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突破已有研究将人力资本作为传统投入的局限,将其视为地区吸收能力来衡量技术显著水平的新视角,提出了一种考虑空间溢出和地区吸收能力差异的地区经济增长模型。面板数据估计结果表明,考虑地区吸收能力差异时,本地物质资本与本地产出之间呈现出U形曲线,且邻地物质资本对本地产出的正向作用更大。分地区估计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应关切人力资本投资和回报的均衡,西部地区应加快夯实物质资本禀赋以获取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和实现技术赶超。进一步分位数估计结果表明,地区吸收能力是技术扩散的重要构成部分,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扩散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引入人力资本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地区经济产出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对其经济产出的作用进行了实证计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期以来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10年六普数据,对我国当前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极化特征;省际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全部就业人口,流动人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高。同时,当前地区经济增长仍然是投资拉动的,劳动力的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人力资本开发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和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探讨研发人力资本有效配置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中国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根据教育层次异质性,将研发人力资本细分为本科及以下、硕士与博士3种类型,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从创新总量与细分创新类型视角分析不同教育层次研发人力资本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差异化特征。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地区不同教育层次研发人力资本配置不平衡,本科及以下研发人力资本占据主导地位,而本科及以下研发人力资本对地区技术创新具有一定抑制效应,硕士研发人力资本对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博士研发人力资本对地区技术创新没有呈现显著正面效应,且相比于硕士研发人力资本具有更低的创新产出弹性,在科研创新效率方面没有体现出预期的教育优势。研究结果对中国高层次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投入的直接产出为人力资本,间接产出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运用卢卡斯模型和经过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96—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教育经费、GDP、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的面板数据进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产出差异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直接产出效率为西部〉东部〉中部;间接产出效率为西部〉中部〉东部。显然,西部教育投入具有更高的产出效率,政府对西部地区应侧重增加教育投资,对东部地区应侧重进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6.
1、引言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产出量与人均产出量的持续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数量增长和素质的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及其配置状况的改善、自然资源的数量增加和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科技进步的加快等。根据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分别带来的增长率之和。经济增长方式采用效益型指标——集约程度进行测度。2‘经济增长方式测度的基本原理2.且产出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总量生产函数反映了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投入生产的资本要素(K)和劳动要素(L)与产出总量(Y)之…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贫困的减少--1990-1999年的趋势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绍华  王燕 《财经研究》2001,27(9):3-11
本文考察了中国1990年以来的贫困和分配不均问题,并对贫困的减少进行了分析以显示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发现:(1)1990年代以来各种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都大量减少;(2)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贫困率的下降,而同时不断增长的分配不均又使贫困率上升;(3)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富人;(4)我们检验了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关系,发现在人力资本储备上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均衡,教育的分布正变得越来越不对称。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论是人力资本总量还是质量对经济增长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各区域人力资本总量和质量存在差异,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大小也有一定区别。通过将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和发达地区的浙江省人力资本差异的比较分析可知,吉林省人力资本总量偏低,人力资本质量较高但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投资较少,影响了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总量、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来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差异,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理论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本是近年来在国内最时髦的经济词汇。把人的因素提高到资本的高度的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强调了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并且有些学者从理论渊源来论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甚至有人从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寻找人力资本的渊源。作者对人力资本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并认为把人(人力)的因素转变成物(资本)的因素,是理论的倒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数字中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可见,加快数字化发展、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性复苏的重中之重。本文建立中介效应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通过人力资本对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和人力资本对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可通过促进创新产出和提升创新效率来实现;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以及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均能促进该地区对外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中部地区,人力资本与数字经济的交互项不能促进该地区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不能促进该地区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基于此,笔者提出,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缩小数字鸿沟和城乡区域差异,全面提升创新效率,促进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要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不断提升我国数字贸易竞争力和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差距、区域产业自身发展条件和前沿技术吸收能力的整合空间面板实证分析框架,量化分析了前沿技术、吸收能力和空间外部性引致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差距对于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短期体现为能够显著的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长期则表现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能够显著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效应。因此,提升区域产业自身对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合理协调区域基础设施、研发创新等空间发展规划,是实现中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对融资方式的使用受地区特征约束,本文将当前两大融资方式——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和PPP模式纳入统一视野,从经济发展、财政债务、市场开放三个层面的地区特征出发,运用201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融资方式依存度指标反映地方政府对融资方式的使用力度,探究地区特征对融资方式差异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偏好映射为融资方式的地区差异,融资方式偏好受地区特征影响,且作用于两种融资方式的地区特征不同:显著影响城投债的地区特征与财政债务状况关联紧密,而显著影响PPP模式的地区特征与市场开放关联紧密。在综合财力异质性影响下,两种融资方式与地区特征间的关联得到进一步细化,低财力组中融资方式依存度与财政债务特征的关联性更弱。同时,城投债和PPP模式间的替代性可能导致PPP模式的优势无法体现。本文为明晰融资方式差异存在的原因提供了实证依据,可为优化地方政府融资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资本市场所反映出的环境违法违规声誉惩罚为测度对象,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我国具有创新性的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缓解市场声誉惩罚失灵问题的逻辑和机制。实证证据表明:(1)在市场声誉惩罚失灵的环境领域,我国环境违法违规上市公司受到了显著的声誉惩罚,达到市值的-1.52%,占比总惩罚的98.06%。(2)环保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是我国环境违法违规受到声誉惩罚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资本市场所反映出的总惩罚效应的主要来源。(3)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环保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克服了我国以往对环境违法违规企业惩罚不当的问题,将环境违法违规成本提高至与主要发达国家可比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1949—2019年,中国各省份经济总量不平等程度先下降后上升,在近十年的短周期内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人均实际GDP不平等程度则处于水平波动的状态,近年来呈现σ趋同态势,并在2019年出现β趋同的新迹象。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债务率偏高和劳动人口占比偏低是当前落后地区增长动能匮乏的重要原因。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1999—2019年省级层面GDP差异的889%和人均GDP差异的591%,其中研发支出与就业规模是地区GDP总量分化的主因,研发支出与资本存量是地区人均GDP分化的主因。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区别,仅周边研发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兼具资本、不动产和商品三种属性的土地,可以作为陌生人社会中的声誉载体。它可以被商业银行接受为抵押品并用于控制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土地确权也可以因此促进农村金融的现代化发展。本文理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表明:土地确权可以从广度、交易环境、深度和宽度四个方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内生发展。本文研究还发现:土地确权不仅提高了制度信任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还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人际信任和社会资本的过度依赖。通过促进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的模式转换,土地确权有利于农村金融的新古典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意图是通过弱化要素流动壁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而提升居民获得感。本文从交通互联互通、行政壁垒弱化、经济合作和劳动力流动四个角度构建政策措施指数,从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和改善居民获得感两个层面研究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政策在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可对等地提升居民获得感,行政措施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政策措施。(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是居民获得感提升的客观基础,区域一体化政策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3)区域一体化政策中的交通措施和行政措施通过引导资本形成扩散效应能显著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8—2018年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了资本结构和产权性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和效果。研究发现,企业存在最优的非经营性杠杆率区间,且资本结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会因产权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即最优区间内,企业增加非经营性杠杆率可以在不影响创新投入和创新风险的情况下提高创新产出,而非国有企业更适合增加杠杆率,并会对创新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国有企业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切实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过快、过早地去工业化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双重错配是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为新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算了1979—2014年中国分行业ICT资本存量、非ICT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发现:(1)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当信息化与国民经济中的资本深化相伴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信息化的贡献越大。(2)市场化程度提高能够进一步释放信息化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从而显著增强信息化对TFP的积极影响。(3)人均受教育程度越高,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越大。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在加大ICT资本投入、促进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诸多互补性条件的配套实施,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扩大机器设备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是充分发挥信息化积极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9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消费需求、创新驱动、劳动力禀赋、劳动生产率等效应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引导或倒逼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但存在“产业结构演进无效率”现象,且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要大于东部地区。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