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跨国合同诈骗是当前各类跨国经济犯罪活动中比重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犯罪类型之一,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跨国合同诈骗犯罪的现状,研究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形成原因对跨国合同诈骗犯罪的法律规制和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确区分合同诈骗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但是,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难以区分的现象,造成了司法机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和放纵了犯罪。因此,有必要加以准确区分,以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民营经济刑法保护的现实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周 《江南论坛》2004,(9):29-3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侵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抢劫、盗窃、职务侵占、挪用企业资金、合同诈骗、公司企业职员贿赂以及敲诈勒索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财产、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流氓恶势力和黑社会  相似文献   

4.
短短数年,以10万元起家的广西东创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某,通过和多家企业公司签订融资合作协议,诈骗贷款保证金1605万元。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广西东创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某特大系列合同诈骗案进行宣判,邵某因合同诈骗、虚报注册资本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5.
陈少军 《经济论坛》2000,(22):33-33,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这也使得更多的商家加入经济建设中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经济犯罪分子也企图从中获利,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实施经济犯罪,以达到其目的。在多种经济犯罪类型中合同诈骗犯罪是最典型的,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合同的存在,所以利用合同进行经济犯罪是最简捷,也是最直接的。   合同诈骗犯罪的实施一般不是基于突发的感情冲动,而是犯罪份子在犯罪前,通常要通过周密的、精细的分析和计算,进行犯罪行为的成本收益预测,权衡是否实施诈骗以及如何实…  相似文献   

6.
姚建涛 《经济师》2005,(2):58-59
近年来 ,合同诈骗已成为诈骗罪中一种十分突出的犯罪形式 ,也是现阶段整顿市场经济铁序中打击的重点对象。现行刑法虽然为惩治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 ,很难区分。因此 ,加强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社会结构,国与国之间交流更加广泛。国际性有组织的犯罪对国际社会的安全将构成极大威胁。世界各个国家应通力合作打击跨国犯罪。由于跨国犯罪在犯罪主体、客体及表现形式上的新特点,引起了国际刑法学家及联合国的注意。本文着重探讨跨国犯罪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对未来世界跨国直接投资经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洗钱犯罪的主要手法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洗钱犯罪迅猛发展,严重威胁各国的国家安全,危及全球经济发展。洗钱手法层出不穷,常见的主要有走私携带洗钱、将现金“化整为零”存入银行洗钱、利用“掩体”洗钱、利用“地下钱庄”和“保密天堂”洗钱等手法。洗钱犯罪的主要特点有:过程的复杂性;组织严密、隐蔽性强;低风险、高收益;规模巨大、范围广泛;跨国流动性;专业性、科技性。研究洗钱过程中常用的手段方法及其主要特征,便于有针对性地确立控制和打击洗钱活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新格局与新趋势□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韩可卫☆国际经济GUOJIJINGJI随着世界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规模、方式及投资格局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研究并把握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现实和发展趋势,对于...  相似文献   

11.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决策受到需求动机、"进入"成本、道德自律三个条件约束。在引入公职人员效用函数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决策的因素是效用偏好结构、既有效用量、相对效用量、犯罪金额。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效用偏好结构不同导致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决策的差异;就财富指标而言,高级别比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倾向性小,但一旦高级别公职人员发生经济犯罪,其犯罪金额较大;就相对效用指标而言,高级别比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倾向性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市场环境和市场行为的特征以及国际营销渠道的新趋向,提出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渠道策略。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兼论中国的跨国公司战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以跨国公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论述的主线 ,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必须进一步引进跨国公司投资 ,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 ,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路径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名俭  唐静 《经济地理》2012,32(3):153-156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加深和中国旅游市场日渐开放,跨国旅游企业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纷纷加快了对中国旅游市场份额的争夺,使得中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也应充分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旅游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决策性问题是对可选择路径与模式做出最有利的选择。据此,在中国旅游业现有发展基础上,提出中国旅游企业可通过国际旅游接待、分销渠道构建、跨境旅游服务、管理合同、特许经营、绿地投资、收购兼并等七种基本路径"走出去",并根据服务出口、协议签订、资本投入三个划分标准,提出了旅游出口、旅游契约、旅游投资三种"走出去"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与此同时,银行卡短信诈骗案件呈多发态势,诈骗手段亦不断翻新。银行卡短信诈骗案件的频频出现,反映出法律风险潜伏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法律风险的不断累积,使得银行在银行卡短信诈骗案件中易陷于被动局面,严重影响银行的利益与声誉,并威胁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价值链上要求呈现模块化发展态势,这种态势为跨国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源泉,并已经形成一种主流模式。研究跨国公司这种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对于研究我国产业如何通过模块化与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进行对接,进而推进我国产业升级和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可能被扭转吗?这是一个被学术界忽略的问题。笔者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因素对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外资产业政策、资金密集度、营销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正相关;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只有提高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在其诞生之初,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的深入逐渐显露出某些局限性,对它的争论和怀疑也逐渐增多。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会议纪要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以及历史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文献、一些阶段性理论成果进行总结回顾,以求在未来农村发展改革的过程中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这一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并购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然选择:或在并购中存活壮大,或在并购造就的不利竞争夹缝中苟延。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源头出发,以历史发展为序梳理跨国并购推动力和原因,探究跨国并购新的动因——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一种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以知识产权获取为动因、以主要知识产权类型为内容的跨国并购。  相似文献   

20.
Academic fraud b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pervasive, but should it be taken seriously as an economic problem? Our research suggests so. Using a unique data set from the Caucasus, we estimate a large positive effect of academic fraud on the probability of employment. Econometrically, we deal with endogenous selection into academic fraud and possible measurement error in the reporting of academic fraud using partial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incentives to commit academic fraud are strong and point towards the potentially damaging consequences of academic fraud in broader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