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01、2005、2009、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服务业发展数据,基于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构建服务业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服务业空间联系量、接受辐射水平、服务业发展潜力等指标,综合考察广东省市级服务业集聚水平、服务业质量、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比对发现,广东省市级服务业发展潜力、城市流强度与空间联系强弱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且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对地区服务业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有显著推动作用,随着空间联系的逐步增强,广东省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由期初的"行政—特区"双核结构逐步演化为"多核"并最终过渡到复杂的网络结构。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服务业空间联系与城镇化水平在区域分布上实现完美的空间拟合,都主要集中分布于珠三角城市区域。这表明服务业集聚水平与服务业空间联系程度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以及服务业空间联系的加深有助于加速推动区域间人口、信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流通,主导并推动地区城镇化进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建兵 《技术经济》2009,28(2):66-74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手机设计产业的发展历程,揭示影响研发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显示:从手机设计产业来看,技术体系结构、市场和区域专有因素等对研发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技术体系结构是决定研发服务业能否独立为产业的关键因素。政府在推动研发服务业发展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及其协同演化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结合Geo DA数据分析软件与GIS软件,以宁夏六盘山区县域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对1991—2010年人均GDP的变化做出了可视化分析,初步探索了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聚集格局的分布和演变过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由随机模式逐步过渡到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出现空间极化趋势且为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点—轴模式。LH型县域由零散分布逐渐发展为集聚态势,且趋势不断增强;HH型和HL及LL型的县域单元数量减少,表明宁夏六盘山区总体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从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演化的驱动因素来看,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等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将主要应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据来分析这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关联趋势与特征,以期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集聚是产业演化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服务业也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本文首先研究了服务业集聚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其次,以江苏苏州为例,通过盘点苏州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集聚效应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和发展目标,具体阐述了服务业集聚的机理及效应与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以集聚区为载体对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8,(3):79-93
本文首先基于耦合协调视角,分别从行业和区域层面测度2001—2015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总体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然后基于优化视角通过对存增量系数的调节模拟产业耦合协调的演化发展趋势。实证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略滞后于制造业,两产业间耦合协调度由初始的失调衰退阶段逐步发展至良好协调阶段;(2)从产业耦合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指数这两个维度出发,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演化发展归纳为波动同步型、衍化趋同型、单产业主导型3种耦合发展模式,其中单产业主导型的耦合发展模式由于组合内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制约了产业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而组合内产业发展速度相对平稳则有助于尽快跨过耦合裂痕;(3)现阶段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资源优势是促进两产业耦合协调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积极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做优存量、培育高质增量的相关产业政策,将有助于两产业耦合协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服务业地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吕拉昌  阎小培 《经济地理》2005,25(1):117-120,125
近些年来,全球服务业发展很快,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已进入服务社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加速增长。从服务业整体上探讨服务业的空间发展规律,成为迫切需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建立服务业地理学成为必然。文章探讨了服务业地理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认为,服务业地理是研究服务业结构及空间组合、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服务活动区位的研究;服务业的结构研究;服务业空间组合与形态;服务业空间的差异及服务业的产业———空间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区域物流不仅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然诉求,而且也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组织的基石。以长三角为实证,利用统计分析和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剖析长三角区域物流演化过程,发现: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现状呈现:①区域物流呈单中心等级扩散格局,城市间差异大,并呈扩大趋势;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廊道效应突出;③物流园区数量呈城镇等级梯度特征,且自成体系。城市群物流就业的区位商空间演化格局呈现:①长三角区域物流呈现"一心两团多点"向"一心两极多点"的空间演化历程;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态势趋向强劲。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2021,41(2):113-120
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网络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但文化创意产业的网络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选取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前100名企业,通过分析企业20年间的投资联系变化,运用连锁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5个时间段内9个子行业的产业时空演化和产业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行为存在由东南向西北的方向性,投资流入与流出的城市层级差异较大;②文化创意产业网络在空间上具备强中心性与扁平化的双重特征;③文化创意产业的子行业网络与主网络差异较大,产业内部差异应成为产业网络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科学的机制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本文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对产业集群演化的异质性、多层次性和路径依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三大演化机制进行了阐述:"动态循环累进"自组织模式,制度演化机制,技术与环境协同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服务业在不断发展及结构优化过程中,其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和规划意义逐渐凸显。利用较为详实的统计资料,运用区位商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对吉林省服务业空间布局进行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吉林省服务业空间发展整体不均衡,长吉延三地优势明显,但长吉两地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落后地区优势产业尚未形成;集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不明显。因此,吉林省服务业空间布局还需科学规划与引导,找准定位,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体系,整体思考,科学规划,推动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上海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文章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视角,对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上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卞显红 《经济地理》2011,31(2):327-332
旅游产业集群是自组织和被组织的过程。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属于内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其空间演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诞生阶段、自我增强阶段、空间扩散阶段、空间一体化发展阶段。研究认为:自组织系统是旅游产业集群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旅游产业集群在集聚、离散不断涨落的过程中最终使旅游产业集群衍生与演化;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在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演化过程中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而使旅游产业集群从最初均质无序状态演化为成熟旅游产业集群的有序自组织系统;正负反馈机制是旅游产业集群规模的自我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网络测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领域,产业关联网络的形成与完善则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主导目标,能够为相关经济现象的空间解析提供重要信息。通过应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通过产业部门的合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了包含了网络密度、中心度、中介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在内的中国产业关联网络分析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产业关联网络密度由1997的年0.563上升到2007年的0.614,表明产业间经济联系程度逐渐加强,但进展缓慢;各产业中心度整体上呈现小幅度波动趋势,以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呈明显上升趋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在空间上逐渐向东部和沿海地区集聚;化学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产业节点中介度呈现连续的较大上升,表明该类产业在整个产业网络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1997年以农业为中心产业的凝聚子群对其本身的密度系数最大(5.880),2007年则演化为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264),表明产业子群经济联系在转换的同时其子群差异也在降低,产业间联系趋于均衡。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探索构建将投入产出表与社会网络分析相集成的产业网络测度分析方法,同时在实践上为国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世界服务业加速全球化的趋势,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及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的变革,成为决定各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由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的战略阶段,产业集群模式将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育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本文以长春市汽车产业为例,在分析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效应的基础上,总结其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集群的核心企业带动能力不足、零部件产业规模偏小、汽车服务业发展滞后、集群内部联系不密切及集群发展环境不佳等问题。提出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应增强主导企业的带动能力,提升零部件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集群内企业联系网络,继续强化政府的调控功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引入物理学粘性理论,剖析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并利用最优熵值法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产业粘度,分析了两区域产业粘度时空演化规律及演化模式。研究发现:两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产业粘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带内省级区域之间产业粘度差异较显著;从空间布局演化趋势看,长江经济带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产业粘度格局置换较大,黄河经济带格局则变动较小;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粘度中值以上省区较多、黄河经济带粘度中值以下区域较多。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系统内农业资源旅游开发及利用、技术创新、旅游运行机制、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及行为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程度不同。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主要有基于利益主体合作的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资源依托模式和产业基础空间融合模式、基于技术创新的农业科技体验模式和智慧农业旅游模式,实践中这些模式往往相互交织,又形成更为复杂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的作用表现突出.利用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据,引入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对建国后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时空集聚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各行业在空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中分布特征,但不同行业的集中程度有很大差别,其中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集聚特征最为明显,大多数行业集中半径均小于1km;同时,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集聚的“热点地区”有演化和迁移的现象,逐渐由老城区向外围地区特别是城市副中心推移,空间结构模式逐渐从单核心集聚模式到次一级中心集聚模式再向多核心集聚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茹莉 《经济问题》2008,(11):41-43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河南要实现向工业强省迈进的目标,也必须走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从经济基础、资源、市场等方面来看,河南已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并且面临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资源集聚、大力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等措施的实施,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提高产业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