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秋明 《财经研究》2005,31(2):60-65,87
文章通过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民营化前后的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得出结论:自然垄断产业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出售生产能力)的最优比例取决于政府追求的社会总福利函数中政府收入与消费者剩余的权重和国企与民企的成本差异.如果抓住了民营化时机,随着政府赋予收入权重的减小,同时国企在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下与民企成本差异的缩小,则国企出售的生产能力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应持续扩大.但是,如果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的改革错过前两个阶段,直接进入最后阶段,而成本差异又达不到临界值,理性的政府可能就错过了民营化改革的时机,将保持国有企业的垄断状况.这正是为什么我国的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民营化较早,则进展顺利,而某些自然垄断性产业改革较晚,则难以启动,往往要依靠强行的政策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改革表面上是如何提高国企经营效率的问题,实质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始终围绕着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关系的逻辑而展开.从理论上看,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次优"的制度变革方式,因此国企渐进式改革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经济社会问题和隐患,并加大了后期改革的不确定性和成本.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的所有制基础与企业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灿 《经济评论》2004,(4):55-59
应该把自然垄断行业的放松管制改革纳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过程 ,充分重视一个产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企业制度改革对于市场结构变化的特殊作用。在我国基础产业部门放松政府管制 ,不仅仅是开放市场、引入竞争 ,还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所有制结构 ,进行所有制改革。这种改革是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部分。产业内民间资本的进入和多元主体的形成 ,对于基础产业部门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国有企业新一轮"国进民退"的背景出发,利用2002—2013年期间中国国有上市公司100强的财务数据,采用Pair-copula技术分析了国有企业的垄断扩张和规模扩张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检验了垄断扩张和规模扩张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后"国进民退"现象呈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国有企业绩效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国有企业绩效与企业垄断扩张显著负相关;在垄断扩张的条件下,规模扩张与国有企业绩效的局部相关关系非常弱。这说明,国有企业的垄断扩张并没有提高国企的经营绩效,政府需要谨慎对待"国进民退"现象。  相似文献   

5.
非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经营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竞争领域的国企则是追求经济效益目标;经营的主体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或中介机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经营有直接经营和间接经营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家》2004,(6):F003-F003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了民营化改革,把原有单一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并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放松进人管制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人自然垄断产业,形成了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的格局。其结果提高了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效率。但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民营化改革及改革后如何对市场进人、价格、质量等方面实行有效管制,不仅存在理论上的分歧,而  相似文献   

7.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迫使最高(政治)决策者为了搞活国企而引入和发展资本市场.为了保证国家对国企的控制、国企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国家采取了股权分置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它虽然促进了国企产权改革,但也拖累和扭曲了资本市场.但资本市场发展对利益主体的分化,特别是政府对资本市场制度知识的增加,使股权分置已经不再满足各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的行为目标,整体上市的制度安排浮出水面.但是由于国企功能定位的错位,使得国企难以进行彻底改革,国家为了保护国企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排斥非国企的竞争,从而阻碍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部分特殊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收入高于一般性国企职工的平均收入。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尤其由国务院国资委所监管的中央企业,由于其所处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而且在经营授权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具有行政垄断性,双重性质的垄断地位使这些国有企业并不需要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  相似文献   

9.
狭义的垄断在法律上是指特定主体在特定市场上的特定经济活动中非法排除或者限制竞争者的状态或行为。在实践中,垄断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自然垄断,即经营者对有限资源的独占性导致的垄断;二是经济垄断,即少数经营者合谋行为或兼并控制行为形成的垄断;三是行政垄断,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导致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特别注意的几个争论性问题是:要防止国有资产再次大量流失,重点是坚持在增量资产上发展混合所有制;要警惕让国企无条件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说法,此说法违背市场经济基本法则,而那些要求国企只混不控的言论有可能把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向邪路;要科学把握反垄断问题,不能简单把企业规模大等同于垄断,对于垄断的认识既是性质的把握也是法律的裁定;要正确认识加强反腐败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反腐败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并行不悖的,反腐败不是要反掉国企。  相似文献   

11.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是独立自主、权利平等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就是政府对国有企业正确定位的过程。国企改制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国企关系的关键在于为政府改革指明方向。为此要求政府树立 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国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企业家的选拔任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产权不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法律主体.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增强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股东分为三类:企业股东、投资股东和投机股东.国家或者其代官人政府作为企业股东造成了政企不分、垄断经营.应当实行股权改造,将国有股的持股性质改造为优先股和黄金股.优先股只参与公司的分红,不参与经营决策管理,真正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保障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黄金股只对重大事项行使否决权,保障了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通过股权改造,政府和国有企业重新定位,政府只享有分红和对重大事项的否决权,不再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可以不设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从而真正实现产权清晰和政企分开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由于市场进入壁垒、外部性和内部性的存在使政府规制成为必要。网络型基础产业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技术经济特点,是政府对网络型基础产业实施规制的根本依据。现实经济中广泛地存在的法定垄断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垄断。网络型基础产业规制依据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是合理制定规制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国企改革是产业内打破垄断、引入多元竞争主体、改变定价过程与定价行为的改革,是产权改革和价格改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结合。应遵循公权与私权分离、公益性与商业性分离、网络与接口分离的三大原则。改革后的国资与国企的目标格局是国企承担公益性的经济活动,具体由公有的、全民所有的事业单位去承担,而商业性活动按市场方式以公司制的方式经营。国资是经济的主导,它控制公权经济,控制公益性事业单位,也可以控制部分民企的股权。政府放开经营性商业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定价,对公益性服务的收费实施价格管制。  相似文献   

15.
电力、电信和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都是传统的自然垄断性行业,具有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特征。这几大产业的传统产业组织方式都是政府直接垄断经营或者政府管制下的垄断经营。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行业基本特征的变化,在这些产业中,竞争是可行的。减少政府干涉、引入竞争将充分发挥价格机制配置基础资源的作用,提高产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普遍具有了市场风险意识。收入分配机制明显灵活 ,责、权、利统一也显突出。但决定国有企业长期经营等方面的因素仍严重地制约着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其中用人制度的改革创新不够 ,已经成为影响国企整体水平、效益水平和国有资产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国企的领导班子和科技人员 ,决定着国企改革的成败。一、国企改革 ,领导是关键国企和其他企业一样 ,能否取得效益 ,归根结底在于经营策略是否适应市场 ,企业管理是否得当。经营水平最终取决于国有企业领导班子 ,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心。当…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己进行了10多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国企活力不足、效率低下的症结,并纷纷提出了对策,诸如产权重组问题、技术改造问题、减轻负担问题、转换经营机制问题等等。国企的改革固然需要攻破许多难关,但笔者认为,要扭转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局面,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就在于给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职能和目标以重新定位,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战略性改组。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职能定位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厕组织,是行政权力垄断体制赖以运行的基层单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必须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价值及其赖以存在的领域;主张通过民有民营的方式紧缩存在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某些国有资产存量。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应向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瓶颈产业、具有垄断性质等的产业中扩展,通过国有国营、国家控股经营等多种形式,使国有企业在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国有资产存量从原有领域中适当收缩,到投向新的部门和行业,完成一次滚动周期。如此滚动循环不已,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其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9.
陈杰  孙晓艳 《广东经济》2010,(10):45-47
2004年6月,广东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资委刚成立的时候,国有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的中国经济刚刚走出低迷,亚洲金融危机、国企三年脱困等让人沮丧的记忆还相当清晰。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国资委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全面规范国有产权转让和国有企业改制;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使国企退出部分经济领域,国企主业更加突出;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产业、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着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国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至2008年底,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产业化经营及政府规制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速公路产业化经营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本质是高速公路市场化.高速公路产业具有垄断性、规模经济性、网络性等特点,属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网络型基础产业.为了保证高速公路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减少垄断成本,政府部门应该从市场进入、市场结构、收费标准、投资成本、服务质量等环节对高速公路产业化经营进行有效规制.现阶段,应采取多种措施规范高速公路产业化经营,同时建立起与产业化经营相配套的政府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