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私有制企业劳资利益关系是指在私有产权单一的情况下私人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具有私有产权单一化、权力的不对等性和利益分配的独占性等特征,对企业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产权结构、工会协调及政府调节等因素决定了劳资双方利益关系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和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现阶段却存在“强资本”与“弱劳动”导致的劳动关系扭曲。“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必须弱化劳动力过剩的程度,加强劳动者的组织建设,强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构建企业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3.
劳资利益关系不仅是马克思时代"全部社会体系赖以旋转的轴心",也是我国现时期的社会基本利益关系。我国的劳资利益关系是指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私有者或公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影响劳资利益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产权要素、工会要素和政府要素。现时期协调我国公有制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劳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其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协调作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媒体之手"的监督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日渐增多,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就业方面贡献突出,但外商投资企业中之劳动关系却令人担忧,劳资地位不对等,劳动者权益受侵害情况严重。因此应理顺三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使其和谐有序,并使劳资博弈实现公平正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的长远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繁荣稳定。目前有必要提出相关建议,以改观当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劳资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5.
我国私营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机会,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私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劳资冲突成为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阻碍.文章在分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就工资问题构建了私营企业的劳资合作博弈机制;同时为解决劳资冲突,提出政府在促进劳资合作中应有所作为、发挥企业在促进劳资合作中的作用、劳动者要努力增强在劳资博弈中的力量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为政策基调的“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快速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由于利益分配矛盾凸显而带来相应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冲突。“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土地管理法》与《宪法》及《物权法》之间的衔接矛盾以及土地征收政策效果与城镇化目标之间的政策悖论,在运行机制上则体现为政府(开发商)与农民之间只有“自上而下”的单向对话机制以及对土地征收“行政强制”的约束和监管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有经济能力对土地征收实施更高水平的社会赔偿,土地征收模式应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指导下向以“保护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权益”为目标的“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转型升级。“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的建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公正和对话机制的公平,需要修订征地补偿政策,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征收社会赔偿政策体系,并建立和完善“公示—反馈—公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及“农民—政府—开发商”合作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归纳为三种:以德国为代表的劳资协议自治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家族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三者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劳动关系调整有着自身的一套规则、办法、制度和工作方式,有规律地协调和运转,就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国的企业、政府以及雇员应该在承认劳动关系主体利益差别,保证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调整多赢模式。  相似文献   

8.
劳务派遣已成为用工的重要模式,对劳务派遣的法律约束也呼之而出,但出于平衡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及用工单位三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考虑,《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实施条例》给三方带来的制度效应是双重的。基于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个不同视角,对劳务派遣制度安排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劳务派遣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公企业中劳资冲突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部分非公企业因低工资、高劳动强度、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问题引发的劳资冲突不断发生,一些冲突朝着非理性、群体性、对抗性,甚至反社会的方向发展。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是产生劳资冲突的充分条件,劳资双方势力不对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法规不完善及执法监管不力是产生劳资冲突的必要条件。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监管,建立集体协商谈判制度等是缓和劳资矛盾,防止和化解劳资冲突,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有效途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价值和财富的唯一创造者,把资产者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劳动者利益最大化,使资产者的利益限制在引致投资所需要的水平,实行劳动雇佣资本式分配方式是最优分配比例。如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应是使资本主导的分配关系得到相当节制,实行剩余分享式的分配方式,为此需要借助于一些指标进行比较准确的国际比较和不同类型企业比较,对劳资分配比例的合理程度进行判断并确定政府决策调节目标。判断可以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三方协商机制是调整劳资关系的重要机制,并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种社会对话方式。我国调整劳资关系的三方机制建立时间短,还存在协商主体代表性不足、角色定位不准和协商范围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发挥三方机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方协商机制是调整劳资关系的重要机制,并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种社会对话方式。我国调整劳资关系的三方机制建立时间短,还存在协商主体代表性不足、角色定位不准和协商范围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发挥三方机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推进利益制度创新,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城乡、地区、所有制、劳资、公平分配等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纳什合作议价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国情构造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双方工资议价模型和政府官员效用函数模型,可以用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企业里劳、资、政三方共同推进劳资关系由劳资隐性冲突到冲突显性化再到劳资合作的演变机制。模型分析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缓解劳资冲突,最终实现劳、资、政三方互利互惠,社会经济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琼华 《全国商情》2009,(16):123-125
劳动合同法通过切实保障劳动者利益,为企业的归属做了一个崭新的价值诠释:企业是劳资双方"共同的企业",劳资利益协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合同法实施会引起企业短期的不适应,从长远看,它会促进我国企业形成规范经营的模式,逐步理顺劳资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不断加强与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平稳渡过危机.  相似文献   

16.
邵怡红 《现代经济》2009,8(2):137-137,140
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企业中创造条件,努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有利于保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形成企业分配的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笔者试图从劳动关系系统论的角度将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归结为其所在的整个劳动关系的非正常化,即当农民工、用工单位及政府这三个主体各自超越其角色定位、两两关系异化时,劳动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农民工的权益必然受损。对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通过对农民工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文认为当下改善农民工权益保护状况的关系在于从制度层面和主体层面摆正劳动关系系统主体的相互关系,从而确保三方协商机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天地》2003,(2):58-59
回顾:骏马载瑞辞旧岁2002年,湖南省企业家协会在省经贸委的领导和省社团管理机关的指导下,坚持"三个服务"的方针,在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二○○二年的工作任务。主要作了如下方面的工作:一、积极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1、成立了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企业家协会组成的省级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工作机构,共同建立和下发了《湖南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2、针对我省劳动关系过程的新问题、新情况,定期进行协商。先后于2002年5  相似文献   

19.
黄昆 《进展》2020,(1):90-9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医疗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和深化。但从总体来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并不顺畅,现行医疗体制弊端重重,“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将从利益博弈视角出发,对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利益主体进行分析,试图展现三方之间利益博弈过程与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对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需要从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扩大诉求渠道、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疏通“泄洪道”、多建“蓄水池”和“安全阀”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