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和欧洲国家高速铁路在跨线客流组织、停站设置、枢纽运行组织、动车组运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分析国外高速铁路客流输送的特点,我国铁路在注重线路及配套设施规划,尽量直达、合理中转高速列车,畅通便捷的枢纽运输组织,协调动车组配置、运用与检修等方面得到启示。加强客流输送模式研究,有助于我国高速铁路进一步适应客运市场需求,有效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速铁路短期不同席别客流做出准确预测,可以提高不同席别客流与动车组编组之间的匹配程度,尽可能做到按需按流配车,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及BP神经网络的组合方法,构建可变编组动车组短期不同席别客流预测模型。该模型以BP神经网络算法为主,通过对往年高速铁路不同线路客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辅以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去除影响高速铁路不同线路席别客流数据的基础因素和随机因素,采用获得的影响系数对BP神经网络运算数据进行修正,以实现短期不同席别客流需求的预测。案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在短期不同席别客流预测上具有良好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可变编组动车组是编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的新型动车组,为旅客需求的有效满足和高速铁路动车组编组方案的优化提供更多可能。在阐述可变编组动车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可变编组动车组进入我国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以采取的进入方式,最后从动车组需求量发展态势、线路运输组织现状与特点、客流的发展变化规律等角度对可变编组动车组的市场需求潜力进行预判。总体来看,可变编组动车组在我国既有和规划的高速线上均有较大发展空间,进入市场总体应采取分线、渐进式的方式,根据线路能力与类型的不同相应采取分线整体更换、分线逐步更换、分线增量更换、技术改造等方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内动车组需求日趋旺盛,现有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城市短途客流需求.在分析高速铁路与城市群发展关系基础上,根据城市群动车组列车开行特点及中小城市动车组客流特征,针对制约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动车组列车开行的主要问题,探讨研究了中小城市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动车组的运用灵活性,针对传统动车组目前存在的部分线路运输能力浪费,固定编组动车组调节能力不足、检修备用率高、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德国ICE4和法国AGV可变编组动车组车型的编组特点,及其适应客流变化、提升服务品质、装备利用率较高等优势,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实际,从客流组织、列车开行方案和列车运行图编制、动车组运用及检修、线路和车站能力利用等方面分析可变编组动车组在我国高速铁路的适用性,进而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结构日益复杂,动车组实际运用中与线路速度等级不匹配的情况日渐增多。对动车组运用交路中列车与线路速度等级匹配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列车与线路速度等级不匹配的交路,结果显示350 km/h车型下跨250 km/h线路的情况较多,以涉及繁忙高铁干线的跨线交路为主。针对交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一是按照局管内高铁线路优化不同速度等级动车组配属,二是加强动车组运用考核,三是提高设备集中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高速铁路上运行的动车组如何实现节能降耗是铁路行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上海铁路局高速铁路能源消耗情况为切入点,分析动车组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并结合铁路实际,提出高速铁路动车组节能降耗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高速铁路动车组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研究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预测方法。考虑高速铁路动车组运用特点,综合分析人口、GDP、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列车开行方案等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内外部影响因素,构建基于组合模型的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预测模型。通过高速铁路动车组近远期需求量预测,运用历史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预测结果表明,平均绝对误差为3.56%,呈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速铁路动车组的运用特点,提出了在不固定区段使用条件下,动车组的周转优化模型及求解该问题的遗传算法,并结合京沪线的有关资料,给出最优指派下动车组的使用数量的计算公式,并铺画了一个车站相关的动车组周转图。  相似文献   

10.
在考虑检修的条件下,根据接续时间和接续地点,以动车组周转接续时间总和最小来表达动车组运用数量最少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动车组运用计划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以武广高速铁路的开行方案为基础进行仿真应用,表明在给定列车运行图后,采用该模型和求解算法能够得到优化的动车组运用计划。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网的日趋完善,高速列车开行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对高速铁路动车组检修资源布局提出新的要求。为合理优化动车组检修资源布局,提高动车组检修效率,在分析我国动车段和动车运用所管理模式及布局方案的基础上,将动车组检修资源布局优化问题转化为基于多基地车辆路径运用的基地选址问题,基于"备选运用所-运输需求-动车组运用"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动车组运用检修接续网络,建立动车组检修资源布局优化模型。以某区域的铁路网为例,利用近远期规划优化动车组检修资源布局,验证模型有效性,为今后动车组检修资源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立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的城际旅客运输方式分担率模型,预测城际间的各公共运输方式分担率。运用博弈论理论分析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高速铁路动车组和高速公路大巴间、高速铁路动车组和私人小汽车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为铁路运输企业制定合理策略提供依据。以成渝综合运输通道内的成渝城际旅客运输为例,通过研究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问题,选择合理策略,以满足旅客需求和提高自身利润。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结合我国实际,对中国高速铁路工务工程、牵引供电、通信信号、高速动车组、信息系统及运用维修六大技术体系的主要技术条件、特点及其各项子技术体系进行论述,可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修建、运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石太客运专线客流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改进的重力模型和灰色理论模型,从石太客运专线的本线客流、跨线客流和诱增客流3个方面,分别以客运通道周边城市的GDP和人口分布密度、石太客运通道既有线的旅客运输量、城市间的加权运行时间为影响因子,对石太客运专线的旅客运输量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为客运专线合理制定运输组织方案、设计车站规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杂系统的铁路客流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复杂系统的理论,从时间、空间、客流属性、运输价格和运输能力等方面,分析研究客流的影响因素,得到铁路客流影响因素集和参数集,为铁路客流预测和铁路旅客运输系统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单一趋向多元,铁路客运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对铁路客运产品在速度、价格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铁路大提速运输市场份额提升和高速铁路列车客运量增长为切入点,分析列车速度与市场份额、旅客运量之间的关系,剖析高速铁路列车市场竞争力影响,构建Logit离散数学模型。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探讨400km/h高速铁路列车运量预测,研究提出400km/h高速铁路列车可以扩大客流吸引范围,增加铁路客运量,提升高速铁路旅客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车站与动车运用所的关系有多种可能,其布置形式都要遵循动车组列车运行的客观规律。以动车运用所为例,分析动车组走行线与车站布置的关系,以及机车牵引的列车与动车组列车在始发终到客运站的作业区别,并给出只衔接1条客运专线的始发终到客运站动车组走行线、和衔接多条客运专线的始发终到客运站动车组走行线的布置形式。指出只有弄清高速铁路运行规律,才能做好动车组走行线的布置。  相似文献   

18.
突出功能定位,发挥路网互联互通作用,是高速铁路互联互通方案研究的关键。在阐述石衡沧港城际铁路互联互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客流特点和功能定位,分析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石家庄铁路枢纽、衡水铁路枢纽、沧州铁路枢纽和黄骅铁路枢纽等互联互通主要节点枢纽,通过衡水、沧州和黄骅铁路枢纽比选方案分析,提出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在通道中的枢纽方案,为区域连接线、城际铁路在方案互联互通作用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多条铁路引入大理枢纽及周边路网的完善,枢纽内急需增加动车组运用检修存放设施,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及实现大理地区路网通达的需要。在阐述大理枢纽规划和动车组检修工作量的基础上,确定大理动车运用所规模,分析横列式和纵列式2个布置方案,结合动车运用所选址原则提出蛇山方案、苍甸山方案、凤仪方案3个动车运用所选址方案,从运营长度、工程条件、后期发展等方面对3个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最终确定经济合理、适应城市规划及铁路科学发展的蛇山方案。动车运用所的建设研究有利于完善大理枢纽功能,提升铁路区域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高速铁路旅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优化现有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研究影响高速铁路旅客服务评价的个性化因素。通过服务接触理论划分服务环节、情感曲线量化旅客服务评价,得出旅客服务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个性化服务评价权重。结合北京南站、郑州东站,西安北站和成都东站的实地调研数据,对高速铁路旅客个性化服务评价权重的设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乘客的情感曲线进行权重设计能够真实反映旅客个性化服务需求,为优化现有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评价体系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