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干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创新对城镇化综合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推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物流设施、物流信息化等代表性指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了31个省市的物流业竞争力的空间关联网络,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空间结构特征、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物流业竞争力呈现“东强西弱”、“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具有“核心—半核心—边缘”的分布特征;省域物流业竞争力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四个子群,但普遍子群的密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消费品总额和空间邻近关系等因素共同影响着网络构建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1990—2007年间,我国30个省区市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且这种不平衡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自我强化和累积因果效应;Moran’s I统计分析表明省域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改善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考察期间呈现出可持续性改善程度相似省域彼此集聚的趋势,而政策空间外部性导致的策略性行动可能是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域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改善程度相对较高,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也可能受周边区域的影响而重视改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2014年建制镇数据,研究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分析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与土地、经济的空间均衡性,探讨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密度西北低,东南高;小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廊四市交界地区与冀中南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地区;小城镇人口增速较快的县域沿铁路沿线分布。京津廊地区是小城镇人口持续的热点区,2014年石家庄、保定取代了邯郸、邢台成为新的小城镇人口热点区,西北部山区与滨海地区共同构成小城镇人口倒U型冷点区,与热点区形成核心—外围空间结构。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土地、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北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且土地极化严重。小城镇人口和经济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与经济重心相互偏离,人均经济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京津冀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奠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因素则对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重塑,政策因素对人口的流动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都市郊区为研究视角,以独特的地理单元和生态经济载体山区沟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空间权重函数和综合指数等方法,遵循"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空间分异格局—关联性划分—增长极识别—空间组织形式分析"的研究逻辑,分析北京山区的生态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评价108条沟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北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部分地区呈"极核"状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类型可分为9种,从中甄别出作为增长极的沟域,在此基础上把沟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形式总结为6种类型。通过研究以期能对理解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空间优化路径与转型过程及特征提供有益启发和思考,在区域或微观层面反馈并促进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省域高质量发展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基于松弛的模型(SBM)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ML)指数,测算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大多数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稳定,仅有个别省份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域为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驱动因素来看,造成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生产技术同时降低或生产技术的单一下降。因此,各省份要充分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难度,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统筹经济增速与经济质量,更加注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改善技术效率,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重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测度了2007-2016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城市化质量的综合水平及其空间特征,基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视角构建了面板门槛模型,以检验环境规制对城市化质量的门槛效应。研究显示:我国各省市城市化质量总体上逐步提高,但省域差异呈现出"四降四升"的双W型波动变化趋势。城市化质量省际间存在空间集聚分布格局,但异质性有所增强。冷热点空间格局表现出"东热西冷"的分布规律,环境规制对城市化质量具有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质量具有驱动作用,而能源消耗和收入差距则抑制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1985~2010年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演变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市辖区统计数据、GIS空间分级方法以及重心移动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城市发展方针相适应,2000年之前中国总体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及特大城市周边地区集群式布局与东中西非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集群的现象更加明显,但全国层面逐渐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规模的重心历年均位于苏鲁豫皖交界附近,"由北向南"移动的特征最为明显,东西向的移动距离较小且移动方向不尽一致,不仅反映了区域与城市发展政策对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反映了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7):206-207
通过构建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和计算建成区就业密度,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大气环境污染和就业密度相关指标在我国省域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一步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了就业密度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级开发区的区位分布、增长历程及产业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346个省级开发区的相关资料,对我国省级开发区的区位分布、增长历程及主导产业定位的总体情况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近90%的地级行政区划都至少有一个省级开发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对省级开发区数量具有显著影响;省级开发区的增长过程充满波动,有三次大幅增长时期,东中西部之间在不同时期的增长幅度差异较大,这除了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之外,还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一定关系;省级开发区内部的主导产业定位较为分散,产业结构不善合理,而且开发区之间在主导产业选择上相似性和集中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物流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重点。通过物流设施建设、拓展物流业发展的新方向,促进地区融合、加强多边贸易、加速互联互通,是我国现行经济格局下“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省市物流发展的新走向。文章从政府行为、社会效益、服务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地区经济、物流政策、数字物流等14个指标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法对我国“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省市的物流绩效进行评价,发现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大、服务水平过低的现象。结合地方政府的政策解读,发现我国地区物流绩效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政策相关性,可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促进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重道远: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看新型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城镇化阶段的到来,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实现新时期社会公平与正义,保障民生与民权的重要内容登上历史舞台。从逻辑上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与制约关系,但实际情况表明:全国有超过半数的省、直辖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城镇化水平脱节;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10年来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并没有因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到来而稳步上升,却出现了与城镇化率明显的错位不协调与梯度差异,违背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序幕刚刚拉开,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以环渤海区域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主要考察对象,以从业人员为主要指标,分析了该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内部结构差异及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认为,近年来环渤海区域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布局呈现梯度化空间分布特征;服务产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集中于行政级别较高的中心城市。研究还发现,环渤海区域服务业存在城市之间服务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部分中心城市服务职能有待强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特点和城市的发展条件、遵循区别对待原则确定具体服务行业的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Existing works on service composition are primarily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service composition, such as describing language supporting service composition, service composition framework,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service composition, and service composition validation. Few work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able relationship among composite services and composition service network. This article emphasises on combinable relationship-based composition service network, i.e. CoRCS-Net. The 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and modelling CoRCS-Net were studied, and nine combinable relationships among services in CoRCS-Net were investigated and 14 elementary evolving operators for CoRCS-Net dynamic evolution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scale-free network (SFN) and the investigations on its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t is supposed that ‘CoRCS-Net is a scale-free network’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prove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the concepts of combinable strength and variation of combinable strength were introduced, and combinable strength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invoking times of a service being invoked for service composition. First we calculate the real time variation of combinable strength of an arbitrary service in CoRCS-Net, and then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real time combinable strength and investigate its distribution for all services in CoRCS-Net. It is discovered that ‘like many nature and social phenomenon, CoRCS-Net is “scale-free”, and it is constructed by few “active services” and a great deal of “silent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e composition, the invoking times for majority services are very small, while only few services are invoked frequently, and the probability (or invoking times) for the services in a CoRCS-Net to be invoked for service composition decays as a power-law’.  相似文献   

16.
The Canadian VCR is a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program that relies on firms' desire to signal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o external stakeholders through volunta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e analyze indicators of strategic behavior through three measures of engagement with the VCR program (annu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quality of action plans and repeat participation), and test for differences in these measures among firms subjected to different regulatory climates that arise over time, across provinces and across economic sectors. Our findings suggest an increased perception of a regulatory threat in later years, as evidenced by an increase in participation rates, higher quality of action plans and higher rates of repeat participation. We also find higher levels of engagement with the VCR program in provinces with large petroleum (Alberta) and manufacturing (Ontario) industries and that have established provincial level greenhouse gas reporting mechanisms, and in certain sectors such as petroleum, electric utilities and to some extent servic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张琼 《价值工程》2011,30(26):261-262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与其他高校一样的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服务又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服务地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和高职院校服务地域经济的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79—2018年中国省际汽车产量,采用Theil系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生产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生产格局由高度集中演变为相对集中,省际汽车产量的Top3占比由58.6%下降至32.22%,Top5占比由74.14%下降至48.64%,Top7占比由82.63%下降至60.79%;中国汽车制造业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中低速增长3个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车产能利用率偏低,汽车生产与市场的空间分离呈现增大趋势;汽车产量的Theil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年份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中国省际汽车产量四种类型(高产量、较高产量、中低产量及低产量)保持不变的概率均大于0.85,不同类型的转换仅限于相邻类型之间。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国汽车生产规模仍将保持在2500万辆以上,改善过于依赖合资企业的发展模式,强化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对产业空间的主导能力,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能利用率,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构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产业空间布局等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自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政府干预度与服务业发展水平负相关;人力资本、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城市化率和居民收入对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只对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只对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