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以福州市星级酒店基层员工为调查对象,在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契约和职业倦怠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借鉴一些学者关于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观点,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对福州市高星级酒店基层员工职业倦怠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心理契约视角下福州市高星级酒店员工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曹大今 《活力》2013,(2):54-54,71
员工心理健康,就是企业员工有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五大心理状态,职业压力感、职业倦怠感、职业方向感、组织归属感、人际亲和感都是积极均衡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工作压力,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职位变迁,福利、薪水的差异,家庭的和谐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员工是一个企业的宝贵财富,只有员工以健康的状态投入工作中,企业才会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研究如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促进员工心理健康、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组织文化、提高企业绩效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可以推动企业形成一个有效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进而可以为企业带来无穷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职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员工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的快节奏造成一些员工的身体、精神、心理的严重透支,逐渐对所从事的职业失去热情。调查表明,职业倦怠已逐渐蔓延到众多行业,目前我国已进入职业倦怠的高发期。对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  相似文献   

4.
班组成员都充满创造性的工作活力,班组才有持久的团队活力,企业才可能有持久的竞争力。如果班组员工都被惰性所困,班组活力将无从谈起。因此,现代企业班组工长应想方设法防止与消除员工产生工作惰性、职业倦怠等妨碍班组健康运行的消极心理和行为,注重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能自觉自发自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激发班组持久活力。  相似文献   

5.
何辉  胡迪 《企业研究》2005,(9):66-67
近年来,职场中的倦怠情绪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老板抱怨手下员工不思进取,对工作无动于衷,完全丧失工作热情,这就是职业倦怠。倦怠(burnout)本意是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状况。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用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1981年玛勒斯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6.
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是采购工作的执行者,采购政策的落实者,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水平。职业倦怠现象在政府采购行业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政府采购从业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职业倦怠的策略以消解职业倦怠造成的消极情绪,有益于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敬业度和采购工作的质效。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8,(5):203-204
职业倦怠是企业员工较常见的一种状态,对于员工发展和企业效益均具有消极影响。文章通过H企业为例,从工作性质、员工职业发展和个人因素三方面探讨企业员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启动员工援助计划、优化企业工作制度建设和不断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四个方面来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洪艳萍 《价值工程》2015,(1):269-270
面对日益剧增的社会竞争,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随之增大,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员工工作倦怠的产生。本文从职业倦怠概念研究产生的起源、其内涵的研究、职业倦怠的特征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以期理清职业倦怠的具体内涵,来充实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员工职业倦怠伤害的是员工状态、人力资源部门以及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导致员工、人力部门、企业“三输”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员工倦怠的原因,阐述了HR如何预防和消除员工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0.
预防与消除企业中年员工职业倦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中年员工普遍遭遇职业倦怠。本文从中年员工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分析入手,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员工个人四个层面提出重整中年员工工作活力的策略,以期科学地最大限度地开发中年员工的潜能,放大其对组织、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公安审计在公安工作中作用的逐步显现,对公安审计人员的要求及工作负荷也相应增加,使一些公安审计人员出现了职业倦怠,影响了公安审计的效率。公安审计人员的职业倦怠是否由工作压力引发、个人资源中的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能否起到缓解作用等问题亟待澄清。借助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江苏公安审计人员为例,研究公安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发现增加积极的工作压力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提升心理资本对缓解职业倦怠效果不明显。基于这一研究结论,应从增加挑战性压力并消除阻断性压力,在培育心理资本同时重视营造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等方面入手缓解公安审计人员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7,(27):167-168
目的:增强护士个体对职业倦怠的防预能力;方法:从心理资本、正念层面切入,分析护士职业倦怠与两者的关系;结果:心理资本、正念属于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结论:心理资本、正念有预防、缓解护士职业倦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下企业之间、员工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组织要求员工投入更多以增强竞争力,而员工自身精力有限,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给职场人士带来了很大挑战,来自家庭和工作的拉锯极易造成员工焦虑、消极甚至暴力等不良情绪,压力的累积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但妨害员工身心健康,也会给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如缺勤、生产力、创新能力、工作绩效等下降。  相似文献   

14.
L型经济走势背景下,调查分析中国企业青年员工职业倦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于发挥青年员工"创新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调查,薪资低,工作时间越长的员工越容易感到疲惫,产生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智力应该是正常的,只有拥有了正常的智力人们才能从事正常的生活和劳动。时代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一部分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面临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体现在五大心理状态,职业倦怠感、职业方向感、职业压力感、组织归属感、人际亲和感都是积极均衡的。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状态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可以通过一些缓解和治疗的手段,帮助他们从职场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文章将从市场竞争、安全、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黄渊明 《人力资源》2006,(14):39-42
近日出版的《职业倦怠自治手册》显示,中国目前有70%的从业人员表现出了各种程度的倦怠症状, 其中政府公务员、教师、法官、医护人员、企业职员等患有职业倦怠的现象尤为严重。职业倦怠(Career Burnout),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俱疲并阳碍个人发展的状态。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高压力群体、工作乏味者、工作投入者及自我评价低者。职业倦怠下的员工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样的状况:逐渐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等。职业倦怠会影响人际关系、工作效率与生活幸福感。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发现有些员工出现了这些现象, 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对她们施以辅导和调节, 以避免这种消极影响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石油行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员工的职业倦怠现状,了解社会支持水平,比较高社会支持者和低社会支持者其职业倦怠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石油行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职业倦怠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美国劳工部SCANS模型,对我国酒店业一线员工的工作胜任力展开研究,进而分析了员工的工作胜任力水平同员工的工作投入、职业倦怠以及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的453名知识型员工为例,探究工作—家庭冲突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首次检验心理所有权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冲突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心理所有权却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良好的心理所有权感将有助于减弱工作—家庭冲突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曾经效率极高的员上,工作一段时间后,绩效会明娃降低,逐渐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兴趣,有的甚至表现为愤世嫉俗并充满怨气。这表明员工出现了职业倦怠的危机。其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