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经济学家塞顿的论文<转形问题>在价值转形问题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说明:首先,这篇论文,建立了"价值转形问题"的一般公式,在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上,塞顿的这项工作是具有重要贡献的;其次,这篇论文,将"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从对"不变性公式"的选择转到对"特殊模型"的选择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但是,另一方面,这篇论文认为:"价值转形问题"只能在特殊模型中得到解决,马克思转形理论量的完善性只能在特殊条件下成立,这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张忠任先生在《价值转形问题的最终解决》一文和《百年难题的破解》一书中宣称,转形问题已经由他最终解决。本文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张忠任先生在求解转形问题时,一方面完全误解和曲解了转形问题的性质,其解法不过是温特尼茨模型和米克模型杂乱无章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在证明“一致性命题”和求证方程组正数解时,其解法存在着明显的数学错误和漏洞。  相似文献   

3.
转形问题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严谨的数学方程组形式证明了马克思的转形理论,即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这两个等式同时成立、是完全正确的。在此基础上,对丁堡骏先生的《转形问题研究》作了一些商榷,并对鲍特凯维兹以来的西方经济学家用数学方程组形式否证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指出西方经济学家所谓马克思转形理论有缺陷的说法纯粹是一种虚构和臆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提出的转形解法也是各有千秋。然而,我们认为丁堡骏解法更符合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本意,更具有科学性。丁堡骏教授在构建简单的马克思价值转形模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扩大的马克思价值转形模型。其对转形起点、转形投入和不变性方程等关键问题的把握上是十分准确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我特此向广大读者介绍丁堡骏解法。  相似文献   

5.
从博尔特凯维茨首先提出用线性方程组求解转形问题开始 ,许多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 ,却往往得出不正确的答案 ,原因主要是两点 :(1)他们都是在金属货币体系中讨论转形问题 ,(2 )他们都混淆了生产价格与价格这两个概念 ,这导致他们把货币商品的生产价格对其价值之比直接设定为一个常数。在纠正了这个设定之后 ,在金属货币体系下进行转形计算 ,由此得到的转化结果可以在比较静态分析中做到质上的一致 ,但是在量上仍然是不完美的。这是因为价值范畴的展开是一个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而逐步达到完善的过程。因此 ,借助从金属货币体系向信用货币体系的过渡 ,就可以使具有不确定性的转化结果变得具有必然性和量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吕文的“新解法”从总体上看还是坚持马克思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维护劳动价值论的。然而作者由于否定生产妄素需要转形而没能够抓住转形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新解法”模型中间接地引进两个不变性假定,曲解了转形问题求解的实质,因而他所构思的“新解法”并没有准确地表述马克思的转形思想,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转形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发表到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发表的10年,构成关于"转形"问题论争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莱克西斯对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的系统偏离、这种偏离和不同产业中资本有机构成差异之间关系,以及总剩余价值和总利润之间相等等问题的论述;施米特把"转形"问题从一个纯粹的概念转变为一个过程,提出生产价格中"成本+利润"的定价原则等问题的论述;法尔曼对竞争在个别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偏离的作用,对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等问题的论述;斯蒂贝林和沃尔弗把解决"转形"问题的方法蜕变为取消"转形"问题本身的论述等。恩格斯在"转形"问题早期论争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他对这一论争的各种观点的评析,凸显了他在坚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理论贡献。这些对《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绵延一百多年的"转形"问题论争发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转形研究领域中将再生产平衡关系作为基本条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带有鲜明特色的学术倾向性。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学术倾向。再生产平衡条件公式最早是由杜冈引入到转形分析领域中的。鲍特凯维兹在《马克思体系中的价值计算和价格计算》第二篇论文中,以修正马克思《资本论》第三篇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图表的方式,系统地论证了将再生产平衡公式引入转形分析的理论依据。由此形成了转形分析的再生产平衡公式误区。长期以来,这个错误严重地干扰了转形问题研究,致使转形研究偏离了研究剩余价值再分配的正确轨道。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的转形分析,从来就没有涉及过产品的用途问题,更没有所谓的再生产条件是否满足的问题。鲍特凯维兹画蛇添足地为马克思的转形图加上了一个再生产条件。现在事实已经揭穿,该到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国内有些学者正热炒的所谓转形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转形问题争论的有关文献不是基于马克思的论述本身,而是源于对马克思论述的误解乃至曲解,抓住马克思的一些例解,把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论述转换成了数学模型及其计算问题。问题症结在于方法论,即,对马克思所一贯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体现这一原则的叙述逻辑的无知乃至漠视。倘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的叙述逻辑,那么,并不存在所谓的转形问题。一些人借助于所谓转形问题而指责马克思和劳动价值理论,是缺乏理据的。  相似文献   

10.
百年来价值转形问题研究存在对马克思理论逻辑的三大偏误:一是误将全部社会产品划分为三个相互割裂的固定部分;二是误将生产价格与价格混为一谈;三是错把理论手段当作理论目的。本文按照这一理解对转形问题研究的各种流派进行归类、比较及分析,特别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界在转形问题研究中的各种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论,并提出以"一个总量相等,一个比率不变"为特征的解决方案,即转形理论C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一般考察陈乐一自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莱芒特·朱格拉(ClementJuglar)发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著作以来,西方学者对经济周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提出了近百种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其著述汗牛充栋。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选择及其对策陈明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史证明,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两者不可同时兼得。1958年,在英国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浦斯(A·W·Phiuips)在《英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变动之间的关系:1865-1957》一文中,根据...  相似文献   

13.
冯金华教授的价值转形“伪问题”学说把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限定在两大部类,同时把简单再生产条件引入转形问题研究,全面否定了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从而错误地认为价值转形问题是一个“伪问题”.余斌教授“伪问题”学说从总体上看坚持了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强调劳动价值论在转形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同样把简单再生产条件引入转形问题的研究,对要素投入生产价格和价值差额进行了简单化处理,认为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百年难题是一个“伪问题”.这两种关于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学说虽有不同,但从本质上讲都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转形问题.转形问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4.
百年价值转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价值转形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1907年,鲍特凯维兹开始尝试用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解决价值转形问题。一百年来,很多经济学家采用各种假设条件,构造价值转形模型。这些模型都不能准确反映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思想。本文提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具有几种不同形式,解决了价值转形中的逻辑问题,并提出一个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本文证明,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在价值转形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两部类之间不流动,并分析马克思的"两个等于"的著名论断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相似文献   

15.
一 关于“区域”一词的经济内涵,自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nen)以其著名的《孤立国》揭开区域经济研究的帷幕以来就存在分歧。以后经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Weber)、丹尼森(S·R·Dennison)、费特尔(Frank A·Fetter)、奥林(BertilOhlin)和廖什(A·L(?)sch)等人的努力,区域经济学正式建立起来,但对“区域”一词的内涵仍未达成共识。 在《孤立国》一书中,杜能也曾谈到工业布局问题,但他的区域观念主要是农业布  相似文献   

16.
丁堡骏的《转形问题研究》一文 ,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转形分析 ,科学地解答了投入要素生产价格化后的转形问题 ,创立了丁氏价值转化模型。岳宏志、朱奎等先后撰文对丁氏模型进行质疑并提出了修正模型。岳、朱模型是受丁氏模型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就其本质方面来讲 ,岳、朱模型就是丁氏模型 ,同时 ,岳、朱模型对丁氏模型的主要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7.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冯金华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析,因此,冯金华教授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转形问题研究的科学领域。纵观经济思想史上关于转形问题讨论中经济学家的各种观点,我们还是很容易得出如下的结论:如果不是就总量关系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凡是对经济思想史有一些常识的人,都不会对转形问题采取将生产价格和价值直接等同的轻率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产品成本这一社会主义经济范畴、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产品成本的经济本质等问题,在苏联经济学家间是存在着不同意见的;这从苏联出版的一些经济书刊中就可以看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比较集中的讨论,是从苏联“经济问题”杂志一九五四年第十期发表了勃·康特尔的“关于社会主义工业中成本的经济本质问题”一文以后开始的。该文批评了苏联某些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9.
所谓“转形问题”的论争,就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论证方法中所存在的难点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论争。本来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及其论证问题,恩格斯早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并在第三卷序言中作过若干评介。  相似文献   

20.
价值转形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从鲍特凯维兹起,几乎所有研究价值转形问题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提出的各种价值转形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固定资本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本文在不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条件下,讨论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提出相应的价值转形模型.证明在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条件下,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与价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完全相同.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不变.本文解答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两个相等"在什么范围内成立,并通过一个例题说明价值转形的计算. 心问题.从鲍特凯维兹起,几乎所有研究价值转形问题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提出的各种价值转形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固定资本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本文在不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条件下,讨论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提出相应的价值转形模型.证明在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务件下,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与价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完全相同.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不变.本文解答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两个相等"在什么范围内成立,并通过一个 题说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