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G-L指数、Brǖ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采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总体水平看,中国和日本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是以产业间贸易增长为主,产业内贸易的作用不明显;从增长结构看,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日农产品贸易应加强农产品产业间、产业内贸易优势互补,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适度拓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2.
以2006-2018年期间中泰水果贸易数据为基础,运用GL指数、B指数测算中泰水果产业内贸易水平和贸易结构。结果表明:中泰水果贸易总额持续扩大,整体水果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规模稳定增长,各类水果以产业间贸易为主,0810、0805产业内贸易规模较大。中泰水果贸易集中度较高,中国对泰国出口水果集中在0808、0805类,泰国对中国出口水果集中在0810、0804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发现,首先,从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制成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模式为主。其次,从动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的贸易增长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能纠正贸易不平衡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实反映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士举 《北方经济》2008,(20):53-55
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根据江苏省2000—2006年数据,通过对工业制成品及其各个不同产品项目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对产业内贸易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江苏产业内贸易的总体状况,发现江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模式为主,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江苏工业制成品贸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褚鹏鹏 《山东经济》2007,23(1):151-154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1997-2004年山东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整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仍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增长的结构上看,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交替占据主导地位,但都有上升趋势,表明山东省农产品在质量、档次以及多样性方面都有所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发现,首先,从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制成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模式为主.其次,从动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的贸易增长主要是以产业问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能纠正贸易不平衡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实反映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计算了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表明SITC第0类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SITC第1类、SITC第2类以及SITC第4类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经济、GDP、外国直接投资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三种指数对1997—2013年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产业间贸易占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呈增长态势;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近年呈增长趋势;影响其贸易水平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异、市场开放度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2000~2007年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GL指数和MIIT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探讨中日服务业各部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得出中日间服务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结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呈现出显著的产业间贸易特征。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台湾1993~2010年的贸易数据对台海两岸信息通信科技(ICT)制造业最终产品和零部件贸易模式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显示: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逐步从20世纪90年代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为21世纪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一点在零部件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台海两岸ICT产品产业内贸易都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零部件产业内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最终产品;进一步分析ICT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现,无论是在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对大陆出口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均占据优势份额且呈迅速上涨趋势。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检验表明,两岸ICT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由驱动ICT全球性生产网络发展的垂直专业分工链条的分解所导致,而ICT最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由市场规模等需求性因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While there are various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e preferences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would convey important benefits, previous efforts along these lines have produced few concrete accomplishments. The preference-creating system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position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often at a transport cost disadvantage in intra-trade and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1) almost all developing countries employ a cost-insurance-freight (c.i.f.) valuation base for tariff assessment, and (2) tariff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generally much higher tha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may range from 20 to 200% or more. From thi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 situation exists in which the normal c.i.f. tariff base often ha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discriminatory effect on intra-trade. Specifically, if customs duties are applied to an unfavourable transport margin, the tariff system will result in a higher duty collected on intra-trade than on shipments from a developed country. However, by shifting to a two-tier valuation base, the present system's discriminatory effects can be neutralized and preferences generated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Simula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trade data support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two-tier system has these desired effects.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琳 《特区经济》2009,240(1):77-79
本文运用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中国与东盟近11年来的大量贸易资料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和东盟间的贸易增长主要是来自于产业内贸易的增长,并分析了中国和东盟五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提出了加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剑  何海燕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71-73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已经由企业的微观层面向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发展,补贴与反补贴问题越来越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科学合理的确定反补贴产业损害程度,应对国外反补贴以及通过反补贴手段保护国内产业。文章通过对WTO规定的反补贴实施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了反补贴产业损害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峰  姚利民  孙春媛 《特区经济》2006,210(7):325-326
战略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产生于现实世界对自由贸易理论前提的背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产业政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成为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出口贸易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并分析了战略贸易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希颖 《特区经济》2010,(7):285-286
通过对乳品行业贸易专业化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的分析发现我国乳制品的国际竞争力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提升乳制品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王小顺 《特区经济》2007,226(11):227-229
本文运用TC指数、RCA指数、贸易结构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对外服务贸易就整体而言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并提出了加快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代金贵  祁春节 《特区经济》2008,(12):102-103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果蔬产品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果蔬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博弈中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讨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果蔬贸易的"囚徒困境"和中国充当"智猪博弈"中的大猪的情况,并分析了充当大猪后中国的收益,最后总结中国在进一步博弈中的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中日韩三国在内部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创意产品贸易竞争性较强,这对于扩大中国创意产品出口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Grubel和Ramkishen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了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并从中选取了市场结构、产品多样化、中美汽车贸易总额和中美汽车工业总产值四个因素,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因素对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均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以产品多样化程度最为显著,市场结构指数次之,这说明,中美两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是两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何斌 《特区经济》2011,(6):183-184
本文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沿革为逻辑起点,就加工贸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低碳经济语境下,以产业选择理论为基础,提出湖南省承接加工贸易的产业选择应以着力于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