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迎来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又一个“井喷”年。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3%-25.1%: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3500多万辆,中国车市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境地。稳定的汽车产销增幅和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不但给汽车厂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刺激了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快速增长。汽车后市场正成为汽车产业链上一块诱人的蛋糕,国内外汽车服务企业个个磨刀霍霍,准备切入中国汽车后市场领域。  相似文献   

2.
自2011年起,《中国汽车市场》首次推出“3.15特别专刊”报道,将关注点确定在汽车行业服务方面,旨在深度挖掘在汽车服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让广大读者、汽车消费者了解汽车企业的服务标准、质量和创新,期待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能够有让消费者信赖的服务品牌。在经历了2011年的调整和低迷之后,对于鏖战中国汽车市场的车企来说,2012年的“服务战”愈加关键。《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着眼于汽车服务领域,力求打造每年一度的汽车服务盘点盛事,形成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行业品牌活动。  相似文献   

3.
《市场周刊》2004,(40):26-27
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期盼,又承受了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后,理论界、消费者、商家都在问:中国汽车市场怎么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市场、消费有意义,对中国汽车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让我们来听听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汽车市场现状最真实的声音,从著名的合资公司、民营企业老总们.到对汽车市场颇有研究的研究和咨询领域专家,他们才是市场的“前沿兵”……  相似文献   

4.
杨宁 《广告导报》2005,(5):64-65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飞速发展期,带动了中国汽车广告业的发展,2004年,中国汽车广告市场总容量达到45亿;目前,与其他行业的广告相比,汽车广告的制作成本颇高,经典的汽车广告作品不断涌现;在媒体投放方面,据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04年汽车广告的媒体投放量超过了106亿元人民币。这些都为汽车专业广告奖项的设立,提供了成熟的市场时机。  相似文献   

5.
早在七八年前,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就在默默地为进入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做准备。事隔多年,他们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并为随时进入中国市场而磨刀霍霍。随着2003年11月1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出台,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烽烟再起。自此,备受关注的汽车金融公司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相似文献   

6.
钟庆 《市场周刊》2004,(1):30-31
展望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加入WTO后很关键的一年,2004年汽车市场给大家的将是更多的期待,也将使中国的老百姓越来越快地走入“汽车生活”。  相似文献   

7.
中国目前已发展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但奠定了汽车消费的基础也促成了各级城市汽车市场流通和发展的格局。同时,汽车企业市场份额的竞争,品牌营销氛围的需求则推动了汽车市场各项功能的完善和提升了汽车市场整体格局及交易规范化水平。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经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地调整和充实,逐渐平稳地向良性机制循环发展,市场已出现向多元化功能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史红涛 《广告大观》2007,(4S):57-59
进入2006年以来,随着进口车配额被取消,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崛起,进口车和自主品牌汽车带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两年增速放缓之后又重新火了起来。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720万辆,稳居世界第二汽车消费大国。随着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之一,中国开始进入汽车社会。  相似文献   

9.
志伟 《网际商务》2004,(8):88-88
2004年上半年,我国的汽车新政频出,政府对汽车消费市场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加强。国际车市巨头继续大手笔将重金砸向中国汽车市场,为今后在中国汽车市场站稳脚跟迈出大步。但中国车市的降价潮却一浪接一浪,汽车库存不断上扬。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车市正酝酿着变革力量,这几股力量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车市,将中国车市翻向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吸引的不只是大众、通用、丰田这样的汽车巨头。在知名世界汽车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后,一向默默无闻的印度本土汽车企业塔塔汽车公司也在谋划撬开商机无限的中国市场大门,希望能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切得一块蛋糕。日前,塔塔汽车公司与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拟将塔塔汽车引进中国生产。预计在2005年3月底,塔塔将会得出最后的结果,以决定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还是通过华晨进行进口销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工业建基于商用车,多年来,高用车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乘用车市场火热跟进的情况下,两用车依然保持了大于50%的市场贡献度。2003年,全国载货车和客车合计销售241.92万辆.轿车销售197.16万辆;2004年载货车和客车合计销售274.46万辆,轿车销售232.65万辆,然而,2005年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市场结构终于由不断的量变引发了质变。19月.全国汽车销售413.62万辆,其中商用车13330万辆.乘用车280.32万辆,商用车对汽车市场的销售贡献度降为32.23%.商用车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12.
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私家车成为推动汽车市场的主要动力。随着国家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和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显现,中国的汽车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2000—2003年我国实际汽车保有量分别达到1608.91万、1802.04万、2053.17万和2400万辆。2003年,中国年汽车产销量突破400万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市场经过2003年的“井喷”式发展、2004年的“低迷”和2005年的海外“亮剑”后,2006年又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理性的快速发展阶段,与欧、美、日三大汽车市场普遍低迷对比,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中国汽车年度销量占全球的比例,已从2001年的43%发展到2005年的87%、2006年的逾10%。产销总量双超700万辆,超过德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汽车销售市场,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国。回眸2006年,烽火燃烧的车市或许让国人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活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14.
王侠 《广告导报》2006,(9):87-88
中国汽车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世界汽车工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风风雨雨,我国也从过去商用车的制造国逐渐走向轿车生产大国,而且种种数据表明。今年年底中国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汽车信贷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不断加剧,信贷风险也日益明显。据有关专家测算,由于汽车信贷风险滞后因素的存在,当前汽车信贷的风险比例已经大大高于央行所公布的不良货款率低于l%的比例。在2002年8月28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汽车信货国际论坛”上,参与这一市场的各方都开始认真、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市场地位和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6.
谁也不可否认,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蕴藏着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销额去年达到了4400亿元的业绩,几乎与整车的产销业绩旗鼓相当。然而,随着一年又一年与WTO规则的进一步接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暴利时代必然日渐远去。进入2005年,国内原材料价格还在上涨,整车厂降价仍没停止,  相似文献   

17.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外汽车巨头纷纷进入我国的汽车市场,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群雄逐鹿的局面已经形成。经过2002、2003年的“井喷”.之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趋于理性,导致汽车生产企业产能相对严重过剩,一些传统的营销手段失灵,汽车行业的营销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再次获得了“井喷”的荣耀: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汽车网络广告投放金额也获得了高速增长。从2007年各汽车企业在网络广告上的预算来看,汽车及相关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投入将更上一个台阶,由此刺激了国内汽车后市场相关网站的大量诞生,也吸引了众多风险投资商对汽车后市场网站的介入,力图打造出汽车版的“携程”来分享中国汽车产业链上的这块“超级奶酪”。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汽车行业“硬着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注定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从2001年至2004年4月。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轿车市场经历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增长之后,狠狠地从天空摔落到地面。完成了所有汽车生产厂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硬着陆”。回顾2004年,轿车全年销售2,247,782辆,增长率为13.7%,尽管这个数字在国际市场来看已经是一个“今人昨舌”的数字,但相比2003年超过70%的增长率而言。理性的市场规律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20.
自2011年起,《中国汽车市场》首次推出"3.15特别专刊"报道,将关注点确定在汽车行业服务方面,旨在深度挖掘在汽车服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让广大读者、汽车消费者了解汽车企业的服务标准、质量和创新,期待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能够有让消费者信赖的服务品牌。在经历了2011年的调整和低迷之后,对于鏖战中国汽车市场的车企来说,2012年的"服务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