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企业跨国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比较了不同跨国市场进入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了并购与新建、独资与合资的各国选择经验和选择影响因素,最后指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市场进入方式选择:从投资动机看,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求型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应以并购、合资为主,从东道国的外资政策看,我国的产业转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家,进入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从投资规模角度看,我国自然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应以合资为主。  相似文献   

2.
在跨国并购盛行与中国企业并购绩效低下的背景下,区位选择作为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的重要构成,探讨影响并购区位选择的因素,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本文从并购动机出发,分析寻求资源、寻求市场、寻求战略资产三种并购动机的特征,将跨国并购区位选择细分为东道国市场规模、自然资源丰裕度、战略资产可用性三个指标,并据以研究跨境并购动机对选址的影响。得出结论:寻求资源型并购动机的区位选择,倾向于所需自然资源丰裕度高的国家;寻求市场型并购动机的区位选择,倾向于政治稳定、市场规模大的发展中国家;并购动机为寻求战略资产的区位选择,倾向于技术发达且愿意与中国分享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征,以中国为例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与跨国并购迅速发展的新机制,并从跨国投资理论角度对发展中国家优势寻求型对外投资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后发大国的对外投资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对外直接投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往有关跨国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是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的。但是它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适用于发达国家,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说服力就非常有限。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学者穆恩和罗伊又提出并逐渐完善了‘对外投资不均衡理论”。此理论认为,正是资源和要素方面的不均衡,才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特别是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这两种理论虽然相对独立,但是也有联系,若是将两个理论相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套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动因的理论: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新折衷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并购的迅速增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近些年来推动FDI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跨国并购,且跨国并购显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跨国并购虽然仍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并购为主,但这次明显呈现出向发展中国家拓展的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已经成为国际并购的热点地区。然而,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被并购的对象,同时也作为并购走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一般均衡产业结构模型,刻画了中国对外投资的行业特征和投资类型特征。结果显示:从行业上来说,跨国公司进入特定行业会选择其中一种投资模式,并且绿地投资模式和跨国并购模式之间存在唯一的门槛值;从投资类型来看,发达国家偏好跨国并购的投资模式,组件制造密集型产品的对外投资是资源寻求型FDI,是发达国家的对外强势投资,能够获得多于预期的收入份额;总部服务密集型产品的对外投资是战略资源寻求型FDI,是发展中国家以牺牲收入份额为代价、获取互补战略资源为目的的对外弱势投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524个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样本,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情境下经验对跨国并购成败的影响以及地理距离和国有股权的调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情境下,经验与跨国并购成功率呈正U型关系;地理距离不仅直接降低并购成功率,还负向调节经验与跨国并购成功率的关系;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经验和地理距离对并购成败的影响也不一样。其中,国有企业并购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地理距离,而民营企业更依赖经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在发展中国家,经验的累积对并购成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地理距离和政府在企业国际化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对中国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持续增加,并且跨国并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外资主要进入模式。本文考察新兴市场发展潜力与吸引跨国并购规模的内在相关性。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证实,新兴市场的市场潜力越大,特别是其中经济自由度、市场强度、商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越高,吸引跨国并购的能力也越强。本文的启示是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及与发达国家的接轨是提高吸收外资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谦  徐晓青 《财贸研究》2007,18(5):59-64
文章着重考虑在投资主导型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的开放经济环境下,发展中国家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市场为目的,以技术获取为手段的跨国并购投资策略的选择。通过建立一个博弈分析模型,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资产扩展"投资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产利用"投资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投资包容起来,形成了逻辑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FDI蓬勃发展,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快速增长,这种以创造性资产寻求为目的的新投资趋势挑战着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本文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FDI动机的基础上,剖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知识逆向转移和子公司存活与发展上面临的管理新挑战,并以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案例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11.
孟宪伟 《商业研究》2006,(12):66-68
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分部模型和整体模型及其演化模型。分部模型分为价格竞争模型、产品和成本竞争模型以及研发竞争模型;整体演化模型分为螺旋上升模型、恶性循环模型和维持现状型。通过上述模型分析为我国产业的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民族企业的成长提出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rol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therlands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es, climate, and capabilities. Three propositions are proposed to help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build learning-oriented subsidiar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独资化倾向。本文在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国公司母国与我国的文化差异对其进入模式的影响。在对两者关系提出理论假设后,以2004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500名的企业为样本,以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为解释变量,建立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母国与我国的文化距离越大,其在华投资越倾向于合资经营,而跨国公司母国与我国的心理距离越大,其在华投资越倾向于独资经营。  相似文献   

14.
阮敏 《财贸研究》2013,24(1):62-69
基于2003—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工业行业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并用研发国际化等因素对这些指数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提高了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却降低了东道国的技术效率;东道国的自主研发投入并没有提高技术水平,但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有利的,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正向作用。总体来看,跨国公司研发挤出了东道国公司的研发资源,对东道国的研发是一种逆向溢出。  相似文献   

15.
浅析跨国公司现金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丽 《商业研究》2006,(20):67-69
跨国公司的现金管理是营运资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跨国公司的整体营运资本的管理意义重大。跨国公司现金的集中管理方式有减少现金占用量、实现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全球互联网银行的财务通信系统进行现金收支的管理;通过对现金计划和预算的分析与利用,可以更好的促进跨国公司整体营运资本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国内产业组织结构是跨国公司、中国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的初始条件,也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引用多个产业跨国公司进入的实例进行分析,从而表明中国的市场集中度将向着国际化产业集中度的方向收敛,并以市场集中度提高为主;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竞争的气氛将更加浓厚;产业效率将得到提高,但国内产业可能受到压制。本国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还需本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罗艳 《北方经贸》2009,(11):40-43
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两个发展中大国,并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经济持续十年来都保持了高位增长。通过比较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R&D投资的特点,从跨国公司进行海外R&D投资的动因方面对两国的优势进行了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印两国R&D投资潜力都非常大,但中国的优势条件更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 issue of green innovation by the overseas subsidiari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Drawing up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we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to explain how stakeholder pressures in host countries prompt MNC subsidiaries to undertake gree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NC subsidiaries need to meet market stakeholders’ pres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social legitimacy in host countries, a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m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EM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ranslating these pressures into green innovation initiatives.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takeholder pressures and EMS implementation is reinforced by global ‘green’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in the different host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This case‐based research evaluates and discusses Kraft's 2009–2010 acquisition of the UK‐based Cadbury, which turned into a bitter fight and a hostile takeover. As both firms have a rich history and distinct brand identities, the merger came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global media and public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Drawing on the merger's lengthy negotiations and the two companies' distinctive corporate cultur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erger and its chaotic negotiations and developments. The merger was oppos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because of Kraft's harsh approach of targeting an iconic British brand that had been in business for over 150 years. Eventually, both companies did compromise in an amicable manner and concluded a friendly tie‐up. The postmerger period reveals that Kraft's acquisition was a part of its future reorganization and expansion in global markets. This case‐based research also provides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相似文献   

20.
Due to rising anti-globalization sentiment, 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MNCs) face additional challenges in conducting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developed markets. Built on institutional theory, we specifically examine how political distance, representing host–home country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ttributes i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s the speed of approval for EMNC acqui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larger poli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MNCs home country reflects challenges for EMNCs to gain legitim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ing in the longer time required for acquisition approval. The EMNCs'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 moderated this relationship in that more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 improves the legitimacy perception of EMNCs among political actors, decreasing the time required for acquisition appro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