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一带一路"战略本质是一场大规模的重塑经济地理的革命,我国利用地缘等优势全方位推进经济合作,打造政治互信、 经济融合、 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但沿线国家的文化、 习俗、 政治、 市场规模、 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会抑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的发展,分割或国家间严格的经济壁垒也是阻碍经济一体化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重塑视角来看我国"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的城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一体化地域成为经济地域系统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遵循经济地域运动规律是城乡一体化地域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文章以经济地域运动理论为指导,剖析了城乡一体化地域运动的内涵、城乡要素流动机理,城乡一体化地域类型以及城乡一体化地域运动规律。通过阐述,试图为城乡统筹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可供尝试的视角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使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世界性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追溯“共同体”的缘起,东西方文化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从哈氏交往理性视角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探析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有启发。应促进彼此承认,开展平等友好协商;广泛凝聚共识,构建合理国际秩序;多方共同发力,消解西方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4.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高度。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带动下,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通过对近10多年来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梳理,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功能与区域发展均衡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功能识别与功能区划技术方法、地域功能格局变动机制与区域政策4个领域。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区域治理体系,以及完善地域功能理论体系的研究需求,目前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在基础研究、综合地理区划实践以及区域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围绕完善理论体系建设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未来研究应着力在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域功能生长发育驱动机制的集成分析、地域功能的空间结构与时空过程规律研究、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地域功能空间尺度转换与综合地理区划、空间规划与现代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5.
<正>物联网关系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大众的智慧生活等全球战略,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动能。2023第八届世界物联网大会围绕“新物联、新经济、新时代”主题,在相关领域举办一系列论坛,旨在推动世界各国数字经济向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倡导共同构建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全球市场,引导世界经济社会创新,减小数字鸿沟,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纵观当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1,(1)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展中国家都渴望和平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位,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主要参与者、践行者,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围绕未来中国如何更进一步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探寻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习近平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原则,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共同发展新局面的思想,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就在于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一、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普遍交往,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必将朝着紧密联系的方向发展.世界的发展也将由狭隘的区域史走向真正的世界史,这就是马克思著名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思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9].生产力的发展将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人民之间得以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并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深入学习之后,对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近年来遭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指导经济全球化的旧有理论也越来越表现出乏力和失效,实践及理论的双重需求催生了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命题.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及"世界市场"理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核心,已逐渐形成了体系完善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其中以"一带一路"建设最具代表性.未来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应该具备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等基本内涵,推动世界经济向着高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地域运动:研究视角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凤超 《经济地理》2003,23(5):587-592
金融地域运动理论的提出,是解释和解决金融区域一体化问题的必然要求。文章借鉴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模式,从金融的基本“资源”属性着手,通过评价金融学、地理学关于“金融与地理”主题的相关成果,尝试挖掘金融的“地域性”和“运动性”,从而坚定了地域运动是金融的内在属性之一。在研究过程中,初步界定和归纳出金融地域运动的一般概念和内涵,积极探讨金融地域运动的生成机理。指出金融(帕雷托)效率是引导金融地域运动的决定性动因,为追求金融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各金融要素流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地域运动。通过阐述,试图为金融地域运动理论体系的构建解决基础性、核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构建全球“责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并将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新规则。为了对低碳能源的战略思想及目标进行深入研究,而进行此项研究,旨在提供适合国情发展的低碳能源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2.
城市营销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日益加快,国家、地区、城市间增强竞争力、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城市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之后,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营销也在一些城市着手尝试。但是,在国内城市营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近几年,在理论界才被重视起来,直接对城市营销进行理论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就城市营销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思考,抛砖引玉,以便为后人构建中国城市营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新时代旅游地理研究提供了学术指引。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结合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走向,从理论、方法和应用层面构建了旅游地理研究新框架。强调必须发挥旅游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与优势,以旅游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加强旅游空间分析、旅游地演化规律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同时,重视现代性理论、融合共生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场景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在旅游地理领域的创新应用,逐步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文章提出要强化“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研究,深入探究人口(需求)特征与流动性规律、旅游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文旅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旅游人地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旅游地缘格局与旅游对世界和平的促进作用与效应等科学问题,推动旅游地理学自主知识创新。旅游地理学者应成为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研究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积极担当响应国家战略的政治使命、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使命、协调“两个文明”的文化使命、推动人地和谐的生态使命、服务行业发展的经济使命、推进和平发展的国...  相似文献   

14.
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与“一带一路”理论之间存在科学的内在联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作为当前指导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行动指南,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平台,是构建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便没有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指引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必将成为全球基础科学联合研究、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范本和典型,中国也将为世界科技发展与革新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文化交流、互鉴、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大同世界的精神实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钥匙。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助推世界文化多样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有利于消解世界三大赤字难题;战略选择上应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务实合作,实施系统性、本地化、差异性战略;下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要完善机制建设,丰富载体建设,优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邱灵  韩祺  姜江 《宏观经济研究》2021,(11):48-57,92
生物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全新经济形态.全球正处于生物经济快速成长期的重要关口,中国具有资源禀赋好、市场空间大、人才储备厚、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及新型举国体制等优势,但在制度设计、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重大问题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要以推动国家生物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面向健康中国、美丽中国、舌尖中国、平安中国等国家重大需求,加快部署国家生物经济发展战略,开启建设生物经济强国新篇章,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动力、参与新兴领域全球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危,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态治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它能够成功破解生态格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重塑生态秩序,推动生态治理的创新发展。在精确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生态治理价值的基础上,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寻找应对措施:聚焦生态危机,探寻治理路径;构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推进整体发展;重塑生态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担当;深化绿色发展,共建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王平一 《江南论坛》2001,(11):21-22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是人类社会活动超越国家版图、全方位沟通、联系和互动的必然趋势。全球化以经济为纽带,是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全面形成以及资本、商品和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90年代以来,以电子、生物、信息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及其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全球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逐步走向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各国政治、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也受到了全球化强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1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理性思考,是对人类未来和世界前途发展的新观点、新探索。这一思想的逻辑结构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包含逻辑起点、逻辑渊源、逻辑理路和逻辑归宿等四个方面,是中国着眼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回应全球治理问题而提交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孟祺  朱雅雯 《经济学家》2023,(2):9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否能促进参与国之间和国内的共同富裕?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家间和国家内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家间收入差距和国内收入差距有明显的缩小作用,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以及与中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的作用较大,对陆上丝绸之路和非自贸协定的国家影响较小。影响机制的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渠道的影响效果大于直接投资渠道。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应持续推动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积极签订贸易投资协定,深化对外直接投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