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论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网络文化与其他高科技综合利用和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互融,越来越强化了我们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在设计教育阶段,应将传统图形充分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相似文献   

2.
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有民族性、历史性和历史的传承性.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现代企业管理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该文力图以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管理影响较深远的部分实例,来论证现代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如何将中西方思维观念整合,将传统人文思想与现代科学观念整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管理理念和实践中融汇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近现代中国历史和近二十年的社会现实看,国学热都是一种世纪之交的现象。国学热固然与经济、政治、社会层面的某些功利性目的有关,但也表征着在长期接受外来文化后出现的重新确立本土文化的主体性的自觉要求。在中国学术、文化、教育等已全面采用现代学科体系的前提下,国学一名只有在把中国传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探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法律以及文化艺术生活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时才具有正当性。从固有传统及现代文化的制度和观念构成看,作为所谓国学的最重要的部分,儒学不可能提供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公正的社会塑造公正的人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吕延丰 《全国商情》2008,(10):143-144
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如何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司法文化,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国现行现代法治建设中始终要面临的困境就是如何在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与西方外来司法文化的碰撞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司法文化,就必须将兼容性和创新性贯彻司法改革之中。  相似文献   

6.
邓演达的文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在革命斗争中积极批判封建文化的封闭和专制,赋予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以现代内容;并深刻地批判了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否定“全盘西化“,其文化思想内涵丰富.邓演达文化思想的主旨就是推行民族的、大众的、民主的“革命文化“,通过革命的途径,以人民民主的新文化取代封建文化,其目标就是“向着社会主义路上去“,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邓演达的文化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积极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能否真正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已成为一个企业兴衰存亡 的关键因素。而现代企业文化的形成必然要受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化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作用,继承和弘扬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容与精华。作者认为,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和方克立先生所倡导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对于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即一方面要系统总结和认真阐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发掘传统和谐文化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同时汲取西方“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接,创造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历史传统、人文特征,但更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仅沿袭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没有根据企业及所处环境特点来塑造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因而使文化不能有效地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特定时空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其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所以说,将我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建立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特点,有效促进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民间美术虽然有聿厚的基础,但由于它扎根在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不具备现代生活的应变能力,因此必须用高瞻远瞩的目光加以引导.笔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民间美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义,并阐述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又总结出3条有效的方法,确保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得以有序传承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上看,实验戏剧是对中国现代戏剧传统的反叛和否定.但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实验戏剧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某些传统,如现实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等传统.  相似文献   

12.
管理思想的传统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管理思想经历了由传统到创新的过程,从传统的人本管理和朴素的模糊管理, 到近代经典科学的精确管理,再到现代化、系统化的模糊管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近代西方地质学输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危机下的晚清社会各阶层。从思想界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冲击了传统封建迷信思想,有利于近代化思想意识的形成;(2)它成为近代志士宣传变法、倡言维新的重要理论依据;(3)由于它与矿业的密切关系,对近代化经济思想的形成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视域中秦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经济视域中的秦文化研究亟需在文化经济学层面开辟出一些相对具体的研究领域。一是秦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挖掘与重塑问题,应从现代性角度挖掘秦文化的内在人文精髓,正视其深层中的秦文化圈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大关中经济圈具有内在契合性;秦文化的相关研究应该立足于大关中经济圈的现实,从文化资本角度为大关中经济的腾飞打造坚实的文化根基;三是秦文化自身的产业化问题,秦文化圈具有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应从经济与文化交叉的角度深入作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问题;四是区域间跨文化经济交流合作问题,秦文化研究应在跨省际、跨区域的横向文化交流合作中对其内在关系进行宽领域、多视角的全面研究;五是在研究中引入新范式问题,应有效借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等一些新的分析范式,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15.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艺术与社会价值巨大。然而,在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进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正遭受着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艰难抉择,这也几乎是整个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木版年画失去原有的实用价值和大众市场的今天,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锻造朱仙镇木版年画知名品牌,整合各种资源、打造特色年画村,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年画形象的动漫化等途径,使朱仙镇木版年画走出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组织学习、战略管理等理论,分析财经院校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流和途径。认为,对于财经院校,经济转轨意味着知识传统的转变: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心的知识传统转向以西方经济学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传统。知识传统的转变速度和效率将影响财经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学习和培养新知识传统将是财经院校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依赖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利化和化肥化道路,欧美发达国家成功地完成了农业现代化。中国复制欧美模式六十余年,至今仍未完成从小农经营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中国应对现行的农业现代化制度安排进行反思和创新。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产业优势,移植农业现代服务业来改造传统农业,不仅符合现代服务业拓展其服务空间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地创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制度。虽然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制度有其内在需求与供给机理,但要实现其制度设计,至少应在学习、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从康德到罗尔斯——道义论的历史进路及其理论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主流道德流派之一,道义论思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康德到罗尔斯,道义论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通过对康德道义论和罗尔斯正义论的扼要考察,梳理了道义论发展的历史进路,阐明了传统道义论和正义论的基本理念,同时指出了道义论所存在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是一个急遽变动,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近代中国的思想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这种转型先后经历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包括全盘西化)以及中体西用马魂等方面的探讨,而这种对于中西文化的探讨,再加上对两者的深刻批判与反思,积极地推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从而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把一批传统士人卷了进来,中国文人由此开始走出延续千百年的仕途经济,走向近代城市的分工体系和独立职业空间。作为晚清上海初始城市化的亲历者,王韬在文化心理和经济生活两方面,经历了一场由“士人”转向城市职业者的艰难蜕变。而生活于清末民初上海的包天笑,则以明确的职业归属感,取代了传统士人的仕宦情结,中国文人至此初步完成了由传统政教依附者向近代独立文化人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