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用评级伴随债券市场应运而生,科学准确的信用评级结果对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我国信用评级业的探索实践历程入手,深入分析信用评级在制度、监管、发行主体、评级机构自身管理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进一步加快推进评级业发展进程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次债危机以及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表现出对现行国际评级体系的不满。而在"炮轰"和斥责的同时,中国评级业更要深刻反思并引以为鉴,加强对本土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评级,提升信用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信用评级的专业性,更好地承担起我国资本市场信用服务和社会信用安全的责任。为此,本期专门策划一组"民族信用评级发展特别报道",通过传递金融监管部门的声音、国内评级公司负责人的言论以及业内专家学者的建议,总体展示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成就,思辨发展问题,提出改革方案,进而将中国信用评级思想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使民族的评级机构"直起腰杆",在国际舞台上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3.
郑秀君  魏文静 《征信》2011,(6):47-49
信用评级是公司债券的定价基础.目前,我国公司债券发行数量少,信用评级发展较晚,在实践操作运行中往往流于形式,信用风险无法评估.为促进我国公司债券信用评级的发展,应分立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并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信用评级标准和信用评级机构.  相似文献   

4.
信用评级的根本目的是降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法国中央银行(以下简称法国央行)在评级独立性、透明度和评级质量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具有鲜明特点,从理论和实践分析评级的实质和各国不同的评级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评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书籍推荐     
作者:高明出版时间:2021年1月本书站在国际的视野,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成杲,对信用评级的历史发展、技术方法、监管改革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部分章节还安排了案例,与经济社会现象相结合。本书可以为金融市场及信用评级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关有兴趣的人士了解、研究信用评级及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郑秀君 《征信》2017,35(10):67-75
绿色债券既要评估信用风险又要量化环境效益,当前应积极探讨绿色债券综合信用评级的相关问题。分析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现状,运用信用评级评分卡的方法进行绿色债券综合信用评级。信用评分卡方法为绿色债券信用评级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可以降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引导民间资本流入绿色产业,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2011年初公布的调查报告认为:三个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起到推波助澜的破坏性作用。而近期国际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又先后下调了多个国家的评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各国开始呼吁并采取措施加强信用评级行业监管。当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国信用评级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SWOT矩阵模型和AHP理论,对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找到推动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8.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评级机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尚未建立明确的上位法依据,对于利益冲突、信息披露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本文对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框架进行研究,并与我国评级行业的监管框架及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评级机构独立性、加强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市场成熟度、公信力和对金融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信用评级监管经验很难直接被我国简单复制。正确理解信用评级本质属性,对于深入认识信用评级理论体系、树立符合评级发展规律的监管理念、合理借鉴国外信用评级监管经验,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监管框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目前由于缺乏外汇市场主体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致使涉汇主体违规行为比较突出的现实情况,从建立外汇市场主体信用评级体系的必要性、市场主体信用评级体系框架以及评级结果运用等三个方面对建立外汇市场主体信用评级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对外汇市场主体信用评级的组织机构、指标体系和标准、评级程序以及评级方式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构想,对我国目前建立外汇市场主体信用评级体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2021,(5):55-55
本书系统梳理了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体系和国际经验,全面回顾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历程和业务实践,重点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会计税收、信用评级、产品估值、信息系统建设、风险防控等热点问题,并提出了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评级事关国际金融话语权,对于国际信用资源的分配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培育和扶持给予了较多关注,但我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发展仍显缓慢。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声讨和反思,也为我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从国际、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建设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意义和可行性,提出了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法IRB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但是对于我国银行业重要客户群体的小企业,如何运用内部评级法的原理和技术对其进行信用评级管理还需要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希  杜玉兰 《海南金融》2012,(9):21-24,32
本文首先以经济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的理论为逻辑起点,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进程及其内涵,深入分析了信用评级市场状况和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指标初选,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权重赋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构建了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全球化与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不断推进,投资者越来越依赖市场信誉好、公信力高的评级结果来开展金融业务,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主动开放需求与被动开放压力不断增大。从国内实践情况看,当前不论是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熊猫债,还是境内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都很少使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结果,这反映出我国评级行业话语权和公信力不足,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和发展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形势、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做好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姜楠  希莫 《征信》2014,32(11)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17.
屈筱茜  朱合洪  颜凌 《征信》2011,(2):45-47
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主要分为银行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外部信用评级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外部信用评级市场的公信力有待建立,相关立法必须明确.为推动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发展,应从制度上引导内外部评级相结合,建立健全外部信用评级市场的制度规范,加强对信用评级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信用评级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如何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资质进行认可。本文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的相关实践经验进行综述、比较、归纳后,结合我国内地信用评级市场的现实情况,提出从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建立统一、动态的信用评级机构认可标准等方面着手.构建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  相似文献   

19.
金融市场评级失信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是金融市场信用评级服务的灵魂,也是信用评级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资产。金融市场市场信用评级失信破坏经济与金融安全,助推金融风暴,消灭社会财富,摧毁评级信誉。因此,必须通过牢固确立发展信用评级与构建评级信用的国家战略地位,切实提高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的信息透明度,积极培育独立自主的民族品牌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扭转外资控制并垄断我国评级市场的被动局面,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加速打造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尽快建立客观公正的评级立场、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大力强化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监管等手段措施来加以防范和矫治,倾力铸造我国金融市场的评级信用。  相似文献   

20.
在成熟的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是有效的风险揭示工具,在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对我国债券信用评级究竟能否有效揭示债券风险争议较大。本课题运用Order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债券信用评级信息可以被公开信息解释的程度,检验我国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对债券风险揭示的有效性,并从法律制度、监管机制、外部环境和信用评级机构自身四个角度对债券信用评级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