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娜  谭树华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7):157-159,164
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实现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共同愿望。文章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合作中地方高校和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强产学研合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大讯飞的单案例研究,本文分析了科大讯飞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揭示了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达到技术能力提升和市场价值实现的协同创新过程的内在机理,旨在为我国高科技企业积极构建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以实现技术和市场的互动发展和协同创新,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提供理论现实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4):247-249
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彰显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本文分析校企合作经验教训,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校企深度合作机遇,并结合多年产学研合作实践,探讨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进行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加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系统全面地反映辽宁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状况,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省科技厅科技统计中心于2005年对全省企业近3年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之间的合作,是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行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体制束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与企业之间架起科技桥梁,用大学的科学技术为企业的生产服  相似文献   

6.
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秋秋  沈艳秋 《价值工程》2010,29(29):176-178
教育、科研、产业三者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地区经济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和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可对涉及产学研合作教育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对教育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一种主要途径,指的是产学研各方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契约为基础,通过合作组成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以利于知识流与技术流在网络系统内的流动,实现创新活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通过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科技进步的全过程,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科技成果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持续推广,产学研合作创新成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实现资源优势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产学研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技术作价机制不规范、利益分配不科学等知识产权纠纷,已成为制约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专利池",实现产学研耦合互动创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开发》2015,(27):21-22
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单位多方合作,从而努力的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是中国高校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以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为实例,分析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在运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利于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产学研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创新的产物,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学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但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强与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有关科研院所密切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积极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一种模式,能有效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湖北医药学院产学研合作的现状、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地方医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双喜  马文峰 《价值工程》2010,29(26):201-201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本文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的现状,分析高校如何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高校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合作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合作模式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全面分析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服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不足,提出设立图书馆产学研服务办公室,并构建集资源建设、技术支持、创新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拓展、深化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中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校产学研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创新的产物,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学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但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强与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有关科研院所密切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积极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云溪 《企业世界》2006,(9):46-46
目前,广东的家电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非常明显,但缺乏核心技术。为提升广东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该省决定从今年起,省财政将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设立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推进部属高校与有行业优势却没有核心技术的省内企业合作,促使高校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等科技资源和广东产业市场优势融合,实现高校和粤企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罗枢  白仲林 《企业经济》2023,(11):59-68
鉴于产学研专利合作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之一,本文将合作项目视为潜在合作企业间为获取高校知识或技术的博弈均衡,并依据中国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专利合作的微观样本数据,分析了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建立离散博弈模型揭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博弈行为,并分析了高校与企业匹配合作对象的双向选择性偏好及其非对称性。研究发现,与高校合作的潜在合作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博弈竞争关系;“强强联合”是产学研专利合作的主流模式,潜在合作伙伴的科研实力是首要影响因素;社会距离、地理距离和认知距离对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申请专利均具有非对称效应。最后,为促进研发高质量产学研合作专利和增强科技发展政策的效能,本研究认为:在国家层面应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以提升全社会产学研合作意愿;在地方层面应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推动区域产学研合作;在企业层面可搭建开放创新平台,促进与科研院校的“强强联合”。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承担着为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地方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最好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特点与模式,提出创新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关键共性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它的突破能带动多个产业技术升级,有助于国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或产业形成优势,有助于打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我国的出口管制。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应首先创新政产学研合作,建立紧密的协同攻关体系如建立企业集成技术攻关专项、企业与高校联合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同时加强配套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产学战略联盟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当前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产学研合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产学战略联盟是新形势下企业与大学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与大学合作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整合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的有效机制.企业与大学的合作可以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带动产业的成长以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锋 《科技与企业》2013,(8):217-218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本文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研究背景,以协同创新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