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分析劳动力市场计划配置模式、市场配置模式和政府调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调控模式的有效途径———实时观控,并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实时观控模型,论述了实时观控对扩大就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云霞 《经济论坛》2005,(20):46-48
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通过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对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劳动力进行分配,以求达到人力资源的配置利用的最优状态。为了便于劳务买卖双方的联系,建立了许多有形或无形的机构场所来促进劳务买卖双方的沟通,以交换彼此有关价格和人员素质的信息,并在谈判取得一致后签订合同,将劳动力配置在一定的劳动力岗位上。而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功能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通过借助城镇登记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用人单位招聘成功率、求职成功率、U-V曲线和匹配函数等6个指标或方法,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问题。研究后发现,自21世纪以来,虽然市场因素已成为我国配置劳动力要素的主要途径,但是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并不高,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失业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薪酬管理不应忽视外部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的人力资源主要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结果导致薪酬管理主要采取内部职位评价方法,强调组织内部公平性。然而,随着环境的变革,外部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替代内部劳动力市场。因此。薪酬管理应该从职位评价转向基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定价法。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欠发达地区职业介绍在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劳动力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欠发达地区应该以“选择自主,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为目标。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促进就业政策;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制度,强化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运行的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法制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陈东升 《经济师》1993,(8):40-41
<正>靠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作为社会资源的构成部分劳动力资源显然需要挣脱传统计划体制的羁束而进入市场。与此,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市场配置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及相关问题的摩擦 1、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劳动力的市场配置。 完善的市场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市场的构成状况是否完备。作为生产力诸因素主体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包括资金、物资和劳动力。其中,劳动力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具有一般物质要素所没有的特点。同样的劳动者,积极工作与否,在生产中的作用是极不相同的。没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劳动力不能流动,劳动者不能自由择业,其积极性、创造性会受到压抑,企业也无  相似文献   

7.
市场配置资源观是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从18世纪末至今,市场配置资源观的逻辑不断被修正,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糅合致使经济资源配置总体呈现“大市场、小政府”转向“去政府的纯粹市场”再转向“大政府”的特点.自律性原则被打破后,传统市场的权力平衡机制不复存在,致使现代市场越发脆弱.市场纠错功能内在逻辑矛盾,自由放任也绝非没有条件.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公平缺失的问题,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最优配置.现代自由主义批评了古典自由主义的资源配置观,并逐渐演化成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即经济民主.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市场配置资源的逻辑演化证实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我扬弃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市场经济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美国,劳动力市场很发达,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比较大,人力资源工资价格水平由市场决定。企业首先根据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供求平衡状况,拟订各级各类技术、管理岗位及技术工人或其他岗位的工资价格。  相似文献   

9.
建立高效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刘兴海一、建立高效运作的劳动力市场迫在眉睫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一直坚持“高就业、低酬金”的政策,而且在城镇和乡村,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在形式上又存在天壤之别;在城市,实行统包统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断想王子平,杨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市场经济是经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意味着劳动力将象其他商品一样纳入市场轨道,要在市场的流通中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所谓劳动力市场就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当事人,按着...  相似文献   

11.
孔德威  张坤  刘瑛 《经济论坛》2009,(20):29-31
灵活化目前已成为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一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也对劳动就业的安全性带来了严峻挑战,使得不稳定就业和贫困性工作增加,劳工的边缘化与社会排斥不断加剧。由此,平衡劳动力市场灵活化与安全性之间的冲突。构建灵活安全性的劳动力市场模式,就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革的新目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灵活化时代我国劳动就业安全性模式的选择,应当实现从工作安全性保护向就业安全性保护、从就业保护立法保护向集体谈判机制保护、从社会保护向就业能力保护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失业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探究其成因必须立足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工业化模式、产业发展格局、二元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解决或缓解当前严峻的失业问题,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全国统一的有控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3.
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提出是具有重大价值的,但实践层面却受到许多阻碍.本文拟分析这些阻碍因素:政府调控配置模式下的存在信息资源产权、配置效率问题;市场配置模式下存在信息资源定价、产权、收费及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信息资源共手的实现.对此笔者提出政府配置公共信息资源保障信息福利,市场配置其他信息资源保障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计划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 ,分析企业和个人的行为特征以及各自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双轨制经济下 ,劳动力市场特殊的配置现状和效率 ,并为今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上剩余劳动力及其流动的特殊性 ,本文在分析中国计划经济和双轨制经济下劳动力配置情况时 ,将就农村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隋占东 《经济前沿》2001,(10):96-98
改革开放20年,深圳已初步建立起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较好发挥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何加快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并为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深圳市场就业机制的基本特征(一)运行系统性。深圳基本形成了一个功能较齐备的市场就业机制系统,它由劳动力进入与退出机制,劳动力价格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等构成,确立了劳动者的就业主体,企业的用人主体,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三者基本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定位,遵循市场经…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多层次递进式的,经过多次甄别筛选,将劳动力纳入高低不同的生产力群体;教育也是多方向发散式的,当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后,会接受不同类型的专业教育,掌握不同的生产技能。这样,教育甄别筛选出高生产力者,并使其具有不同的生产技能,确定了劳动者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以及在求职序列中的排位,决定了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最初定位点,实现了对劳动力的初步配置。本文在研究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对劳动力的甄别配置模型,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甄别配置功能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冯阳  陈颖 《经济师》2005,(4):48-49
文章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三个板块 :国有企业劳动力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 ,并着重分析三个市场内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报酬及流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直接决定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何划分区域劳动力市场,这是区域劳动力市场评价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对若干经典的区域劳动力市场划分方法进行归纳和比较,对区域劳动力市场划分的原则和采用的指标进行分析,论述了区域劳动力市场划分的步骤和方法,并且基于“十一五”时期的背景进行了案例设计。  相似文献   

19.
刘兰 《生产力研究》2006,(4):124-125
文章着力于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教育对就业低贡献的原因,指出由于搜寻摩擦,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不畅,以及人力资本的“资产专用性”等因素导致了教育的就业配置功能失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林江波 《经济论坛》2005,(12):50-51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合约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并且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也难以在劳动合约上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劳动力市场的规则,这种规则就是内部劳动力市场,即企业通过长期发展计划、就业习惯、工资制度等对企业劳动力的培训、配置、晋升、奖励等进行制度规范。由于事实上有很多劳动力是长期服务于固定的企业,并在企业内循着工作的阶梯被提升或淘汰,因此,只关注外部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是不够的,必须重视研究企业内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方式和效率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