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因其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而备受党和国家重视,被视为“国家的宝贝”;由于他们从旧社会走来,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与新社会不和谐的东西,因而又是国家教育和改造的对象;经过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初步被确立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王云平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18-218,274
知识分子历来是党的政策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学历、劳动方式、社会属性、职业范围、社会作用等方面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知识分子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知识分子是知识生产力的创新者、传播者和开发应用者,是推进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开拓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2010,(7):23-23
依《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的评选标准来看,中国难有同时满足其三个评选标准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客气的说,中国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反而具有公共厕所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作长程观察的分析报告.在界定“问题”内涵的基础上,作者从中国现代化追求与知识分子的诞生相交织的特点,揭示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来自西方的知识在中国社会缺乏应用条件,正是新式知识分子对秩序不满但又没有力量主宰自身命运的共同根源.论文焦点在1949年以后的历史时段,作者分别以反右与“文革”的成因为对象,着重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应用条件不足的矛盾,如何导致当政者与知识分子的互不信任,以及推动前者对后者的政治压制.从改造“分子”到改造知识,是意识形态链条上相邻的环节.最后借助对改革开放后相关学潮背景及其演化的讨论,完成对知识分子问题正在消失的历史判断.把文献解读与体现社会结构变迁的数据相结合,从知识社会学角度透视现代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6.
张宗伟 《经济师》2006,(3):50-51
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是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立论基础。文章就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作一归纳和分类。文章分析了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将其分为五种形式,分别是:侧重于从社会角色的角度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从社会职能方面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从阶级属性的角度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与专业性的关系作出的界定、从场域的角度作出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关于知识分子入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章阐述了知识分子入党与增强的先进性的关系,知识主党与在生产第一线发展党员的关系,强调了知识分子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特殊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与国家:对立、依附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 《开放时代》2006,29(6):55-69
本文梳理出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三种理论取向:对立关系、依附关系和融合关系。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对立关系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映射,是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理想类型。但将两者视为截然的对立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易忽视制度因素在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依附关系论纳入了制度环境的考量,对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威网络的错综交织关系进行了具体考察,区分出不同的依附关系类型;新阶级理论将知识分子定义为新型知识的拥有者,预言文化资本或知识将获取社会的支配权力,知识与政治将趋于融合。新阶级理论的权力视角为社会主义国家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提供了动态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9.
安东尼奥·葛兰西通过对自身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意大利革命运动失败的反思,提出了著名的以市民社会、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而在对文化领导权的强调过程中,葛兰西尤为关注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高度重视有机知识分子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的全面理解,以求探寻"有机知识分子"和"文化领导权"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的特点与人才管理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世仁 《经济师》2004,(6):123-12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知识分子是人才资源的主要部分。在知识经济来临的 2 1世纪 ,人才知识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分子在人才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其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因此 ,研究我国知识分子的特点及相应的人才管理策略 ,对于提高人才管理水平、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万盛 《开放时代》2008,(6):124-133
西方在近代社会通过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强烈地发展了一种“批判的建设性”,即对社会的贡献通过批判的建设来体现。这样的传统。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特征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圣王真正参与朝政之中,可以选择与朝廷合作;如果不能合作,他仍可以在民间跟君道配合。实现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如果朝政的道义基础彻底崩溃。他们也可以成为抗议精神的领袖,参与政治的空间是非常宽广的。  相似文献   

12.
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最终形成阶段(1895--1911年),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对西方经济学说在华广泛传播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译书立说,将大量西方经济学说和理论传入中国,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士人固有的传统封建经济理念。这一时期的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并以此来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提出经济改革的主张,促进了晚清经济思想由“振兴商务”向“振兴实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命题入手,深刻地论述了小平同志知识分子政策理论的产生及伟大意义,并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面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新情况与新特点,做好我国青年知识分子工作,引导青年知识分子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促进青年知识分子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发挥好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结合无产阶级政治革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文化理论。其中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相比,更重视历史过程,对促进社会主义各阶段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作长程观察的分析报告。在界定“问题”内涵的基础上,作者从中国现代化追求与知识分子的诞生相交织的特点,揭示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来自西方的知识在中国社会缺乏应用条件,正是新式知识分子对秩序不满但又没有力量主宰自身命运的共同根源。论文焦点在1949年以后的历史时段,作者分别以反右与“文革”的成因为对象,着重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应用条件不足的矛盾,如何导致当政者与知识分子的互不信任,以及推动前者对后者的政治压制。从改造“分子”到改造知识,是意识形态链条上相邻的环节。最后借助对改革开放后相关学潮背景及其演化的讨论,完成对知识分子问题正在消失的历史判断。把文献解读与体现社会结构变迁的数据相结合,从知识社会学角度透视现代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7.
齐慕实 《开放时代》2003,(2):137-144
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覆盖知识分子研究中的种种议题。然而每一学科和其自身特定的研究、分析方法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做出了具体的贡献。在北美学术界这些不同的学科方法促进了诸如“演讲”、“社会组织”、“生活阅历”这些分析范畴的应用,同时它们还引发了专业化、商业化、民族主义、法治、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以及自由主义等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正> 林彪、“四人帮”在他们肆虐的十年间,竭力推行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知识分子被当作反动的社会力量,横遭凌辱和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知识恢复了名誉,知识分子也得到了解放。党中央已经明确宣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这些已经成为调动我国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但同时必须看到: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封建的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的狭隘偏见还在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的许多具体环节还存在着缺陷。这些又妨碍知识分子积极性的发  相似文献   

19.
张国庆 《经济师》2007,(5):24-25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政治紧密相连,是统治者的附庸,这一事实导致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思想、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的丧失,使知识分子失去了作为社会精英应有的社会作用;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新世纪的世界潮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带来知识分子的新生。  相似文献   

20.
徐东 《经济研究导刊》2010,(35):292-294
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决定了知识分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创新作用、普及和传导作用、实践和求证作用。应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化,积极推动知识分子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牢固确立"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