快中国新旧产能有序转换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接来自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的技术扩散,正日渐成为中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全球生产网络内部的技术扩散机制,并通过基于中国198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内部存在的技术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9.
肖媚  杜平 《浙江经济》2014,(6):50-51
浙江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近年来发生了积极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决于GDP增速,劳动所得占GDP比重有所上升,初次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拐点”或已出现。但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失序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收入分配格局仍待进一步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在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却在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人们收入差距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经济增长或发展来解释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的收入差距问题。本文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尝试性的实证研究,以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产品内贸易是当前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已经充分融入这一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这种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诸多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国际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收入水平带来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如果国际产品内贸易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则会给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如果国际产品内贸易发生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将会提升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并使这些行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产品内国际分工可以引发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经验事实与计量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4~2009年的季度数据,从实证角度比较分析了不同贸易模式下中国贸易收支对汇率波动敏感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其敏感性在产品内贸易模式下较之传统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模式下更低。由于中国持续性贸易顺差正是中国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所致,所以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中国贸易顺差的合理之道。本文研究同时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内资企业冲击较之外资企业更大。据此本文认为,尽可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过攀升产品内分工高端价值链、优化贸易结构、鼓励企业"走出去"等,对于缓解中国贸易顺差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的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集,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分工的技术升级效应在近几年才开始显现且主要来源于零部件贸易。中间品出口通过熟练劳动力偏向的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以及其他途径间接推动技术进步,而中间品进口对技术升级的作用则更多地依赖投入引导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零部件贸易——理论、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扩展的必然结果。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不同的贸易区域、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零部件贸易失衡和较低的零部件进出口单位价值比表明中国还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低端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必须从零部件开始。  相似文献   

16.
叶迎 《改革与战略》2010,26(7):33-36
文章从国际垂直分工引起贸易增长的视角研究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文章认为,垂直专业化使得贸易扩张和收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产生差异,最后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产品内分工将国与国之间基于要素禀赋的"分工边界"从"完整"的产品贯彻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中国当前作为世界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要素禀赋特征对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应用于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并通过中国纺织和机电两个行业省际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8.
江爱平  李湘黔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99-202
产品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一个新现象、新问题。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国际垂直专业化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显著特征,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对象深入到工序层面,参与国的国民福利与收入分配以及世界贸易的性质、规模等都因此受到重要影响。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视野由产品间分工扩展到产品内分工,并且,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相关概念被引入贸易模型,形成了新的分析框架。本文对该领域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结论做了归纳,就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基础和动因、程度度量以及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加以评述,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