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陈凯 《财经科学》2011,(12):99-107
1991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变动特征。本文通过对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与服务业增长之间相关关系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四个层次服务业的合理发展次序应为三、一、二、四。我国第二、四层次服务业发展速度应低于第一层次服务业,第三层次服务业发展速度应高于第一层次服务业,目前我国第一层次服务业增长速度趋缓不利于拉动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增长。文章最后给出了结论与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2.
根据环保部门的污染源解析结果,建立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2002—2015年74个按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城市的空气污染人为影响因素,并按冬季是否集中供暖分为南方与北方城市,按经济发展状况分为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结果表明,煤炭消耗、第二产业比重几乎是南北方、东中西部所有城市空气污染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汽车拥有量主要对南方城市、东部城市有显著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则不太显著。最后从煤炭消耗、第二产业发展、汽车使用、建筑施工等方面提出治理空气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尔滨是我国北方一座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特色:第一要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得以充分体现;第二对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使这些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第三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其表现就是金融一体化。金融的发展不仅远远快于GDP增长速度,而且快于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在这样发展过程当中,有三个特点非常明显:第一,市场深化,特别是衍生工具的发展迅猛。除了基础产品,衍生工具爆炸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投资主体、投资去向及其投资需求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我国从东部往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也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第二,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体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非农户投资比重远远大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非农户投资比重。第三,中西部地区在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但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小于东部地区。第四,各地区农民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需求最强烈的主要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需求最强烈的主要是经济型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鼓励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不尽人意。改革开放初期的“六五”、“七五”期间,我国服务业是以15.2%和9.4%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发展,分别快于整个国民经济4.5与1.5个百分点,但“八五”以来,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没有出现预期的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的情况,而是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低1.3个百分点,比工业增长速度低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人类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成林  罗庆 《经济经纬》2004,(6):49-51,86
本文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了一个新的人类发展指数。运用该指数对1992—2002年中国大陆各省区之间人类发展差异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论:第一,全国及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同时,各省区之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缩小趋势。第二,全国人类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不断强化。人类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集中在东部地区。第三,各省区间人类发展速度相差较大,大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第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人类发展的差异趋于缩小,但是缩小的速度不一。东部地区内部人类发展差异缩小的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小。第五,人类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按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而且,东部与中部、西部的人类发展水平差异趋于扩大,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异基本保持稳定。第六,各省区之间人类发展总体差异在缩小的同时,出现了两极分化且程度扩大。因此,在未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把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缩小区域之间人类发展差异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马丽君  张家凤 《经济地理》2020,40(1):197-203
文章收集近20年相关数据,利用基尼系数、重心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考察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变化对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近20年来旅游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西部省区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较高,且旅游增长速度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东部省区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较低,且旅游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差较小。②31省区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整体呈减小趋势,尤其旅游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明显减小。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有一定的同步性,但在不同区域两者的同步性强弱不同。③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近20年的数据表明,我国大陆31个省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减小,31个省区、中部、西部的旅游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但对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再自外于城市的发展,而应纳入城乡互动发展的思路中来。本文以"最美乡村"为例,从舒适物的视角探讨乡村舒适物的嵌入与最美乡村的空间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认为,其间存在三种层级的耦合发展阶段,即由第一层级"感知的空间"与"原生态的舒适物"的耦合,过渡到第二层级"构想的空间"与"规划建设的舒适物"的耦合,再上升到第三层级"生活的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舒适物"的耦合,从而达到一种可参观性的空间生产与乡村舒适物之间和谐共生的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的目的之一是加快西部经济的增长,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走上了改革开放为特色的市场化进程。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增长,始终保持在8%~20%以上的高位运行。各地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很不均衡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西部,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西部省份,而且也高于沿海老工业基地,地区间的差距(主要指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造成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制度与观念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化程度是造成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最重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选取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和法,测出1997—2003间各城市年度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比较综合水平空间差异得出,东部发展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城市之间差异并不明显;由南至北的梯度差异格局显著,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群间差异较为突出。通过比较城市化子系统水平空间差异及其变化,发现城市化空间集聚水平与综合水平差异较为一致,经济增长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较为突出,但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小。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城市化历史基础、全球化的区域响应、制度创新的地区差异以及城乡与区域管理体制是空间差异形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Climate change is an inevitable trend,which challenges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especially in cities.Assessing vulner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 to climate change in cities has important role for policy makers. The paper constructs a vulnerability function,including exposure,sensitiv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according to the vulnerability concept proposed by IPCC,establishes an assessment indicators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to climate change in cities,and analyzes vulnerability features of Chinese cites based on 655 cities'data in 2006.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among all the cities,between east,central and west cities,between ordinary,big and mega cities,while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ities.Based on the research,the paper suggests that strategic emphasis should focus on the central cities and ordinary citie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北方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口南北空间分异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1982—2020年5期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东南半壁南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南密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稳定,南方地区一直保持着人口规模和密度优势。(2)研究区人口分布的总体差异不断拉大,南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其中南方地区内部差异比北方地区小,但上升幅度较大。(3)研究区人口具有向南迁移扩散的趋势,且人口密度变化的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少部分区域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密度优势显著。(4)人口空间分异是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等是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人口迁移对90年代珠江三角洲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玲 《经济地理》2002,22(5):544-549
90年代大量人口向珠江三角洲的迁移集聚,不仅使总人口快速增长、人间分布发生变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而且降低了人口性别比、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受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的提高。虽然人口增速全国最高,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却低于东、中部部分省市,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加快城乡劳动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加强对企业经营和劳动用工的调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判城市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关系,有利于 客观认识和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用1996—2019年中 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数据,探究二者 之间的标度关系及其标度因子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采用基于 标度律的公园规模修正模型度量各城市公园面积达到预期值的 程度,并对规模修正指标和人均公园面积进行比较分析,得到 如下结果。1)我国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整体呈亚线性规模缩 放关系,公园具有显著规模效应,符合城市标度律特征;时间 上呈现亚线性-超线性-亚线性的阶段性波动演变特征,空间 上分异明显:华南接近线性标度关系,华中、东北、华北、西 南呈典型亚线性关系,华东、西北呈亚线性,但标度因子偏离 度较大。2)大城市在人均公园面积排序中相对靠后,在考虑 规模效应后,排名普遍提高,说明规模修正指标能在消除人口 规模影响的基础上,有效衡量不同规模城市公园面积的水平。 标度律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规模测度能够为城市人口管理和公园 面积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指导,为不同规模城市公园建设提供 可借鉴的比较标准,促进公园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3,自引:2,他引:113  
文章用较为详实的资料,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及其3个影响因子,即人口、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近15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速度为850km^2。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扩张与城市人口和GDP皆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GDP增长更能解释城市用地的扩张,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这也将刺激城市对土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经济运行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 《财经研究》2007,33(5):84-95
文章在利用Malmquist指数和一系列反应地区差异的统计指标对中国216个地级市1990~2004年城市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差异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针对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经济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因子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216个地级市的TFP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城市经济的地区差异明显且呈扩大趋势。2000年以来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因子强度依次为:地理位置因子、产业结构与市场化水平因子和要素投入因子。  相似文献   

19.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相应采取的对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段和不同的空间层面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从时段上看,有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之分;从空间上看,有全球,国家,区域,城市四个层次,每一阶段中各个空间层次采取的环境政策的重点和作用显然也有其各自的特点,本文将重点分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发达国家城市(以日本北九州市为例)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以浙江杭州市为例)的环境政策演变,从环境政策组成的五个方面进行差异分析,为中国城市环境政策体系的完善寻求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20.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诗娥  杨汝岱 《经济评论》2012,(1):76-84,107
经验观察发现,三十年来,我国省际城乡居民消费一直存在"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大"的现象。本文构建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不同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贫困"之后,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二十年间显得尤为突出。而一些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开始下降,这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本文还从社会发展、经济现状、政府行为、基础设施和对外贸易五个方面对影响省际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研究表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有助于迈向理想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