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我国政体属于中央集权体制,为维护政令统一,防止地方各自为政,在税权划分上应奉行税权与事权的非对称原则,而不是相统一的原则,同时,为强化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和有效根除地区间的税收壁垒,不应把地方税种的立法权下放给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2.
高凤清  王立平 《经济论坛》2004,(12):110-110
按照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收立法权位于税权之首,具有很大的原创性和权威性。但目前我国对这一权力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税法的建设,也不利于税收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实行单一制政治体制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税收立法权集中行使更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林波  于印辉 《经济论坛》2005,(14):71-72
分税制改革赋予了地方税更新更系统的定义,既考虑了分税制的内在要求,也考虑到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地方税的立法权、税收政策的管理和解释权等作为独立税收体系的两大核心支柱并未建立起来,况且另外一核心支柱——税收征管权尚有交叉和划分不清等诸多弊端。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科学、有效、统一的地方税收体系意义非常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4.
周俊鹏 《经济师》2007,(12):15-17
政府间税种的划分不仅是政府间财政利益的分配,而且也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税收调控功能的发挥、税收的行政效率以及地区间的收入分配等重大问题。针对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税种划分还存在的地方税收入规模过小、税种划分标准不科学等问题,首先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和完善税制,其次要在此基础上根据科学的标准来进行税种具体划分,最后要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将税种划分在税收基本法中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现行地方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税收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中央,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的各种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的立法权、减免权、税目与税率的调整权等)基本上集中在中央,地方只负责征收,未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税收立法权,使地方政府不能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的方式调节地方经济,不能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变化的需要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履开征或减免权限,不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税收调控经济与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管理权限。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全国都同样使用同一税种、税目、税率,难免会产生政策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问题。以税收立法权为核心的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的具体设想是:(1)凡是作为中央固定收入的税种,其税收立法权、税种的开征停征权、税目及税率的调整权,应归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税法的解释权、减税免税权可以下放到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各级国家税务局只有按税法条款执行,地方政府不能干预,并有义务保护中央的财政收入。(2)…  相似文献   

7.
税权划分的国际比较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税权、税权划分及其理论依据(一)税权。“税权”一词,在中国立法文件中的首次亮相是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统一税政,集中税权,公平税负”被提出来作为税制改革的指导原则。近些年来,税权问题受到了税收学和税法学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税法界,税权已成为整个税法研究的核心。①但是,对税权的具体含义,理论界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②认为,税权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征管权和税收政策制定权三方面内容。税收立法权划分本…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上看,中央与地方税收的划分有多种形式和多项原则。其中,应根据这些原则和我国国情,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与此同时,要根据我国政体和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中央和地方税收征管效率等,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权。  相似文献   

9.
税收法制环境,也即动态意义上的税制,是由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及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它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局部切片。根据法制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税收法制环境的基本要求可归结为“依法治税”。 (一)税收立法 在税收立法方面,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即税收立法权高  相似文献   

10.
税权重构应是资源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资源税税权划分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几乎已成顽疾.如何做好税权的合理划分,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寻求一个能充分发挥资源税调控作用的平衡点,已成学者们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拟从税收的立法权、征管权与收益权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的现状与解决之道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顾新艳 《时代经贸》2010,(22):202-202
税权重构应是资源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资源税税权划分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几乎已成顽疾。如何做好税权的合理划分,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寻求一个能充分发挥资源税调控作用的平衡点,已成学者们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拟从税收的立法权、征管权与收益权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的现状与解决之道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十一五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展(一)中央高度集权的二级分税制税收管理体制。1.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一级。地方政府仅拥有税制框架下地方税收基本法律制度以外的部分立法权。1994年分税制改革至今,在单一集权制框架下实施,强调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中央拥有中央税、中央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迅猛的发展,使得其税收问题日益突出。围绕电子商务的税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电子商务条件下,传统税收原则在纳税义务人身份、所得性质划分、税收性质确定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计征手段落后、电子货币监督困难等操作上的难点,最后针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给出了应对电子商务税收策略的原则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完善我国地方税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林 《经济问题》2007,339(11):110-112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税权划分是否合理是地方税体系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地方税收入体系和合理配置地方税种的基础和关键.尽管分税制改革及其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看到,在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我国地方税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完善我国地方税权划分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税收背离和边际受益归宿分析方法,测度了现行政府间税收划分制度下中国省际和地市 (州) 间的受益情况.研究表明,货物劳务税、企业所得税和总税收在省际间均存在明显的税收背离和税收转移现象,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是政府间税收划分的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是政府间税收划分的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在省以下税收划分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划分的边际受益总体上具有"亲富"特征,营业税划分的边际受益总体上呈现出"亲贫"特征,而总税收在省以下税收划分中的边际受益率差距相对不大.笔者认为,以征缴地征得税收就地划分的征管分配模式,导致现行中央与省、省与地市 (州) 间名义上相对统一的税收划分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受益不公现象,下一步的政府间税收划分和地方税改革应充分考虑地区间的税收背离和税收受益分配.  相似文献   

16.
税收立法权的划分是税收管理体制的核心 问题,也是建设地方税收体制的前提。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  相似文献   

17.
沈燕 《经济师》2002,(7):221-221,223
文章通过比较中外房地产税收体系方面的主要差别 ,对比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税收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 ,提出规范和完善我国房地产税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但仍然可以通过企业所得税优惠开展中国式税收竞争。本文在构建省级企业所得税优惠衡量指标的基础上,使用面板数据空间滞后模型分析表明,中国地方政府间存在无序的策略互补式税收竞争,并且在企业所得税名义税收优惠上的竞争比实际税收优惠更为激烈。中央政府有必要从企业所得税名义税收优惠入手,采取措施规范地方政府间的企业所得税竞争行为,但同时也应该保持税收优惠政策本身及其实施效果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关系,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国体上讲,美国属于联邦制,中国属于共和制。前者各地方较为独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较为松散,后者在政治上较为集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联邦制和共和制的财政税收体制各有利弊。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关系,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美国联邦、州及市县镇的财政税收关系。1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关系由于实行的是联邦体制,美国联邦、州及市县镇各自在财政税收方面的独立性很强。财政和税收上下之间互不隶属,也…  相似文献   

20.
我国涉外税收优惠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涉外税收优惠在我国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比较我国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的基础上,对我国涉外税收优惠进行利弊分析,指出现行涉外税收优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对我国涉外税收优惠的发展取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