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耕地动态变化与占补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算耕地动态转换造成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估耕地动态变化对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影响。采用综合分析法、模型侧算法、实证分析法,评估耕地生产能力变化与占补平衡实施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的占补平衡仅实现了数量平衡,但因城镇建设扩张占用了优质高等耕地而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较低,因此未达到质量平衡。特别是中国依靠开发后备资源来补充耕地而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因此新增耕地的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较低。研究结论:应加大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比例,从而提高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苏省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两方面的历年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省耕地资源存在的数量减少、质量恶化的原因和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耕地质量红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义耕地质量红线,促进农业农村部"建立耕地质量红线标准"和"研究提出耕地质量红线划定方法"的落实。[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法。[结果]人们普遍认识到保耕地红线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然而,何为耕地质量红线,目前并无明确定义。[结论]耕地质量红线应分为微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绝对红线和宏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相对红线。耕地质量绝对红线,也称之为微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的极限值,一旦突破该线,原有的耕地将不再适宜耕作,或不能生产安全合格的农产品;耕地质量相对红线,也称之为宏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在区域耕地数量红线的背景下,为了保障区域内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等别)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其动态变化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历史特征、区域差异、质量变化及其原因,提出了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剖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中国土地管理总览》等相关资料 ,对中国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两方面的历年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这两方面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和实现其持续利用的措施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口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研究新疆的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动态变化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选取新疆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动态变化的总量和均量指标,分析各指标在1996-2005年的变化情况。通过历年总量和均量指标的变化,分析各指标变化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历年总量和均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新疆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的耕地质量理论认识及其研究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目的:对耕地质量的科学认识是进行耕地利用、评价与保护的关键和核心,目前对耕地质量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生产能力、基础地力和健康等方面,认识的维度不断扩展,迫切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耕地质量的认识,因此,从耕地资源组成要素出发,基于要素—过程—功能角度,构建耕地质量理论框架,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综合法、总结归纳法与推理方法。研究结果:提出了耕地资源综合体的概念,分析了耕地资源综合体的组成要素特征;论述了耕地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过程特征,构建了面向多功能的耕地质量要素—过程—功能质量认识框架;论述了耕地质量遗传与变异性、动态变化性特征;提出了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的耕地质量研究趋势。研究结论:基于要素—过程—功能的耕地质量理论认识框架及其提出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质量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的研究方法,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涵,并对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和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数量占有量较大,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平均保护率达到85%以上;同时存在河南省耕地总体质量较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复垦整理难度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给压力突出;灾毁耕地不断发生,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农田保护瓶颈问题。该文根据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农田保护区域;建立基本农田法律法规体系;损失补偿相关制度等措施,以期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治理能力和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我国现行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有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和农业部的《耕地地力评价》,因两种耕地质量评价实施部门的不同,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过程的开展和评价成果的应用都不尽统一,进而造成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国家土地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上互不链接。[方法]为了探寻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将辽宁省法库县作为研究区域,以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耕地质量评价的已有数据和图件成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对比分析法和GIS叠加分析法探寻两者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同宗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达的不一致以及优劣耕地位置分布上的重合度低。[结论]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等""级"差异的原因: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确定评价工作目标、指标体系和评价数据来源上均不统一、不同步。  相似文献   

10.
精确科学地评定耕地质量对掌控耕地的生产效益及精细化管理耕地资源意义重大。以鹿邑县为例,以20 164个耕地图斑为定级单元,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GIS模型空间分析、差值对比等方法,通过对构成耕地质量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比较,建立耕地定级评价体系,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探讨耕地了耕地质量级别的划分方法。研究表明:耕地级别与耕地等别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且两者均能较好的显化粮食单产或总产水平;级别比等别能更好的反映出耕地利用水平,其表征的粮食产量变化幅度更宽广、更易量化粮食产量的差异性,因此更易于在省域内实现土地整治绩效考评;耕地质量级别与区位水平和利用效益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级别比等别能更好的体现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为区域内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及耕地占补关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并且“质量有提高”,基本农田划定首先应识别、区分并调出现状基本农田中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其性质已发生实质改变的土地利用单元,再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补划指标分解,实现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以昌江黎族自治县为例,在分析现状基本农田布局的基础上,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基本农田调整补划数量指标分解,并根据耕地适宜性评价成果优先选择高质量的耕地单元划入。结果表明:一是保证了补划基本农田数量上的合理性;二是空间分布上来看,将低等别、质量较差、严重沙化、因损毁等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以及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零星破碎、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质量上满足基本农田的优质等级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东港市马家店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划定的基本农田在地类构成质量上略有降低但基本保持平稳,农用地平均质量等级高于划定前平均质量等级,集中连片性有所提高,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基本符合《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原则要求,具有科学合理性。基于地类构成、农用地平均质量等级、集中连片性变化分析的基本农田划定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可行性,为建立完善合理的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检查验收方法提供了初步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13.
基本农田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综述前人在基本农田的概念内涵、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基本农田的划定方法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得出:我国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艰巨而道路漫长,应该将理论研究与技术运用相结合.在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技术上的创新,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结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最为普遍的是"3S"技术,将此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数理统计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和耕地占补折算的中间成果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建立相关模型从而得到农用地等别与标示标准粮之间的关系;以粮食总量动态平衡为原则,求算出耕地整理系数,并通过公式最终求算出占用耕地的审批指标。耕地整理系数的求算,使提高的耕地质量有了量化依据;将耕地整理系数应用于占用耕地审批调动了耕地整理的积极性,提高了耕地质量,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了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是加强我国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依据,探讨科学有效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检验与更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河南省温县为例,基于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参照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法,从指标数据更新、指标体系变更及评价参数调整三个方面出发,设计4种方法对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进行检验与更新,通过对比检验结果探讨各方案的合理性,提出影响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4种方法中,方法三更能实现对已有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合理性进行检验的目的,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更能体现分等因素选取原则,且该方法检验更新后的等别状况更能体现研究区耕地质量实际状况。[结论]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确实存在历史遗留误差,对其进行检验与更新对于开展更加精细的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原始数据现势性不足,指标体系适用性不够,有待进一步更新调整,以提高评价成果准确性;三调调整的评价参数在各评价区域中是否普遍适用,有待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农地保护的目标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回顾我国农地保护历史过程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农地保护的目标,提出现阶段我国农地保护应以数量保护为基础,以质量保护为重点,以生态保护为支撑,完善农地保护机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对实现农地保护目标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The farmland abandonment phenomenon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a recent change 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land that emerged in China's land-use transition. Reveal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loping farmland (SF) and abandoned farmland (AF)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conducive to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n local land resourc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F and AF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using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F and AF has an approximate characteristic under different topography, location, or accessibility backgrounds. However, within different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F and AF,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diversity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s reflecting natural and social contexts is an essential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tiation. Moreover, domin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the study area are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slope and farmland quality.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cluding distance to road, peasant income, and labor force proportion, guide the distribution and trend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to varying degrees. Finally, four mode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TGRA have proposed and suggeste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plans for SF consolidation should be proposed based on fine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armland uti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under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经营规模、农地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主体农地整治行为与程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465位经营者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对于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对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微弱的负向影响;(2)农地经营面积和转入比例对土地类整治积极性存在负向影响,但相对设施类整治,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地类整治的积极性更低;(3)契约价格、契约形式、契约对象为村集体、转入农地时具有担保等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者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显著影响,但契约时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现阶段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农地整治积极性,有必要从多方面完善农地契约,而扩大农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契约期限不一定有效。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当前县域耕地价格格局及影响因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顺利推进。研究方法:收益还原法与经济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县域耕地价格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分布态势,且价格空间关联性与集聚特征显著;(2)县域层面,耕地质量条件是决定中国耕地价格的主导因素,经济环境对中国耕地价格的影响程度次之,外部投入与增值预期对耕地价格影响较小;(3)耕地质量等别间,耕地质量对价格影响强度随耕地等别优化而逐级减弱,经济环境对价格作用强度则随质量等别优化为逐级增强。研究结论:耕地质量条件主导耕地价格水平,但经济环境对耕地价格具有溢价效应。未来,需要完善政策工具以保障耕地生产要素属性,防范农地过度资本化。  相似文献   

20.
台湾50多年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过三次农地改革,每一次农地制度改革对台湾的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台湾模式"。台湾农地改革对大陆的启示是:土他改革是农业生产的推动力,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需采取不同的农地保护政策,农地政策对农地数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土地改革需有详尽的法律规定作基础。大陆的农地保护应从数量、质量、生态三方面进行,建立产权明晰的土地政策,制定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法规,避免农地非农化的随意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