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增”,但农业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优质农产品占比不高等问题促使农业生产急需从规模增长型转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型。探究区域农业生产的整体特征和空间相关性以及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以期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和产业链逆向融合并引导生产环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考察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选用空间计量和门槛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结果](1)各地区的农业产值具有空间相关性;(2)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其带动作用呈现“倒U型”关系;(3)对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不受虹吸效应影响。[结论]适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着重在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引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增长极并引导产业创造路径依赖,利用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与加工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区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江苏省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文章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作为横向比较对象,以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为纵向分析的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地级市农业竞争力水平;结合空间插值效果图,分析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变化。[结果]江苏省农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无锡市、常州市农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有所下降;苏北地区农业竞争力高于苏南地区且差距增大,地域分布呈现两极化集聚的态势,逐步形成苏北地区农业优势地带与苏南地区农业弱势地带。农业资源禀赋水平、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业经营主体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影响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结论]苏北地区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地区农业竞争力;苏南地区的首要目标应是确保农业资源量的稳定和质的提升,保证农业竞争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测,并由此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有助于判断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对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构建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由此探索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区域聚集在以郑州为中心的豫东北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豫南、豫西北、豫西地区。[结论]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其主要受益于系统内的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农业产业价值的全面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产业融合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快速实现的有效手段,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现状、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经济水平和地理区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应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形成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县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文章以山西省各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引入超效率分析法,构建SSBM-ESDA模型,评估山西省各地农业生态效率;同时选择Tobit模型,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20年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值基本处于0.3~0.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107个县(市、区)中,优秀等级17个,均值为1.412;良好等级4个,均值为0.911;中等等级20个,均值为0.677;较低等级38个,均值为0.479;低等级28个,均值为0.349。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等级以较低和低为主,总占比达61.68%。农业生态效率较好的县(市、区)集中分布在西部省际沿线区域,形成以“忻州—太原—吕梁”为重心的西部高效率区。201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效率略有提升,并在空间上进一步加强了“忻州—太原—吕梁”的西部高效格局,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人均农业增加值、农业规模化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农业受灾率、机械化密度、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工业化水平对其有负面影响。[结论]现阶段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县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西部沿省际线地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大数据和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构建了一套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发展环境、数字基础资源、政府支持、绿色发展、管理服务数字化五个一级指标,运用时空熵值—灰色关联分析对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四大地区的差距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东—中—东北—西”的阶梯性空间分布格局;数字基础资源与发展环境对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综合影响较大;地区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差距呈缩小态势,但出现“翘尾”现象,要致力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加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关联性,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协同优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综合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区域空间相关性。[结果](1) 2010—2020年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综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按照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010—2013年缓慢发展期、2013—2018年快速增长期、2018—2020年稳定增长期3个发展阶段;各年份不同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2)区域层面来看,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以陕北平均值最低为0.469,陕南和关中较接近,分别为0.542和0.534;相对于陕北和陕南,关中各区域人居环境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异最显著;地级市中,西安市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安康市和汉中市次之,渭南市和延安市最低。(3)乡村人居环境体系各子系统在区域之间差距较大,不同区域各具优劣势。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存在空间聚类现象,表现为明显的高值集聚和空间自相关性,各地区子系统人居环境水平差距较大,热点和冷...  相似文献   

8.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各地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区域比较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地方政府有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从融合主体、融合基础、融合路径及融合效应四个方面,构建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依据ArcGIS自然断点法划分农村产业融合等级并进行区域比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农村产业融合及其子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均偏低,各地之间差异显著;(2)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融合基础及融合路径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东高、西平、中低”,融合主体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中高、西平、东低”;融合效应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东高、中平、西低”;(3)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及其子系统在空间上集聚特征明显,且以“低—低”集聚为主。结论 培育突出优势且各系统协调发展是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重要路径,各地应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农村产业融合提升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和应对我国发展难题所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乃至全球“三农”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青海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进行测度,找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青海农村全面发展提供决策思路,也为欠发达地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五大振兴”维度,构建了3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运用改进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测评,找出青海省乡村振兴与理想状态整体拟合程度;并用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找到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 (1)青海省乡村振兴灰色关联贴进度为0.425,处于中级阶段;各地区之间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各准则指标的灰色关联贴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2)乡村振兴主要障碍因子有:规模农业经营户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流转草场面积比重、通天然气村比重、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比重、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和劳动力转移户数比重。结论 青海省乡村振兴发展相对较好,但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从建立现代化农牧业产业集群、改善农牧区就业环境和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入手,从根本上完善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探讨当前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包括产业体系建设、生产体系建设、经营体系建设、支持保护水平、质量效益水平、绿色发展水平6个方面23项具体指标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异特征。[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基本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对权重系数的影响,可以相对客观、真实地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结果]整体来看,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处于转型跨越阶段;分区域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类别来看,各省份内部不同指标间呈现差异化发展的现象。[结论]提出了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1)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强化设施装备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3)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分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方法 文章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构建一个包含28个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实际,确定各指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对20152019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结果 (1)20152019年全国层面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发展阶段提高到了提升阶段,但目前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速较慢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2)从地区差异来看,20152019年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华东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长江流域、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依次降低。(3)按近几年增速预测,2035年全国层面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不大,但是部分地区会有一定困难。结论 最后提出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支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建设机制,重点加强西部、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定量评估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以期为该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择2010—2021年陕西省各区域相关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取极差法、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来测算不同年份下陕西省及各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其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进行深入探析。结果 (1) 2010—2021年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略呈上升态势,其中,农业现代化增长幅度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农村现代化的增幅和速度。(2)发展优势在于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较快,而主要短板为农业生产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4个维度。(3)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并表现为一定的固化态势。关中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陕北地区最低;地级市中以西安市、咸阳市最高,宝鸡市、渭南市次之,渭南市、宝鸡市和榆林市3市水平提升较快。(4)陕西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均更加趋于平衡,其中关中区域内差异以最大,陕南发展最为均衡;从演变趋势来看,关中区域内差异变化不大,陕北逐年缩小,而陕南有增大趋势;关中—陕南、关中—陕北区域间差异大大缩小,而陕南—陕北略有增大。结论 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升空间较大。未来应加强合理布局和区域间合作交流,强化高水平区域的示范作用,打破地理和资源限制,加强多维度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实施推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评价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各地区把握自身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方法]文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农业现代化评价的4个维度、13个指标,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部分省域2008~2015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最后结合空间计量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得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分布的空间格局,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基础建设、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藏、新疆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交接地带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显著正影响,不能盲目追求降低第一产业比重等结论,并从区域政策支持、农业示范中心城市的设立、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分类量化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探索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阶段性规划,综合评价其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状及其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旅游4个维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拓展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10—2017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表明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整体效益在逐步提高,产业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其中,经济功能对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贡献是最大,其次为社会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结论 武汉市通过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武汉市农业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旅游功能整体处于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阶段,但应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来促使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市不同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存在差异,各区因地制宜的农业多功能发展促进了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协调发展;武汉市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从功能定位来看,各区在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发展多功能农业,体现出完善的农业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要求以及新阶段“三农”发展现状、特征构建农民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9年江西省103县(区)的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从职业素质、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健康水平、市民化水平五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农民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找出影响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2019年江西省103县(区)的农民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结果 (1)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主要受职业素质、人均可支配收入、市民化水平等的影响;(2)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评价值为0.565 5,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3)从一级指标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来看,农民职业素质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展水平、市民化发展水平均呈现出显著的多维性和异质性。其中,职业素质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展水平、市民化发展水平均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结论 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进程还有待推进,未来应该在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促进农民就地市民化、加强区域间农民现代化发展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进一步提高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分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识别各地市农业绿色发展障碍因素,对于实现农业减排固氮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选取山东五大区域16地市,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障碍因素,利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析其区域异质性。结果 (1)2012—2020年山东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自2015年提升速度显著加快。研究时期内资源节约最为稳定,环境友好先稳定后增长,产出高效显著增长。(2)从区域特征分析,山东绿色发展水平具有区域差异性,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格局,总体基尼系数处于略微下降趋势,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3)分区域看,鲁中和鲁东属于资源高耗型,鲁中南和鲁西北属于产出低效型,鲁西南属于投入产出双制约型,障碍因素集中在耕地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民可支配收入、土地生产率、农业产值占比。结论 新发展阶段下,山东需警惕环境友好障碍度增长态势,加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力度,聚焦于精准方向与科学治理。基于障碍因素分析,针对地市面临不同短板提出拓宽农业电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活力、发挥“潍坊模式”示范作用、制定最低流转年限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有关要求,构建河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障碍因素进行测度及评价。方法 文章依据现有发展成果,综合运用熵权法和K-means均值聚类分析法,从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经营能力、优质高效能力3个维度选取15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找出影响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 (1)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0.133增长到0.784,发展趋势十分迅速;(2)就区域发展而言,通过K-means均值聚类分析出,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冀中地区发展水平高;(3)从障碍因素来看,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影响河北省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其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结论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强化粮食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以第三方物流为依托,保障全产业链对接等建议,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向农业强省迈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是构建发展新格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支撑。方法 文章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数据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农业空间格局的现状、历史演变和存在问题,阐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结果 1978—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重心逐渐向北推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北移和资金密集型农产品东移。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在农产品供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产品生产、国际市场贸易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结论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产品高品质、生产高效率、产业高安全和经济高价值”四大核心要义,综合考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配置效率和乡村振兴等因素,研究提出2035年全国“六区十一带”农业空间战略格局及其耕地保护利用格局方案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 (1)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 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