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维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是银行业监管部门践行群众路线的职责使命。新形势下银行业监管部门必须本着"立党为公、监管为民"的宗旨,科学把握本部门群众工作的基本内涵和重点领域,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素质,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第一,经济发展主要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第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由此可见,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我们在银行业监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旨在全面优化监管主体的素质结构,极大地调动和充分发挥监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水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新形势下,做好宁夏银行业监管工作,需要把握几点:坚持风险监管,维护银行业长治久安;坚持导向监管,支持实体经济稳中求进;坚持属地监管,深化银行业改革转型;坚持创新监管,推动银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坚持为民监管,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建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长效机制的目的是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为维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稳定、营造长治久安的金融环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利用科技的监管体系、多样化的监管方式、连续化的监管手段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全面有效的动态监管。  相似文献   

5.
王传正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3):52-55,63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心原则评估小组指出:持续性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持续性监管工作框架,实施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是当前银行业监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对持续性监管的内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并总结了前期我国持续性监管的工作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持续性监管的工作框架,即包括监管环境、监管基础设施、监管过程和监管措施四个方面,通过监管法规和监管理念的落实,以及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的实施,按照监管标准的要求,取得最终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6.
银行监管的微观基础和战略监管体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银行监管的微观基础,认为在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业不完全竞争的作用下,银行业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需要外部监管力量的支撑来维护稳健经营,但是政府机构监管作为监管垄断力量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道德危害从而导致监管失灵。中详细分析了各种重要的监管措施带来的正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监管的战略体系至少应当包括监管、激励结构、市场约束和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7.
县级监管办事处的成立,标志着银监会监管体系的全面完成,银行业的监管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切实承担起维护一方金融平安的重要职责,是摆在县级监管办事处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监管工作的新挑战,监管办事处只有不断探索银行监管的新措施、新办法、新手段,实现监管工作思路和  相似文献   

8.
马林 《青海金融》2005,(5):52-53
非现场监管是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银行业实施持续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接银行业监督管理职责后,监管工作尤其是非现场监管工作要走向成熟,就有必要对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银行业监管质量。鉴于此,笔者就当前非现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加强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银监会成立以来,银行业监管统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监管统计体系初步形成,风险统计工作理念得到确立和巩固,监管统计工作的稳步开展为银行业监管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但基层银行业监管统计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监管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银行业统计管理,规范银行业统计行为,满足银行业监管工作需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11月1日颁布了《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工作,充实银行业监管统计工作的法律基础,强化银行业统计管理、规范统计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日前我们组织人员对《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以来,  相似文献   

1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利于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以及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政策之间进行信息共享,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创造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效率和竞争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崔建红 《新疆金融》2005,(11):40-41
银行的脆弱性和外部性是银行监管产生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消费者难以对银行的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因此,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也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的落脚点。目前“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这项基础性工作还需要加强引导和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3.
基层银行业监管机构成立以来,按照“新机构、新思路、新举措”的工作目标,迅速实现了监管理念的更新,监管方式手段的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但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业不断拓展业务,监管手段、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运作方式以及监管作用的发挥也随之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有限人力资源下的监管力量分配的最大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和调整,竞争日趋激烈,重组和创新频繁,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外资银行将更多地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承担着银行监管重任的我们,该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好地维护银行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呢?当务之急就是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银行监管理念,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监管工作思路,实现高效、规范监管。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信用卡》2006,(8X):76-76
7月18日,中国银监会2006年年中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主要分析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加强风险监管问题,安排下半年工作,进一步落实年初银监会工作会议各项部署。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明康在会上做工作报告。他强调,银行业及各级监管部门要认真把握宏观调控新形势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银行业风险监管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抓紧做好全面对外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防范和化解高危机构风险,维护银行体系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银监局成立以来,始终立足于自治区经济金融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以维护边疆金融稳定为使命,以支持自治区经济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银行业监管有效性建设,大力推进银行业服务体系建设,自治区银行业监管、改革和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7.
实现监管资源的有效利用 力争监管成效的最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监会成立以来,各级监管部门和广大监管干部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为履行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的职责努力工作,不断探索,开创了银行监管工作的新局面。但是对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要求以及银行业监管工作的实际,要实现监管工作的目标任重道远,这不仅要求我们以新的监管理念为指导扎实工作,而且要求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把有限的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充分挖掘各种潜力,实现监管成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银监会成立以来,县级监管办事处的干部职工作为最基层的监管队伍,一直工作在银行监管的第一线,充当着县域银行业监管的主力军,在防范和化解地方银行业风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等多方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但近两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银行业监管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也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在新形势下银监会整体监管工作效能的提高,2004年3月,银监会下发了监管办事处机构设置调整和人力资源整合的指导意见,大体上明确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所关注的监管办事处的机构职能、规格及最终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直接履行银监会监管职责的特殊群体,监管人员对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如果在监管队伍中出现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不仅会使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可能造成大的风险,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使他们廉洁从业、依法监管,防止出现腐败行为,是银行业监管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颁布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修改后的《人民银行法》从法律上分清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人民银行的职责,为这两个机构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人民银行虽然监管职责不同,但有共同的监管对象,因而在各自履行职责中不可避免会形成业务交叉。如何防止和减少监管中的磨擦来提高监管效率,笔者认为,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与当地人民银行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上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