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乡镇企业产出增长来源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概况和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实际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 ,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规模损益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分别考察了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规模损益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拉动作用和相对贡献份额 ,并分别考察了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波动程度、乡镇企业的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及有机资本构成情况。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保证乡镇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影响是多元的.它既可能带来经济发展,就业扩大;也可能造成贫富悬殊,失业增加.就中国1990-2000年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外资对就业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扩大就业主要是国内投资的结果.这就要求在引进外资政策上,要考虑如何降低负面影响,提高拉动就业增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劳动智能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质量,而且对劳动者的就业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年个体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相比劳动还未智能化的劳动者,劳动智能化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劳动智能化有利于劳动者的工资增长,但对劳动者工作条件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劳动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报酬来提升样本个体的就业质量;劳动智能化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对男性劳动者、35岁及以下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改善作用较强;劳动智能化对就业质量的改善受到劳动者非认知能力的调节,即劳动者非认知能力的提高会强化劳动智能化的就业质量改善效应。因此,在积极推进劳动智能化的同时,要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非认知能力以增强劳动者的智能化适应能力,还应特别重视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充分发挥劳动智能化改善工作条件的潜在功效。  相似文献   

4.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步入新的波动周期,过去一直推行的依靠投资、国际贸易和劳动要素投入等拉动就业增长的路径此时遇到巨大障碍.推动第二产业就业的进一步增长,一是要调整第二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第二产业的行业就业结构,提升第二产业中新兴行业吸纳人力资源的驱动力;二是要调整第二产业区域布局,优化第二产业区域就业结构,提升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吸纳人力资源的驱动力;三是要调整国家资源配置政策,优化第二产业所有制就业结构,提升第二产业中民营企业吸纳人力资源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确认“市场均衡就业区间” 的存在,将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的运行特点:劳动市场是“连续非出清市场”;劳动市场的波动是供求总量波动的“减幅谐振”;劳动市场存在两个层面的运行失衡;劳动市场的调控需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诱导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为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应加强对前沿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降低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高职就业能力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是高职打造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依托方式,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有助于落实高职教育方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劳动教育直接面向工作世界、劳动世界培养人才的独特价值出发,探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必然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依据全国30个省市区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水平、科技市场交易额等变量为指标的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水平和科技交易都在正向上推动大学生就业密度的提高,其中财政科技投入贡献程度更高;全国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效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的拉动效应弱化。因此,应该继续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产出以及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同时对中西部有积极的政策倾斜,以促进我国的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构建了GVC就业效应分析模型,对中国参与GVC不同模式的就业拉动量进行测算,并通过结构分解法分析不同参与模式下拉动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后向参与率高于前向参与率,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及服务业主要以前向模式参与GVC,制造业主要以后向模式参与GVC;制造业是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拉动行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对总体和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拉动能力最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技术劳动力的就业拉动能力最强;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是就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就业量受技术水平提高的影响较小,后向参与模式中,国外增加值率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改革进程的纵深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向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河北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建立二者良好的联动机制对河北省至关重要。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恒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来测算河北省技术进步指数;构造最优雇佣函数来测算出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具有微弱的挤出效应,运用就业结构模型测算出技术进步使得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尤其第三产业从业人数随着技术进步升幅较大。  相似文献   

11.
构建扩展的服务业就业模型,采用1990年~ 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服务贸易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进出口贸易对服务业就业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服务进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显著;服务进出口贸易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服务出口贸易的短期变化、服务业总产值与资本投入均对服务业就业存在负向影响;实际工资对服务业就业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产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带来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资本深化,资本深化又带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有偏技术进步则使不同要素的技术效率发生不同的变化,影响各要素的投入结构和产出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采用1998—2019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估计要素替代弹性,并测算各行业的劳动技术效率和资本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多数行业的劳动技术效率高于资本技术效率,且劳动技术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资本技术效率先上升后下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要素技术效率在资本深化促进产业升级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资本深化、劳动技术效率提高和资本技术效率提高均可促进产业升级,资本深化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技术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但也可能通过降低资本技术效率抑制产业升级。因此,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适度推进资本深化,优化要素配置,充分发挥要素技术效率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问题已成为劳动就业方面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业歧视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的侵害,从法律方面解决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问题,反思公民劳动权利的宪法根源,是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历来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就业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那么,弪济全球化对各国劳动就业到底有什么影响?其影响机制如何?经济全球化如何通过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产业转移实现了劳动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就业数量、就业方式以及就业结构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规律?劳资关系格局在新形势下的特征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就业总量压力逐渐有所减轻的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政策要努力实现由扩大就业总量向更加注重优化就业结构转变、由扩大就业数量向更加注重提升就业质量转变、由促进就业向更加注重提升就业能力转变、由雇佣就业向更加注重鼓励自主创业转变,并把政策重点放在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上。  相似文献   

16.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开设不到20年的专业,其专业人才应该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而目前高校输送给就业市场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了劳保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途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三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的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冗员和隐性失业问题,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逐步走向均衡,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就业吸纳空间逐步缩小。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悬殊,就业二元结构显著,刚性明显。就业弹性较高,通过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充分发展第三产业,继续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大力促进创业,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8.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9.
财政投资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后发优势作用下,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是不可分的,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增并且大于劳动的边际收益阶段,财政投资对资本的投入应继续增加。为推动经济加快过渡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阶段,财政对资本的投入应集中于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研发投资,提高对研发主体的投入,优化研发主体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尽早进入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发展轨道上来。由于资本深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财政投资适当向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在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之间适当折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地勘系统的单位性质、社会保障状况、下岗职工队伍情况等实际出发,针对地勘系统在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工程时出现的劳动关系矛盾, 提出了发展产业经济, 增加内部就业岗位; 注意政策衔接, 维护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权益; 以及区分不同就业形式、调整劳动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