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之下,创新创业已是我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落在实处,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校亟待解决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会计专业,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就高职院校如何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展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发展之本。为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鉴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高职院校应从理念、课程、师资、机制四个维度破解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面临的困境,形成特色化教学体系,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对“双创”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民办财经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成为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相应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专业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能使民办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实现专业领域创新或是创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创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的创业人才在适应不断发展变革的经济社会中,对现代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将要达到的一个必然要求.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对高职院校结合财经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前景的分析与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职业院校推行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更是我国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要想在职业院校中顺利的实施创业教育,就必须积极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全面推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创业教育的涵义,分析了影响我国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全球经济的下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积极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对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创业激励机制研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首次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弹性激励机制”,并对该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12)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态不太理想,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分离的情况比较严重,现在正在致力于打造成为先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课程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其中专创融合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力量,在专创融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建设有效的结合,对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指导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3)
旅游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既包含一般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包含区别一般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要求,这要求旅游类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紧密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文章分析了旅游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问题,探讨了旅游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载体,提出了旅游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魁 《经济师》2023,(1):153-154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提升职业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为此,对工学结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模式进行探究。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障碍与发展要求,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工学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点对课程建设改革进行探究,通过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校正当前课程,实现课程结构优化。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课程内容完善,并在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下实现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进步,现如今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是单单是向学生们传递知识技能为主,而逐渐转变为创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们在现如今的就业压力中能迅速在社会中占稳脚跟,从而再进行发展的目的.而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转业,如何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相关教育工作者们都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9,(9)
近些年来,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新鲜血液的质量与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得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文章从电子商务专业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融合创新创业的优势、基础理念与流程,并指出了当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改正方案,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融合创新的模式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22,(1)
文章通过对高职流通类专业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比较以及二者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高职院校流通类专业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借助高职流通类专业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融合递进式"教学模式,创新高职流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高职流通类专业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途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对保障民生和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在这轮双创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创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最后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确保创业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但许多学生不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基本技巧,因此,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对目前国内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以自主创业为主导的就业模式,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然而高职生对创新创业的茫然,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成熟,使得寻找到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的途径,成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当务之急.高职生相对于一般本科、研究生等具有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却为何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呼声中,本文试通过调查问卷以及理论分析等方式,了解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的现状及形成原因,结合个人、社会、家庭等因素,探索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背景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对就业的重要意义,并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是学院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二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合,在某些院校程度不同地存在脱节现象.这种"各自为战"的管理方式非常不利于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因此,探讨学生管理工作辅助专业教学工作的方式,推进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必要、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与创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在学生工作室的社会实践,探索学生工作室对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把创业教育引入高职院校,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面临招生和就业的两大难题,如何克服困难,发挥优势,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呢?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