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历经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业已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目前,我国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工业中类、666 个工业小类.在世界 500 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220 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由中国占居全球第一,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整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维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嘱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查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堆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4.
历经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业已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由中国占居全球第一,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柏满迎  任若恩等 《经济学》2002,1(4):863-884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查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堆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方向是决定经济增长和要素分配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技术进步方向的定量研究仍然十分欠缺。本文尝试在生产函数中同时引入希克斯中性生产率和劳动增强型生产率,直接在微观层面识别和估计技术进步方向。综合使用1999—201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偏向性特征:劳动增强型生产率增速保持稳定,年均增长10%,带动产出年均增长1.0%;希克斯中性生产率带动产出年均增长2.5%,但金融危机过后尤其是2011年后增速明显放缓。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演进,有偏技术进步对产出的相对贡献不断提高,并在样本后期成为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估计结果还显示,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企业自身成长,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贡献有限,配置效率仍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本文刻画了21世纪近20年中国制造业技术变迁的整体图景,可以为新常态下推动技术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选择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7.
王建喜 《当代经济科学》2012,(2):110-117,128
使用参数估计法与隐型变量法估算了1952-2009年中国工业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1952-2009年我国工业总体上表现为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但在不同时期各增长因素的重要性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特别是1996年后,智力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第一次超过了初级要素投入的贡献度,成为推动中国工业产出增长的首要因素,表明中国工业的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工业的集约型增长,需要遏制资本产出弹性的下降趋势,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革起点与改革路径:一个可行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一、导言 众所周知,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运动在其初期有着非常不同的经历。前苏联自80年代后期施行激进改革方案以后,工业产出一直大幅度滑坡。相反,始自1978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却使工业产出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率。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中国的改革经历是令人不解的,因为80年代以来它的工业产出的增长是在其经济改革路径完全偏离了传统经济学开出的药方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改革初期,中国国有企业仍然在一个传统的计划体制中运作,其工业的产出和价格依然受到中央计划的控制,直至进入90年代,来自私营部门的工业产出仍然只占总产出的很小的比重。而与此同时,在工业产出的增长中,传统国有部门始终是主要的贡献者(张军,1994;或参见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9.
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利用2009年中国分省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工业增长的动力源进行判断,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为98%,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外延式增长;同时,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和为1·2,说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通过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增长仍应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中要重视劳动的产出弹性增加,即人力资本是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未来持续动力源。  相似文献   

10.
联系要素市场干预的现实,在利润最大化假设条件下,本文建立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调整和资本深化关系模型。研究发现:(1)近10年来,增加值产出就业吸收能力大幅下降的趋势正在中国制造业行业普遍发生;(2)作为一种与增加值产出就业吸收能力大幅下降相伴随的现象,资本深化趋势在中国制造业行业正普遍发生作用;(3)增加值产出就业吸收能力的持续下降,表明中国制造业行业资本/劳动强替代弹性已成为该部门增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基于Rothwell和Zegveld政策工具,从国家顶层政策设计视角选取2012-2016年中国、德国、美国“互联网+制造”模式11项产业政策为分析样本,对比顶层政策的高效性、合理性。研究发现,人才培养仍然是各国政策的关注点,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角色至关重要,政策出台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创新性更重要。最后,提出中国政府利用“互联网+制造”模式发展契机,通过细化顶层政策设计、建立制造和技术传承新范式等促进制造业良性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玉珍 《经济学家》2007,(2):102-109
本文引入行业特质性资源与行业租金概念,指出行业租金消散是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内生产生的根本动因.在行业自律机制、准公共产品机制、俱乐部产品机制、集体行动机制和第三方实施机制的支持下,行业协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业自律和行业提升;其中行业自律功能主要体现为对行业租金消散的制止,行业提升功能主要体现为使行业租金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FDI主要流入制造业中相对清洁的部门,从直接效应来看,FDI流入并没引起制造业污染排放的增加,反而减少了制造业的污染排放.基于投入产出的计算结果,FDI对中国制造业污染排放的间接拉动效应存在行业差异性,且FDI的间接效应只引起制造业中二氧化硫排放的上升,而对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的排放影响不显著.制造业各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科技投入也是造成污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是否促进了低碳发展?基于1990—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有关数据构建制造业空间集聚指数(EG),构建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强度的计量经济模型;基于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程度与碳排放强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产业集聚程度为碳排放强度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转型国家的产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面临新的生存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外贸出口额大幅缩减,但更为主要的是发展中转型国家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自身所处的国际低端产业价值链所致.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演化升级必须依赖自主创新.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回报过低是目前制约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产业结构演化升级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淘汰竞争时手的效应,尽快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报酬,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演化升级,增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使用1999-2016内地年30个省市、27个二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定量测度区际产业转移,选择产业关联较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使用投入产出法识别关联产业、测算其关联产业溢出,利用2004—2016年内地28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关联产业溢出效应与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的关系、产业转移中的关联产业溢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2014年中国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出现拐点,总体工业由之前的分散转移转为新的集中转移,而电子设备制造业仍处在向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集聚的分散转移中;②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中的产业关联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且促进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高质量发展;③产业转移中第三产业关联溢出效应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分散转移的作用高于工业,但工业的关联溢出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苏楠  宋来胜 《经济与管理》2013,(7):92-96,F0003
运用2000—2010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对FDI和产业集聚结构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FDI、产业多样化和产业专业化对创新绩效影响为正向,只不过仅在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从分组回归结果来看,FDI和产业专业化对高技术行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相对更大,而产业多样化对低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突出。为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施行业差别化产业集聚战略、营造创新网络体系,提升制造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9.
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可以总结出其具体路径。选取1985-2017年中国年度数据和1960-2017年美国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广义和狭义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之间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可以得出高质量发展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即拓展并细化产业转型升级维度;注重不同产业间的配比,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配比;重视并确立制造业的根本地位;提升我国经济外向型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何如此困难?现有相关研究仅仅从市场、技术或单一制造产业视角展开,陷入市场失灵升级悖论。随着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对制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品牌附加值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以设计驱动创新为视角,提出设计驱动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设想,藉由设计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和演化,构筑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分析其内在机理并进行案例研究,以此寻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和新路径,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