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有效的扶贫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一是解决“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尚未解决的极少数人口温饱问题,二是解决“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初步解决温饱但尚不稳定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即返贫问题。 反“返贫”既是中国21世纪初扶贫开发战略目标之一,又是河北省农村21世纪初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基本温饱和全面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指标和期限。河北省现有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16万人,返贫人口310.9万人,对这两部分难啃的“骨头”,省政府和全社会要下大力气,动真功夫,解决他们的温饱和返贫问题。所以,为限期实现省扶贫开发战略目标,有必要建立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扶贫保障体系。本文根据河北省  相似文献   

2.
消除贫困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反贫困斗争中取得成就.2000年底,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下降至3000万,实现了党和政府提出的200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庄严承诺.但是,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还未完成,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有待解决;即使是初步解决了温饱的贫困人口,也还存在稳定脱贫、巩固温饱成果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一部分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处于落后状态,部分群众缺乏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即没有解决温饱。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统计:1994年,我国农村约有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西部11省区,共计21个贫困片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通过从1994年开始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截止2000年,中国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仍有3000万人口出现返贫现象。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之一表现为交通运输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设施与贫困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对农村扶贫是如何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李朝林 《技术经济》2005,24(9):50-52
本文分析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和出现返贫的原因,指出在当前扶贫开发的目标已不应是单纯解决温饱,而是遏制返贫、长期富裕。传统扶贫方法在遏制返贫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时期的脱贫方法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最后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在遏制返贫、长期富裕中的作用,提出了增加人力资本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贫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反映了人类低水平福祉的、复杂的多层次概念。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世界银行2000年将贫困问题作为其重点关注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3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等,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我国自1986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技术、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但仍有2365万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贫富分化现象愈演愈烈,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那么,如何提高扶贫、减贫成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无疑有助于纾解贫困这一经济发展的沉痼。  相似文献   

6.
姜明文 《经济导刊》2008,(1):104-105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到2005年,按官方绝对贫困县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365万,但我们也看到,脱贫人口的返贫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解决返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慈善教育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扶贫工作:成果举世瞩目,任务任重道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已从2.5亿人减至目前的2610万人,约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与之相应的是,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中国,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多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中国在“十五”前4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600万人。虽然全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一直难以消除贫困人口返贫的现象,而返贫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经研究发现,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人口、扶贫资源、自然生态"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只有通过建立和推行"人口——资源——生态"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才能实现农村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遏制脱贫人口返贫。  相似文献   

9.
资讯     
国内财经返贫成了中国消除贫困的最大难点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字表明,2004年是近5年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90万人,下降10%;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减少了640万人,下降11.4%。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  相似文献   

10.
周光友 《生产力研究》2005,(11):158-159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是丧失劳动能力或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人群,对这部分贫困人口继续沿用开发性扶贫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我国现在的财力,我国政府完全具备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来从根本上全面解决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遏制返贫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当前扶贫开发的目标已不应是单纯解决温饱,而是遏制返贫、謦期富裕。传统扶贫方法在遏制返贫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缺少人本思想,因而不能有效地遏制返贫。新时塑的反贫战略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本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键是要重视贫困人口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由“物资扶贫”为主转变为“知识扶贫”为主,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送去“捕渔”的方法。所谓“知识扶贫”,是指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一、贫困人口资源呈现的特…  相似文献   

13.
缘何脱贫又返贫--对河北贫困山区部分群众返贫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不懈的基本目标和任务。通过“八七扶贫攻坚”,河北省农村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706万减少到327万(含因灾返贫的310.9万)。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扶贫成果不稳定,返贫率很高。《河北省贫困地区返贫因素及反返贫对策研究》课题组针对河北省贫困山区的返贫问题,从全省138个县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序100位后的贫困山区县中选择具有高寒、深山、石山区特点的阜平、顺平、丰宁和宽城等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北省贫困山区的返贫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阶段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2001年底的2927万减少到2006年底的2148万,减少了779万;低收入人口由2001年底的6102万减少到2006年底的3550万,减少了2552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15.
起年 《经济问题探索》2006,(11):158-160
一、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分析(一)主要的成就和问题归纳保山市自1986年以来20年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共解决了96·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尤其是在1995—2000年实施《保山市“六六”扶贫攻坚计划》期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由62万减少为18·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下降为8·8%。然而,伴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保山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日显突出的问题。主要有:第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并未显著减少,贫困农村发展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第二,伴随着农村…  相似文献   

16.
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扶贫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1978-1985年间的 8年 ,主要是通过对旧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推动扶贫工作 ;二是 1986 -1993年 ,又用了 8年 ,在中央的领导下 ,全国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三是1994-2 0 0 0年 ,中央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用 7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最后 80 0 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三个阶段大规模扶贫开发和扶贫攻坚 ,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由 1978年的 2 5亿下降到 2 0 0 0年的 2 6 0 0万 ,平均每年减少约 10 18万 ,贫困发生率 (即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 )由 30 7%下降到 3 %以下。经过第一、第二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扶贫工作指导思想 ,也由救济式“输血型”扶贫 ,转变为开发式“造血型”扶贫。这就是 ,在国家给予必要支持的条件下 ,贫困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 ,有组织地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 ,逐步形成和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积累能力与自...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多维贫困识别方法构建相应指数,提出了在返贫和脱贫不同方向上对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分解的思路。同时,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收入依然是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主要维度,但在改善收入贫困的同时应该防范健康维度返贫的风险。第二,农村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返贫的影响,脱贫的效果受到了较大削弱,因此在注重脱贫的同时,不应忽视返贫的风险。第三,持续贫困人口贫困状况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是2012年的恶化状况提示我们对于暂时未能脱贫的人口,还需要采取措施缓解其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18.
政策性排斥与中国农村长期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已进入扶贫“攻坚”阶段。按照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的长期贫困这一概念(指有些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至少持续5年以上,虽经扶助也难以脱贫)的界定,中国当前农村的贫困基本上属于长期贫困。返贫作为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中非常突出的现实,本文也将其归于长期贫困。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脱贫者主要是依靠国家扶贫措施而脱贫,返贫者的脱贫时间很短,这一群体的大部分时间仍处于贫困之中;(2)从返贫者的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看,返贫者缺乏进一步的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新疆反贫困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反贫困成绩令人注目,贫困人数锐减,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截止到1998年底,20年来,新疆农牧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532万人减少到5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77%下降到6%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当时农村贫困人口有8000万,国家计划用7年时间,即到200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于中央政府的重视,近年来中国农村脱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扶贫工作主要是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和技术设备等,从而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脱贫。因此,扶贫重点的选择直接影响扶贫的结果。而面向新世纪,中国扶贫的重点及方式应该有所转移。 一、由重点贫困县向非重点贫困县转移 中国的扶贫政策是以确立国家重点扶贫县的方式开展的。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在全国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