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农地流转的规范有序进行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而地方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越位及缺位行为又会阻碍农地流转的深入发展.为了促进农地流转,更好地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应从准确定位地方政府角色、完善农地流转法律法规及健全土地管理监督约束机制三方面对农地流转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2.
农地流转作为农村深层次改革的切入点已成为中国农村普遍的经济活动。然而,现实中农地流转处于低效、缓慢和无序流转的状态也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有制度设计缺陷的诱因,亦有操作失范的误导,这其中,流转主体利益分配失衡导致流转动力不足是问题产生的主因,本文在农地流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农地流转是转出方、转入方和地方政府三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利益均衡时流出方的博弈策略为"土地流转",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流入方会选择改变土地用途,进而损害流出方的利益。在此背景下,政府的博弈均衡策略为对流转行为进行监管和干预。为此,农地流转的有序进行要回归农地完整权能、增加土地经营收益、规范流转主体行为,以实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探讨农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历程,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管理主体不明确、地方寻租空间过大等问题,提出加强制度变迁的综合性和配套性,明确管理主体,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逐步清晰产权,规范微观管理主体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消散制度租.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微观经济问题,还可以解释土地承包制度变迁等宏观经济问题。土地承包制度变迁涉及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大部分文献只是从其中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农民负担过重、土地调整、征地冲突和农地确权等问题。文章运用"不完全契约—剩余控制权"分析框架,能够将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导致农民没有农业生产剩余的控制权,造成农民负担过重;村集体控制了农地调整所产生的剩余导致土地被频繁调整,造成农民承包土地产权安全性较低;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导致土地流出者和流入者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都承担着风险,不能完全控制土地流转产生的剩余,从而限制了土地流转速度和流转规模;政府和村集体控制了征地所产生的剩余,造成农民利益在征地中被剥夺,引发了激烈的征地冲突。农地确权清晰界定了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权利边界,提高了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剩余控制权,限制了地方政府和村集体对土地的剩余控制权,降低了农地的交易费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析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一)对农地流转的趋势和意义认识不清 目前,在农地流转问题上有两种模糊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农地流转是大势所趋,大有益处,应加快推进.表现为,个别地方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不顾客观实际,把政策引导变为行政干预,强迫农民流转农地,甚至随意变更或撤销农户的承包合同,损害农民利益.有的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更多地招商引资,借农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并强迫农民长时间、低价出让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6.
政府行为在农地流转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引领性的。根据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河南省新乡市150个农户的调查显示:有些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强制推行土地流转,严重违背了农民意愿;有些地方政府借农地流转之名,出现土地使用严重异化的现象;政府参与土地流转缺乏明确的指导,缺少强有力的监督;土地流转中缺少中介组织,农户对政府缺乏信任。鉴于此,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和"服务者"。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利益分配博弈失衡是征地冲突的根源。地方政府、开发商、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征地权力滥用、村集体组织违规执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机制虚置,以及土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基于此,建议从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平衡利益主体博弈力量格局以及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收益和生活保障等三个方面优化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地征收利益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地征用中的利益主体博弈路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地征用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其实质是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过程。征地过程中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组织、用地单位和被征地农民。利益行动相关主体利用当前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争相竞逐土地高额利润,从而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多方参与主体反复博弈的局面,结果是村集体组织、用地单位、地方政府容易形成一个共同利益集团,在博弈过程中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征占大量农用地获取利益,使得中央政府调控失灵,而被征地农民只能被动接受集体土地被征占的失地补偿。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农地流转具有密切的关系:农地流转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法律法规对土地所有权主体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存在所有者主体多元化和界定不清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三是土地流转中农村居民点的处理难度大,农民安置成本高;四是土地流转方式单一,土地收益分配不均。对策建议:一要加强地籍管理,明晰土地产权;二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三要妥善处理农地流转与农民安置的关系;四要采用多种农地流转模式,保障流转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剖析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六大对策建议:农地确权颁证,因地制宜培育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农地产权治理结构,加快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和农地流转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方政府、村集体和用地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经济提高税收,用地企业进入土地市场经营非粮高效农业收益高,村集体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积极推动流转.同时存在农民流转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集体收取的土地流转收益不合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推动土地流转应突出政府服务职能,确保农户主体...  相似文献   

12.
李鑫  孙敏 《农业经济》2012,(3):72-74
现行农地城市流转是在政府双重垄断状况下进行,即政府垄断征地和垄断供地,本文基于福利经济学理论,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府垄断征地和垄断供地对社会福利和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双重垄断会造成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福利减少,政府垄断征地导致农民补偿不足,引发社会问题;政府垄断供地导致土地资源配置失调,引起土地产品供给不足或经济低效增长.农地城市流转制度改革应引入更多市场竞争因子,打破政府双重垄断,增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3.
<正>安徽省于2013年10月启动了全国范围内首单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托计划,农地流转是个非常敏感的新生事物,该计划一经公布立刻引起轰动。此次流转农民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土地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利益如何分配?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疑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多重主体博弈分析—兼论农户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地流转是多重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在转入方、转出方、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多方博弈中,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其土地权益难以保障.应构建合理的农户权益保障机制,约束企业、政府不合理的利益扩张行为,使土地流转博弈框架回归“帕累托优化”均衡.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赤壁市实地调研,总结农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发现在农地流转市场中政府缺位以及越位,政府定位不明使农地流转市场的建立障碍重重。经分析,相关法律缺失、农地产权关系不明晰、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不清、中央和地方委托代理关系中目标不一致是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提出政府应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并做好农地流转市场服务工作,建立农地流转市场价格体系并加强对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价格的管理,适当借鉴城镇土地市场建设和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经验并努力培育农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6.
农地流转既是农业生产的土地要素配置方式的改变,也是农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建构。农地流转必将导致农村出现新的利益关系,形成新的利益相关者集合。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去审视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不同利益关系、利益主体策略行为,以期深化人们对农地流转与农民土地财产收入关系的认识,并有利于农地流转相关公共政策的制订和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增收和分配公平是农地产权流转的基本动力.依据当前国家政策和法律,国家通过征收制度垄断了农地所有权交易,农地产权的自由交易主要限于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证明,这种二元交易机制导致效率和公平双重损失.深化农地市场改革,重在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防止各种形式的利益侵蚀行为.为此一要遵循市场机制进行征收制度改革;二要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逐步直接入市;三要统一两类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四要建立完善的交易服务体系;五要健全农地流转的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农村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农民在农地流转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成为流转主体。为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保障农民的权益,本文认为,农地流转中必须建立起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建立起农村土地银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和完善农地流转的运行机制,规范和健全农地流转中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土地用途管制下农地城市流转的公众福利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用途管制政策下农地城市流转的福利损失状况,研究农地保护政策的最优选择。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动态土地用途管制)优于静态土地用途管制、税收等政策,但仍然存在福利损失,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研究结论:(1)土地用途管制易于产生政策规避行为和违法用地现象,同时政策制定存在困难;(2)农地保护政策的研究应考虑农地城市流转的动态变化因素;(3)地方政府进行农地流转决策需要考虑农地流转过程中非经济福利的损失。为实现农地城市流转福利优化,地方政府应在流转发生的同时,支出等同于当地非经济损失的资金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地流转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土地发展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土地流转的最大利益,同时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和保护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文章以成都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农地流转的情况下,结合问卷调查法分析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状况,进而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方法对土地发展权配置进行分析。[结果]成都市农地一直处于流转状态;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成都市43. 9%的农户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而28. 6%的农户无所谓,27. 5%的农户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整体上说成都市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土地发展权的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来管理规范其农地流转。[结论]土地发展权作为一种物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引入土地发展权主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及市场有效运营以巩固土地公有制、保障农地流转的公平合理及确保农户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