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内在价值体系的完善和提升,乡村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价值体系构建的主要资源,探讨乡村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关系,强调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与应用。[方法]文章采用文献查阅法总结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结合旅游数据及具体的乡村民俗文化,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法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河南省乡村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及前提,休闲农业中融入乡村民俗文化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活跃,此外在建筑、艺术、饮食、节庆及历史源流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结论]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发展重要作用,同时乡村民俗文化的恰当应用是持续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提高河南省整体经济收入的关键,且为发展该省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化逐渐成为旅游的核心资源。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而农村是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地。在现代化发展影响下,民俗文化受到较大冲击。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活动,即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比较落后,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开发性不足,导致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民俗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提出促进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盛世乡愁的重要依托,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为民俗旅游开发储备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为促进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文章基于解构主义手法对南京市江宁区现存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分析,解构重建民俗文化和乡愁记忆的内涵价值,阐述民俗文化解构的参与力量以及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形式,深刻揭示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互联互动的融合共生关系,把握民俗文化征用于地方经济发展时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蒙丽琴 《农业经济》2014,(3):105-106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灿烂文化,孕育出了颇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它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与扎实的文化根基,可以开发出一种新型且持续的旅游方式,不仅有效保护了民俗文化,又充分利用了民俗文化的传统价值为乡村旅游发展服务,从而形成一种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及其现状,然后又介绍了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具体途径,从而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之上,更好的推动乡村旅游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融合的咸阳市乡村旅游价值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咸阳市为研究区探究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价值体系构成,以期为咸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情况,通过即时访谈法了解导游和当地商户对咸阳乡村旅游的认识,并归纳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的有利价值。[结果]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多种有利价值:(1)功能价值,主要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内容需求的多样性,即56.0%的游客想参观民俗民居景点,37.0%的游客想参与生态休闲、瓜果采摘项目,5.0%的游客想体验农事活动;(2)资源价值,61.5%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一二级旅游资源,发展水平低,产业融合解决了乡村旅游资源落后问题;(3)情感价值,不同游玩同伴寻求的情感体验价值不同,产业融合使游客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和多元化;(4)品牌价值,目前仅有20.0%的省外居民参与了咸阳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推动省外游客涌入,提高了其品牌意识;(5)市场价值,乡村旅游不再分淡旺季,扩充了旅游业市场;(6)人才价值,目前旅游管理团队和从业人员中的高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仅占20.0%,基于产业融合背景,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乡村旅游队伍,调整了咸阳市的人才结构,促进了人力资本的高效利用。[结论]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具有六大价值:功能整合价值、资源融合价值、情感交融价值、品牌宣扬价值、市场扩充价值和人才创新价值。在以后发展中,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身,扩展视野和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从而进一步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同发展必定会出现产业融合的现象,那么如何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升级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模式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前提条件、动力机制以及多重效益的分析,提出了五种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最后针对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休闲农业是北京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可持续发展对"十三五"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促进北京市城乡交流、实现农民增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主要对2006~2015年北京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等2种主要休闲业态的总体现状、经营主体数量、从业人数、经营收入、接待人次等的时空演化开展定量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加紧文化创意元素融合;加速"互联网+休闲农业"布局等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结果]北京的休闲农业呈现四大特征:(1)农业观光园的"产品消费外扩与食宿消费内聚"趋势并存,合力影响北京农业观光园时空演化进程;(2)民俗旅游呈现以"空心化、亲自然"为特征的持续性远郊热,生态涵养发展区民俗旅游发展持续巩固;(3)休闲农业市场邻近性的优势渐弱,休闲农业总体呈向外部扩散趋势;(4)休闲农业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依附性趋强,旅游自然资源富集区休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结论]北京部分农业观光园出现增速放缓,收入大幅下降的局面,农业观光园转型发展需求迫切;北京近10年民俗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民俗旅游经营户的经营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仍相对较低,需对民俗旅游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作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富裕农民、提升农业、美化农村的朝阳产业。文章通过梳理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判产业发展前景。[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揭示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最终对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如下的特点:(1)领导高度关注,政策密集出台;(2)市场需求旺盛,社会投资活跃;(3)发展主体多元,发展势头迅猛;(4)内涵日益丰富,类型模式多样;(5)中介服务逐步兴起,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结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呈现出产业形态更加高级、产业贡献日益凸显、产业水平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如保持15.5%以上增速,有望于2020年进入万亿元俱乐部。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视角下山东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已被纳入国家促进"三农"发展的大战略,正在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且发展迅速。山东历史悠久,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近几年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文章以文化创意视角思考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研究目的是为山东省乡村旅游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乡村旅游优化升级开辟一条新路径。[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山东各地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特色文化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重建设而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低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等问题。[结论]山东乡村旅游应采用创意农业、创意民俗文化、乡村度假、民宿等开发模式,其创意开发的路径主要有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的形象塑造及宣传、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生态链概念被广泛的应用到农业、林业、工业、环保、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以生态链的视角观察及研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借此为重庆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文章采用综合分析法,引入自然生态理论对重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结果]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与全生态链建设需要相比,还存在生态环境、区域生态和产业生态方面的差距;乡村旅游想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完成3个目标:(1)对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社会和自然的环境保护;(2)区分市场定位并建立区域旅游生态结构;(3)发展旅游上游产业链和理顺旅游下游产业链来构建产业生态链。[结论]政策性建议:(1)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强生产规范和产业管理特别是正向引导性管理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2)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做好信息和技术的服务,构建信息技术平台,保障专业技术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3)通过资本信贷、管理和技术培训,竞争性奖励政策和"互联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当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方法]采用探索性分析法,对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由此梳理当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结果]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展望:(1)生态农产品的国内外份额逐步增加;(2)现代高新技术将更加广泛地渗透于生态农业之中;(3)在投入上向高效和谐方向发展;(4)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升;(5)生态农业将带动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结论]当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1)强化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建设;(2)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农业发展创新机制;(3)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建设;(4)努力拓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多种功能;(5)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6)加大宣传培训与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绿色共享发展成为时代趋势的背景之下,促进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以及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增加农村各类产业的综合收益。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推动民俗文化传承、乡村旅游革新以及生态农业推广,强化多个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协同共进,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驱动农村社会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立足于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其特色进行资源分类并对乡村旅游资源做出评价,以期为河南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合理规划、定位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依据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态、特征、功能、用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国标分级标准,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等级分类体系;选取目前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采用最多的层次分析法(AHP)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做出评价。[结果](1)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个主类、19个亚类以及55个基本类,该分类体系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功能及类型;(2)资源开发价值是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资源经济价值;(3)乡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乡村设施完善度成为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指标,这主要与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资源环境效益,只注重资源开发、不注重配套设施完善有关。[结论]河南省在发展自身乡村旅游产业时,注重自身丰厚资源的利用、合理开发传统村落资源、加强乡村居民环保意识培养和乡村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不仅与旅游产品供需侧的结构有关,而且也与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协调一致,对其综合评价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方法]以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6个边境滨水乡村为例,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与ASEB分析框架相结合的要素评价体系。采用ASEB分析框架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供需侧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传统的产业及空间要素仍然是供需侧背景、活动、体验及利益4个维度中得分值最高的要素;空间体验综合评价的顺序是:獐岛村﹥河口村﹥大鹿岛村﹥绿江村﹥浑江村﹥古楼子乡;背景与活动(AS)均高于体验与利益(EB),旅游供给侧的输入大于需求侧的输出。[结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是一种耦合共生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目标型网络化过程;由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产业链构建了产业型休闲体验空间,以第六产业的方式促进了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分别处于转型发展的4个阶段;采用"产业融合+旅游体验"的方式营造乡村产业型体验空间,拓展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内涵,提升乡村振兴发展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产业链延伸为视阈,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法,针对四川地区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客户群体、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项目、农林资源、综合服务、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当地经济状况、乡村旅游综合性价比、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考量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际中出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实际(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等)的不匹配问题。[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影响因素乡村旅游景区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以农林自然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交通条件等方面为主。[结论]四川省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营销模式重点应从产业角度,构建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分析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对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空间分布模型探究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地理联系率探析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的配合度。采用回归模型从整体上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关系进行研究,试图得到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结果]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具有4种类型,农事体验类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3.46%,乡村文化类所占比重最低为2.30%。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4种乡村旅游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都呈现集中分布, 4种类型的景点与人口和经济的配合度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外,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仅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不同经济区相关系数差异较大。[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既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表明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拓展乡村旅游类型,提高乡村文化类景点的数量和比重,促进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不同经济区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规划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全省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规划布局,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结果]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可以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农耕生产型和特色物产经济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具有各自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具体可分为6个区:滇中湖泊盆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和滇西南低上山河谷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北高原山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乡村旅游资源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区。云南省乡村旅游实行分区规划,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区域保持一致,也分为6个区域。[结论]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特点突出,全省乡村旅游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提高区域经济收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主要围绕产量展开带来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突破农业生产力提升的不可持续性和空间有限的困境,从而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理论分析推导,实践归纳总结,政策引领分析。[结果]农业是与自然关系密切的产业,农业可持续生产力的提升也必须从资源、环境和生态这些方面寻找根本驱动力,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业展开。[结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要突出3个创新:(1)体系创新,即用生物农业和物理农业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以逐步替代化学农业;(2)产业创新,即以建立在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基础上的静脉产业促进生产农产品的动脉产业,形成高盈利静动脉产业联合体;(3)模式创新,即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特效模式,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找到特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农业旅游资源的分析与综合评价,提出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设想,并探讨该设想的可行性。[方法]以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为例,集中分析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劣势,存在的问题和机会,将环太湖4市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为切入点,确定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确定各层的影响因子,对综合得分结果展开研究。[结果]对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8.289,属成功的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综合评价得分项目中突出的影响因子分别为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广阔、区位优越且交通便捷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结论]环太湖4市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构想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研究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掌握当地乡村旅游空间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IS技术、网络拓扑分析法和点—轴系统理论,分析了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优化路径。[结果](1)区域尺度上,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开发不充分,呈现中部—南部—北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休闲观光类处于主导类型,资源类型开发不充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县域尺度上,6区县间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明显,酉阳领先于其他区县;(3)空间关联方面,β指数为1. 01,γ指数为0. 34,Ai指数的平均值为76. 21km,平均径路长平均值为9. 28,表明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的连接度、通达度整体偏低,路网密度低;(4)结构优化方面,构建了渝东南"三级节点、两级轴线、两大板块"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系统。[结论]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不平衡、不充分,应尽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充分挖掘整合特色资源,培育打造"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体系,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