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灰色关联法,对成都市当前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成都市制造业与物流业总体上处于协调联动发展阶段;但同时两个产业间协调度表现出明显波动性,内部关联程度和协调强度也存在差别。政府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充分发挥行政导向性作用,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现制造业产业整体升级,提升成都市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功能、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引入DEA方法应用于东莞市2003-2012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评价,发现在这十年中大部分年份东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不协调,并据此分析不协调的深层原因,并对东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是互为依托的,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联动融合,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应用VAR模型分析云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发展有着长期显著的拉动作用,而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非常微弱.云南省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强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实现两者联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引入DEA方法应用于东莞市20032012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评价,发现在这十年中大部分年份东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不协调,并据此分析不协调的深层原因,并对东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物流服务市场追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联动效率,协同联动对其发展而言极为重要。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联动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物流业和制造业以及第三方监管部门是基于协作关系的物流服务系统的协作架构的利益相关方。由需求驱动的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的融合,需要对服务模式进行创新,衡阳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联动的新服务模式的建立,从根本上促进了衡阳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造业是满足人类及各经济主体物质需要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柱,是创造国民收入的重要源泉.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物流效率与物流成本问题.中国现代制造业只有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但制造业普遍存在的自营物流模式以及我国物流业较低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为实现我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应完善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优化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就必须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发展,也就是必须重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发展。当前,研究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从研究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意义着手,以八达—杭钢联动发展的案例为例分析了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衡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的需求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围绕"两业"联动为中心推进"两业"产业升级、实现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的整合、积极扶持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构建物流业和制造业协调模式、制定联动发展扶持政策并积极落实等方面提出衡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为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社会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交通服务支持。这在确保制造业良好发展的同时,也为物流业的发展增加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正是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这一协同发展的趋势下,才促进了扬州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文章以扬州地区为例,就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通过对两者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模式。希望能够通过对以下内容的研究,来为后续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实践,探索了多种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两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业态模式的融合,而且有助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降本增效,提升经济社会整体效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规划、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要素保障、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培育、注重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全球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不断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汽车产销量的日益增加,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远远滞后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受利益分配不协调、信用机制不健全、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层次不高,联动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为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应树立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意识,提升物流业整体服务能力,加强汽车制造业物流规划与管理,建立科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机制,全方位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常态内涵研究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面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方案给辽宁区经济发展提供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总结新常态下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新常态下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扶持、企业合作、技术开发三个层面阐释新常态下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启示与建议,进而寻求新常态下如何实现辽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规划方案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要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江苏省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加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如何使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良性的互动发展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和江苏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机遇,最后提出江苏省进一步推动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应用共生理论,分析了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关系,建立了实力对称型和非对称型的共生模型,通过求解分析,指出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造业实行物流资源外包,会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两者协同共生发展的四条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敏捷供应链管理可以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间的联合,进而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本文介绍了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敏捷供应链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对策,以期为科学系统地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自2007年以来,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已经成为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说明物流业和制造业的线性关系。虽然目前东北地区两业联动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制造业企业改变原来的理念和模式,逐渐将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加大技术投入,逐步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两业融合日渐紧密。但是,东北地区两业联动发展中还存在政策制定与落实、协调发展等方面问题。东北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两业联动的快速、健康发展,以促进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平稳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9,(11)
跨境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充满机遇,而两者的协作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浙江省跨境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现状做了研究,并结合现状探索浙江跨境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基地,制造业也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我国是制造的大国,但是想要走上制造"强国",就需要注重物流的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在此背景下从供应链管理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并以上海市为例做出具体的分析,希望能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物流外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文章在立足现阶段制造业物流外包现状和分析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物流外包与生产率时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在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先进模式;并根据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有关促进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远远滞后于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受制造企业自身因素、物流企业自身因素、两业共同因素以及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我国两业联动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层次不高,联动机制尚未整体建立.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两业应树立联动发展意识,健全信用机制,建立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加强两业联动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两业联动发展智力支撑,完善两业联动发展机制,全方位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