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 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 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 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 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 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 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 “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 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 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 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 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 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 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 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与潜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游客对旅游地的依恋情感是刺激旅游者重游的重要因素,因而地方依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测算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对旅游地的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实际参考意义,而将旅游者地方依恋纳入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体系中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文章以韶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在红色旅游的情境下将旅游者地方依恋纳入到传统旅行费用模型中,测算红色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而评估旅游者地方依恋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考虑地方依恋因素后,韶山风景区的总游憩价值为676.65亿元,每位旅游者的地方依恋经济价值为556.40元,对韶山总游憩价值的经济贡献率为19.2%,可见旅游者地方依恋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文章证实了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情感关系的经济效益,明确了游憩价值评估中纳入环境心理因素的必要性,可为红色旅游地的资源开发利用、游客管理和情感营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消费者依恋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依恋理论在营销领域的应用,消费者依恋成为更为清晰解释消费者与企业、产品或品牌之间情感纽带关系的概念。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依恋、成人依恋、品牌依恋、消费者依恋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论述了消费者依恋的概念界定、维度及测量方法以及消费者依恋的形成机理,试图为这一构念更为广泛地应用于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关系的研究中理清思路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休闲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游憩参与行为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文章构建了由游憩参与者、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共同组成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度休闲、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之间的具体关系。研究发现,深度休闲对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游憩专门化对地方依赖具有负向影响,并在深度休闲与地方认同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研究表明,游憩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对地方依恋的总体程度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情感认同的提升;而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的个体,其游憩专门化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持续的活动涉入促进了认知和行为的专门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休闲服务供给视角,以哈尔滨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游憩者个体特征对城市森林公园休闲供给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游憩者对休闲服务供给因素的需求存在差异;年龄与游憩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家庭月收入则与游憩满意度存在负向影响;城市休闲服务供给因子包含基础设施、游憩交通与服务、游憩网络与信息、游憩环境4个维度结构;此外,通过最优尺度回归分析估测了包括休闲服务供给因子在内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游憩者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为休闲氛围浓厚、卫生设施分布合理。对此,为城市森林公园提出营造浓郁的休闲氛围,完善休闲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个性化休闲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以往团队研究侧重于团队认知维度,随着情感维度在团队及组织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学者对团队情感展开相应研究发现,在大部分现实团队中存在着对团队产出有重要影响的群体情感基调,即成员情感状态存在相对甚至高度一致的现象。从群体情感基调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出发,构建了其形成及发展的理论框架,针对群体情感基调影响因素、形成过程、状态、产出以及相应的情境因素进行了相应论述。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可对团队中权威人物与其他成员情感关系、具体情感基调、情感二重调整、现代交互媒体下的群体情感基调以及子团队情感基调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依恋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学,这一理论与营销领域中早已存在的诸多术语,如态度、卷入、满意、忠诚、信任、归属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文章通过对消费者依恋以及相关的六个营销概念的梳理,在概念内涵、异同以及关联等层面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试图为消费者依恋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许水龙  付雷 《生产力研究》2014,(10):140-142
品牌钟爱是品牌关系领域又一新的概念,是一种存在于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类似爱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的、正面的认知和情感。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对现有的关于品牌钟爱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消费者品牌钟爱的概念、品牌钟爱的影响因素、品牌钟爱的测量维度、品牌钟爱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等。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梳理我国在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目前我国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相关文献,对现有文献中的评价维度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共计纳入20篇文献与指南,案例研究13篇,方法学研究4篇,指南3篇,方法学研究中提出临床综合评价过程可参考多准则决策、层次分析法等,案例研究中以对中成药品种以及按类别划分(如含钆制剂)的药品评价为主,按照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具体维度的评价,对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运用相对缺乏。结论 我国目前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在评价品种的遴选、各个维度指标体系的建立、结果的综合以及中医药领域的评价和真实世界证据方面仍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未来在以上方面需要更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曾旺明 《经济经纬》2008,(3):110-113
耐用消费品品牌个性的高级性纬度可以分为"时尚"与"高档"两个次级纬度,"时尚"纬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品牌视觉元素、消费者的时尚形象、品牌知名度与消费者的社会地位,"高档"纬度的主要驱动要素是品牌视觉元素、消费者的社会地位、感知服务品质、消费者的时尚形象、商品价格与产品感知品质。品牌的视觉元素与消费者形象是驱动品牌个性高级性纬度的最主要因素。品牌的视觉元素与典型消费者形象对高级性纬度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4家企业关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影响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转移动机来实现的。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在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和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6—202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从影响传导机制、非线性特质角度探究技术进步偏向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①技术进步偏向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中依然成立;②就作用机制而言,创新要素配置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作用于经济韧性的重要机制;③门槛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及其子维度与经济调整适应能力不存在非线性作用关系,但与经济创新转型能力具有非线性关系。因此,要合理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发挥技术进步偏向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作用,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以技术创新、理念革新与机制鼎新抵御潜在风险,增强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国内旅游出游力的地理尺度问题.首先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1个社会经济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定量分析得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验证了"客源地社会经济属性决定其出游力"的研究假说.然后引入三角图解法,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出游力在社会经济规模因子、居民生活水平因子、对外联系水平因子等三个维度上分解,探寻中国省际出游力的区域差异;结合AreGIS样条曲线差值法,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出游力地域空间形态整体呈现"三级阶梯状",与中国三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累计70%的旅游出游力集中在第三阶梯,中国存在"四大旅游客源地":冀鲁豫、苏浙沪、鄂湘粤和四川.最后从国家地理尺度,兼对中国与世界已研究国家案例国内旅游出游力的影响机制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及社交网络中知识共享行为相关研究,构建了社会资本3个维度影响社交网络知识共享效果的概念模型,选择“知乎”网用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据抓取技术获得354份有效问卷,应用网络分析技术和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结构维度与知识共享质量显著正相关,但与知识共享数量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认知维度与知识共享质量和数量显著正相关;关系维度中信任、社区认可与知识共享质量显著正相关,但互惠与知识共享质量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关系维度中互惠、社区认可与知识共享数量显著正相关,但信任与知识共享数量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国际风险投资研究特征及前沿动态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将风险投资研究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维度12个研究领域,使用Excel分析了2006年国际风险投资研究的特征,重点介绍了风险投资研究的前沿动态,给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家乡认同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但目前鲜有文献关注其在公司经营中的作用,本文以2003~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高管的家乡认同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管本地任职有利于公司价值增长,这主要是由家乡认同驱动的,而非社会资本,并且这种关系在民营企业、有本地大客户的企业、流动性较弱和宗族观念强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直接从家乡认同这一角度揭示了本地高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为这一独特情感在高管决策以及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提供了实证证据,对上市公司选择高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能够促进开放式创新社区发展,但部分社区未给予企业相应回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开放式创新社区下社会网络、用户参与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模型,探讨社区网络内部各维度间的联系及其对用户创新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用户创新参与行为对企业社区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以小米MIUI社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社会网络三维度相互影响,关系维度对用户创新参与行为有促进作用,认知维度对行为深度具有正向影响,对行为广度具有消极影响。此外,行为深度对企业社区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但行为广度与企业社区创新绩效无关。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emotional attachment drive has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The first section i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bonds and their role in the rise of intelligence. At the outset, I present evidence that desire for emotional closeness to others is a primary human instinct. Recent discoveries in neurobiology are then incorporated into a summary of the evolution of brain systems that activate emotional attachments and the vital role of parental nur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ffspring's social behavior and capacity to cope with stress. The evolution of maternal behavior is discussed a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vent enabling expansion of brain size and complexity and initiating a pattern of mutually enhancing co-evolution between social complexity and intelligence leading ultimately to the modern human brain. The second section examines how emotional attachment drive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volution of prominent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nd culture.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unique human mental abilities provided vast new outlets for and means of expressing emotional attachment leading to much closer and more diver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rise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very likely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the adaptive advantages and decreasing the dangers of high intelligence. Emotional bonding between human sex partners was probably selected for because the slow maturation, complex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acquisition needs of children required more parental attention for much longer periods compared to offspring of other primate species. Integration of attachment motivation and high intelligence is hypothesized to have been important in the selection of hominid species that were the immediate ancestors of modern hum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