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相关配套的外汇管理改革措施纷纷出台。对于商业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而言,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实施了11年的银行结售汇制度的变革。此外,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的改变,也对银行结售汇资金运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远期结售汇是目前国内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金融工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远期结售汇业务虽大幅增长,但与即期交易相比,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3.
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日趋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件,以促进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发展。出乎预料的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对汇率衍生产品的需求反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形。本以远期结售汇为例做一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市场》2005,(8):33-35
作为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近年来发展迅猛,日益受到银行及外贸企业的重视。文章指出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程度、人民币升值预期及远期汇价贴水幅度是影响远期结售汇业务量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远期结售汇业务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该项业务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 1、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之后,为了给银行与企业开辟更多的避险工具,央行出台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的通知》,引起了人们对人民币汇率风险防范问题的广泛关注。在更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下,银行如何在利用外汇远期市场为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同时,规避自身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汇率改革后银行发展外汇业务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逐步增强,为使涉汇主体更好地应对汇率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扩大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同时,推出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截至2006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同意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中信、招商等6家银行办理此项业务。浙江省内四大国有银行的省分行也已经获准开办。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量明显偏少。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仅办理5585万美元,同期远期结售汇业务签约发生额93.53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将更具弹性。为满足国内经济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央行扩大了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调整了汇价管理政策。但国内远期结售汇市场刚刚起步,发展还比较慢,特别是在远期汇率的形成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逐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曾长期实行“一日一价” 自1994年4月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实施银行结售汇制度以来,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采取人民币牌价一日一价的报价方武办理结售业务,:即商业银行每天早晨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牌价和国际市场当时汇率水平套算制定出各外币对人民币的牌价,并使用一天而不做任何调整。同时,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结售汇业务牌价的价差也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问题分析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将更具弹性。为满足国内经济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央行扩大了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了银行间过期外汇交易并调整了汇价管理政策。总体上,国内远期结售汇市场还刚刚起步,发展也比较缓慢,特别是住远期汇率的形成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两者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人民银行此举将重构中国外汇市场机制,使之发挥更重要的调节和防范汇率风险的作用。那么,如何理解进两项具体业务?人民银行为此专门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更富弹性,适应这一变革,央行扩大了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调整了汇率管理政策。本文分析了目前远期结售汇市场的价格特点及定价机制, 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人民币远期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更富弹性,适应这一变革,央行扩大了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调整了汇率管理政策.本文分析了目前远期结售汇市场的价格特点及定价机制,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人民币远期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幅度比较大。人民币对外币的即远期业务新政策不断推出。外汇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头寸管理政策也在根据形势不断调整,可以说商业银行在远期结售汇业务上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是造成目前各银行远期结售汇报价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逐步增强。为使涉汇主体更好地应对汇率风险,增加商业银行服务范围和品种,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扩大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同时,推出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目前,吉林省8家外汇指定银行中,只有工行、中行、建行办理此项业务。该业务的实际运作情况与外汇局推出此项业务的初衷存在较大落差。对此,笔者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汇率改革后,更具弹性化的汇率制度将使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加大。目前,我国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工具只有人民币远期结售汇,掉期业务8月刚开放,还没有正式开展,其他如人民币期货、期权等业务仍末开展,企业可规避汇率风险的选择实在太少。此时此地,企业在风险面前是否只能望“险”兴叹?对此,专家提供了七大避险法宝。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如何规避虻率风险,减少因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备受国内经济主体关注。2005年8月2日人行发布《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培育国内人民币对外币衍生品市场。《通知》实行以来.基层银行机构反映,前生品业务的一些具体规定还不够明晰.操作起来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7.
远期结售汇是简单、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但由于我国企业和银行在远期结售汇业务操作中存在一些误区,未能充分发挥其汇率风险管理功能,反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套利工具。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严格保证金管理对于远期结售汇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为满足企业居民的经济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外汇管理部门扩大了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本文通过对外汇指定银行远期汇价管理及远期结售汇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前远期结售汇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琦 《中国外汇》2006,(6):34-35
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上推出了一些新的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如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比起银行、企业所熟悉的远期结售汇业务,掉期业务则是一个新面孔。同样是避险工具,掉期业务与远期结售汇业务有何不同的“避险之处”呢?它能为银行,企业带来哪些好处?银行、企业在运用时该注意哪些问题?编者认为,在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加大、汇率风险无处不在的今天,这些问题值得银行、企业及相关学者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为帮助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更好地进行外币理财、更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人民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外币理财与汇率避险工具。外汇指定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和掉期等业务,实质上是代替企业承担了汇率风险,而银行却在自身避险工具方面比较欠缺。为了了解近一年来吉林省各家外汇指定银行在外币理财与避险方面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与教训,为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宏观决策,指导银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避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国家外汇管理局吉林省分局开展了此项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