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说,苟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恶论,并指出性之恶是可以教化的,这就使人们更加关注后天的教化,以去恶向善。苟子以乐作为教化手段的思想,无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古代的学思想,使人们更加强调学的教化功能。性恶论的提出,为教化说提供了最终的理论依据,并使教化说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解决民生问题需对古代贤哲的民生思想作深刻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以为今日所用。本文以荀子为例谈荀子的民生思想,并将其归纳为:否定天神而重人事,从性恶论出发的尊君为民,从"民水君舟"得出的平政爱民,主张把教化和刑罚结合的施教于民。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立足于晚清社会现实,对孟学进行了诸多改造:对孟子性善论的反叛与颠覆,对孟子"圣人"理想人格的质疑与否定,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继承和改造,倡导经世致用,使儒学经义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近代化进程相适应,开启了晚清社会思潮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立足于晚清社会现实,对孟学进行了诸多改造:对孟子性善论的反叛与颠覆,对孟子“圣人”理想人格的质疑与否定,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继承和改造,倡导经世致用,使儒学经义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近代化进程相适应,开启了晚清社会思潮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管理人员的思想方法主要受中国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人性观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第一方面是人性的本原。包括性善论与性恶论;第二方面是人性的状态,包括可塑可变论与不可塑变论。在社会现实中前三种类型影响很大,广泛地渗透到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之中,造成华人管理在理论上学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在管理思想方法上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政策的见解上,司马迁主张让社会经济生活自然发展,而反对过多的行政干预。司马迁的这种经济思想与儒、道、法三家俱有渊源。他较多地吸取了管子、老子与荀子的学说,而把孟子与韩非子的思想当作了反面的参照系。司马迁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主要与他的经济思想有关。本文试以他对商鞅变法的态度为例,剖析他对政治革新家的评价中褒里有贬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儒家法律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法律思想,在经过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的不断发展、完善后逐步形成了"礼制"、"德治"、"人治"等法律观点。"礼制"中的民本思想、"德治"中的德主刑辅、"人治"中的贤人之治,对我们今天研究法律价值、进行法制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孟子从不忍人之心出发,强调爱物节用,主张"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虽较为朴素简单,但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仍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9.
虽然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但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中国的儒家人学思想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人为本,认为恶是派生的,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这和中国儒家的人贵论、性善论,人生而有欲、止于至善的思想相似。  相似文献   

10.
高力 《全国商情》2007,(6):116-117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中国以后的政治、经济、伦理、消费等思想理论无不发轫于此,而儒家的消费思想又独树一帜,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费思想体系,并在中国经济思想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但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的新发展,决不是回复到儒家"德治"的老路上,也决不是要让儒家泛道德主义思想四处张扬。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一、立论基础不同中国哲学史上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究其根底,是与人生本质相联系的。孔子讲人性是相似的。孟子继承孔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即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本性。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但由于一些人被物欲所蔽,丧失了善性,这就需要不断修身养性。"求其放心",即可恢复善性,这就是传统德治理论的人性论根据,这一理论依据显然是不科学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  相似文献   

12.
孔孟等儒家学者都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利的倾向。荀子则不同,荀子明确提出义利相持而长的财富管理思想,既充分肯定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和精神财富的追求的合理性,又强调财富必须按照礼义道德原则加以管理。荀子主张用"礼"和"法"的社会机制来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调节和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进而实现既有合作,又各尽其能,既有差异,又各得其宜的"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状态,才能够达成社会财富的拥有和社会有效治理的"善"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腐败的蔓延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同的人性假设对腐败的根源有不同的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以“性善论”为人性假设,得出了道德防腐的结论;现代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得出了制度防腐与法制反腐的主张。在反腐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腐败是“次优选择”,主张有限反腐;有人试图“利用”腐败,任其“腐败出一套新制度来”,因而不主张反腐;多数人是主张坚决反腐的。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扰乱了市场的纠错功能,阻碍了改革进程,力主反腐。  相似文献   

14.
儒家义利观的实质是维护群体利益,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均有精到的论述。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注重团队作用,而群体意识作为群体的纽带,正是企业的灵魂。欲树立企业的群体意识,首先企业领导、管理与全体员工要有共利意识;其次,企业应及时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孔子和孟子在义利观上主张:重义轻利、义以生利、以义制利,这对于汉代以后历代社会人们的立身处 世、人生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样,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教育强调内化,把人性善———以善养人———服天下直接挂钩;柏拉图认为人性贪欲,教育注重外化,从教养灵魂———个人正义———到国家正义,以法律规定对公民监控教育。王权专制下的孟子其教育思想是开放的,希望以教育王天下;民主制度下的柏拉图主张封闭式的愚民教育。孟子和柏拉图的国家教育理想具有互补性,对当代教育乃至治国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对于性恶论的不同定义导致了两者在文化上的一些差异,尤其是制欲手段的不同选择影响了各自对人的地位问题、平等观念、思维等观念的不同.二者的性恶论选择分别凸显了儒家文化的人文气息和基督教文化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8.
《荀子》对于"分"这个范畴的使用贯穿始终,颇具规模。其意义在于通过"分"的明确厘定来实现"分"的良好持守,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开掘、继承、发展荀子的"分"思想,对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推进当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子旅游观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贵民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游事后民”的旅游地位观,人物和谐的旅游开发观,“无事勿游一的旅游动机观和“道一在其中的旅游本体观。历史语境、传统学术精神赋予孟子旅游观以鲜明特征。孟子旅游观对当今仍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义利之辩不仅是要讨论义和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应怎样对待"利",在什么前提下取"利",这方面孔孟一致主张见利思义,以利佐义。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义利观后,有所发展,主张尚义贱利,以"义"排他,及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等思想。因此,分析孔孟的异同点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同时,孔孟义利观的真知灼见也对个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