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台湾区段征收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基本构造及面临的问题,以期对成片开发征收有所启示。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段征收先后经历涨价归公时期与抵价地时期,成为以目的要件、程序要件、土地分配要件为特别构造的征收形态;(2)区段征收的本质是征收权的扩张,面临公益性及必要性不足、程序正当性不足、土地分配适法性等问题。研究结论:以区段征收为鉴,成片开发征收实施性立法应秉持严格限制态度,聚焦公益性及必要性评估与审查、程序改进、土地分配等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的制度架构及潜在风险,探索控制成片开发征收风险的可行路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演绎法。研究结果:新《土地管理法》第45条第5款确立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制度,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界对土地成片开发的质疑,但其并未解决成片开发制度的适用和规范难题。现有制度设计对土地成片开发的控制性不足,成片开发中的非公共利益存在使成片开发功能发生异化偏移的风险。研究结论:应从内容、过程及结果三个维度对土地成片开发进行风险控制:内容控制上,应建立成片开发公共利益的动态认定机制;过程控制上,在保证公众参与权利的同时,应将公众参与限定在初次决策过程之中;结果控制上,应畅通当事人的救济渠道,当事人可通过质疑、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等方式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3.
新《土地管理法》虽然将公共利益需求下的"成片开发"建设用地纳入可依法实施土地征收的范围,但对于如何认定"成片开发"的范围,各方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成片开发"规模及其征收速度与总量管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要求"成片开发"征收土地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本文从空间规划视角出发,基于城市化发展阶段、集体经济组织去留、社会治理特征等多方考量,对成片开发的定义、类型、规模、标准进行了界定。认为:城市建成区、新城新区等规划完全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逐步撤销,应作为实施成片开发的基本区域;而城市开发边界外的非城镇规划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长久保留,应鼓励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效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土地征收引发的纠纷越来越突出,暴力强拆不断发生,群体性事件增多,威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土地征收纠纷的特点、土地征收纠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从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和建立多元裁决机制两方面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改革,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区分公益用地征收与非公益用地征收,完善公益用地土地征收的措施,建立非公益用地土地的征收制度,并且从长远看,应承认集体土地的完全流转,从而在制度上化解农村土地征收纠纷产生的基础,同时最好建立多元裁决机制体系,为农地征收纠纷的化解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成片开发"的概念。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成片开发建设"。其前提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确须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法律同时还明确,"成片开发"应当符合"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也就是说,成片开发是有严格限定条件的。那么,除了限定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成片开发还应该设立哪些条件或标准?这个问题,已成为当前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共同关注、期待解答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完善中国现行征地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现行征地制度,提出完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4年宪法修正案区分了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两个概念,但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在相关的部门法律与实践中仍然存在征地目的不明确、补偿范围过小、补偿标准过低等问题.(2)提出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范围,适时、适当调整征地补偿标准,推行征地制度的市场化运作等建议.研究结论:中国现行征地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8.
征地补偿与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媛媛 《中国土地》2005,(12):22-23
征地目的性:公益向商业转化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家依法对公益事业所需的集体土地进行强制性征收,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不得对抗国家的征收权。这种强制性征地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地方政府也因利益驱动变相扩大了土地征收权的行使范围。法律规定可强制征地的公益事业用地一般指学校、医院、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等用地。事实上目前征地更多的是公益事业以外的其他用地。如房地产开发用地、企业用地等。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征收土地,然后高价出让来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这种基于商业开发目的和小范围短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公众参与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研究方法:比较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征收决策要充分吸纳公众参与,利害关系人和其他公众的参与程度应当不同;目前我国土地征收中的公众参与不足主要体现在未能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听证方式适用范围狭窄及具体规定不明确,成片土地征收中的协商内容局限,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公众参与方式不明确。研究结论:我国土地征收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的重点是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专家论证,加强听证方式的作用并进一步明确规定,将协商方式扩展应用到成片土地征收中的补偿安置决策,并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建立明确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成片开发作为新《土地管理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实际操作颇受关注。本文通过研究成片开发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和国土空间近期实施方案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方案编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探讨了具体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针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的弊端,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征地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逻辑推理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征地后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确定方法能够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障农民权益,充分体现土地价值,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结论:公益性用地采用地价构成法,非公益性用地采用基准地价反算法,从不同角度测算征地补偿标准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解决中国房屋拆迁中,由于土地使用权收回程序的缺失以及制度路径的不明确给房屋拆迁带来的困境与弊端。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的房屋拆迁中缺失“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的法律程序,造成房屋拆迁的合宪性危机;(2)中国香港地区通过“土地收回”与“强制售卖”的分类机制,在土地征收领域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3)大陆地区对于因危房改建、旧城改造而引起的房地产开发应适用不同于公益事业的准司法机制。研究结论:建立“公益收回”与“有条件强制收回”的城市土地使用权双轨制收回制度是解决房屋拆迁各项矛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内涵。研究方法: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法律问题。研究结果:土地征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选择基础上的社会选择,是政府替代市场直接配置土地资源,但需要满足一个经济条件(市场失灵)和三个法律要件(公共利益、合理补偿和正当程序)。研究结论: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是指卡尔多 — 希克斯效率;土地征收后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有可能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补偿土地被征收者的损失并改善他们的福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研究目的:从理论上研究政府土地征用垄断的经济诱因,分析中国现行土地征用垄断制度安排下政府、农民、厂商利益受益或受损状况,进而探讨中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政府垄断.这一制度在保护政府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农民和厂商的利益.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是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约束机制,避免政府暴利潜能;打破政府土地征用垄断坚冰,允许非农建设用地入市等.  相似文献   

15.
城乡征地增值收益分配:农民的反应与均衡路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索统筹城乡征地增值收益的可操作性措施,减少城乡利益冲突并增加利益互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借鉴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浙江省800位农民的调查,表明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背景等各类群体农民对征地增值收益分配有不同的反应和需求,但他们对于失地后生活的担忧以及分享增值的要求则是共同的。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农地转用增值利益分配经验,提出减少城乡冲突、统筹城乡征地增值收益的可操作性途径。研究结论:农民有权参与分配土地转用增值、分享城市化发展成果,分享的比例应在30% — 50%之间。为与现行政策衔接,这30% — 50%的土地转用增值可以通过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补偿费、教育培训费等形式让农民分享,并从中划出一部分补贴新政实施前的被征地农民,确保纵向平衡。  相似文献   

16.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整是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最大障碍,农民增收难、"农民工闲置"、"民工荒"、征地矛盾突出等,已成为当前发展和稳定的最大瓶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是农村经济突围、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社会管理升级的大文章。要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权能,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按照"把监管和服务抓起来、把权利和责任放下去"的原则改进征地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比较公众参与在土地征收中的制度状态与实际操作,探讨土地征收程序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与操作边界。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以台湾典型土地征收案中的公众参与为案例,建立由主体边界、权利边界、途径边界三要素组成的"新"公众参与边界分析框架。研究结果:结合公众参与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内生缺陷,解释现有公众参与机制下的冲突形成与演变路径,在微观层面提出并细化了新公众参与的制度分析评估框架。研究结论:制度化、可操作化土地征收的公众参与边界,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决策机制,允许一定的弹性空间,有利于实现公共参与的阶梯式进步。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称的“征地”主要限定在土地权属的永久性变更,即国家利用公权力,为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与补偿的行为,也称国家征收。探讨征地制度的伦理定位是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也是实践理性的边界。近年来我国征地问题上之所以矛盾频发越演越烈,一个重要因素是征地制度中的伦理定位偏差,催生了征地中的非理性和非合理化行为,直接挑战了主流良心、社会公理和国家目标。21世纪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必然对土地有较大的需求。因此,探讨征地的当代伦理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的征地伦理定位,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