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中药产业国际化过程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指出科技创新不仅是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药产业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对有关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分析,提出有效发挥资源、人才、资金等作用,积极发展中药创新技术,研究创新产品,提高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中药科技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以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主题,通过分析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面临挑战,提出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对中医药创新技术的开发、全面提升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以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主题,通过分析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面临挑战,提出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对中医药创新技术的开发、全面提升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河南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全国各省(区、市)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发现各地区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中药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影响。2006年河南省在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中药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但中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将中药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药产业在加入WTO后将会遇到巨大的挑战,目前中药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快中药产业的创新。从制度、管理、技术和市场创新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中药企业核心专利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学习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药领域企业近20年来核心专利技术的分析,重点研究了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中药核心技术分布现状以及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发展程度,并对各个实验区中药企业专利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发现不同地区中药领域企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实验区中药技术产业优势,为各实验区中药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以及各实验区因地制宜发展不同侧重领域的中药技术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延玲玲  何颖 《新经济导刊》2023,(Z1):108-114
尽管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产学研界的共识,但我国部分产业仍面临劳动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挑战。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十分关键。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等相关素材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科技创新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演变过程和实践。研究发现,在科技创新推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给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在科技创新推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不断完善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产业园区是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主战场”,结合企业需求和产业特点,优化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可助力园区企业实现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度持续提升。本文结合产业园区的特点,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做出简单概括,同时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以期望为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指导,打造现代化高质量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产业集群在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基础的同时 ,对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要 ,两者之间有着强烈的互动效果。发展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要求以产业集体群为基础 ,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共性技术的大力支持 ,提高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 ,进而形成强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是保障高技术产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由3个要素构成。其中,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及研发能力是影响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对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贡献最大,达51.041%;其次是科技创新转化和波及能力,再次是创新经济支撑能力,它们对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贡献率分别为23.929%、16.163%。通过1996—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综合得分发现,该能力呈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 ?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通过引领产业技术范式转变,驱动一国发展方式、动力供给的周期迭代。研究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时代议题,是学术界对实践迫切需求的回应。从产业科技政策视角,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对“深圳模式”这一典型产业科技创新的中国样本进行解构,考察改革开放40年其产业科技创新演化过程,系统概括“深圳模式”形成的逻辑与经验。研究发现,40年来,深圳产业科技创新先后经历了科技体制调试、发展高科技、区域自主创新、综合创新生态系统和引领式全面创新五大阶段,并进一步地构建了针对深圳产业科技创新演变过程的理论模型。抚昔望远,在新时代,“深圳模式”的核心经验是:适时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能力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关注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善于统筹区域优势科技资源。结论对地方政府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引擎具有重要理论蕴意。  相似文献   

13.
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管理创新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彼此密不可分而又相互影响.本研究回顾和阐明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概念与内涵,探讨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科技革命能够推动产业变革,产业变革会迫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而新的管理和实践又能够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进一步突破的动力与源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产业科技发展面临着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完善等体制障碍,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促进产业科技的发展。但是,政府对产业科技发展支持的组织方式存在着不足,制约了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通过组织方式的创新,突破产业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通过鼓励联合开发,集成产业内的创新资源,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聚焦科技创新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于空间计量及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能够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来自科技创新的一个标准差冲击表现出持续的正响应,但整体反应并不大;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差贡献率偏小。文章进而从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增强要素流动与集约化配置机制、强化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对接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传导能力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与生产函数的结合,测度科技创新在产业间的传导份额,进而利用科技创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在产业间传导的现状,并对如何提升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传导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组态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科技金融投入并不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科技金融投入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6个组态,其中两个组态以“财政科技投入+银行贷款”为核心条件,4个组态以“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融资”为核心条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存在多种实现方式。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可为各省合理配置科技金融投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发展中药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中药产业要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努力培育以大集团为主的大型中药龙头企业,提升中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加大政府对中药产业的支持_力度,强化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强中药产业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演化进程和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不同环节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报告了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的现状,通过采用熵值法,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一级指标与绿色发展水平二级指标关联度大部分属于中度关联水平,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科研投入、科研产出与绿色发展水平二级指标缺乏紧密的互动关系;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与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的贡献程度较大;近年来资源消耗中科技创新对资源消耗的关联度呈下降趋势.据此文章提出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加深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三方融合,重视市场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综述利润动机、需求拉动力、市场结构、技术创新自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结合铝及有色金属加工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生物工程及制药业等南宁市三大支柱、优势产业的调研数据,针对南宁市支柱、优势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科技创新主体、政府的配套政策机制、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产业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南宁市支柱、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