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农户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夏海龙 《技术经济》2010,29(1):63-65
本文使用2005—2008年河南省农户微观层面的截面数据,运用参数方法测算了近年河南省农户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报酬。结果表明:2005—2008年河南省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呈递增趋势,平均技术效率在0.77~0.87之间,且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笔者利用河南省113个农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企业参与小麦订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所有制类型、企业主要业务内容、企业对原料质量的要求水平、地方政府扶持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企业的小麦订单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产业变动度和偏离度分析了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历史和存在问题,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水资源消耗水平与河南省产业结构之间的动态联系,提出了在南水北调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河南省粮食产量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阐述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采用河南省鹤壁、许昌、驻马店三市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这三个市的农户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结果表明鹤壁市农户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最高,许昌次之,驻马店最低,而且三个市的大部分农户都有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并在此基础生提出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大,力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省域尺度的河南省烤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运用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3个指标,对全国各省(市、区)烤烟生产、河南烤烟与主要竞争作物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产烟省(市、区)相比,河南烤烟生产仍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及云南、贵州、福建、陕西、湖南和重庆,河南烤烟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小于规模比较优势;与主要竞争作物相比,河南烤烟生产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及小麦、花生、芝麻和棉花,河南烤烟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也小于规模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南发展烤烟生产的政策建议,即搞好基本烟田建设,处理好烤烟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推进烤烟区域布局调整,提高烤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创新烤烟生产组织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作为中部大省,近年来引进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在逐步加大。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利用河南省近几年引进FDI和工业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DI对河南省工业部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正技术溢出效应。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适当引导、鼓励研发活动、重视人才引进及使用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检查计划执行进度的统计方法来判断,河南省"十五"计划所提出的32%左右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很难实现。但对城镇化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不应仅就其本身来进行。根据城镇化与生产、消费的相关关系估算,"十五"期未,河南城镇化水平可达31.07%,将接近目标下限。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将是城镇化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We hypothesize that institutions such a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fluence regional levels of variety diversity through input supply, processing or marketing functions. This diversity can also affect yield, a partial measure of crop productivity. We test these hypotheses with data from southern Italy, a mega-diversity spot and centre of diversity for durum wheat. Cooperatives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of Italy process farmers’ harvests of durum wheat into bread, label it, and sell it locally. In this relatively marginalized region of the country, cooperatives enable farmers to capture more of the value of the final product and reduce marketing cost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we apply a two-stage estimation approach with a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panel data analysi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ensity of cooperatives in a region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patial diversity in wheat varieties grown, and that, over a 14-year period, this diversity positively affected crop yields.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论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的原理,然后利用Arcview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从全球化、国家、地方多个尺度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本文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对技术进步和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在分析中,本文剔除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规模损益对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影响,考察了技术进步对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拉动作用和相对贡献份额,最后提出了加快技术进步速度,保证河南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的结论是:当产品品种数量的变化所引起的顾客满意指数的变化率与其所引起的顾客价值(未经顾客满意指数修正)变化率相等时,企业所创造的顾客满意价值(修正后的)最大.本文最后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考察了企业生产方式的演进历史。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的机制与效应分析——以河南省数据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改进了Ellision和Glaeser定义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建立了产业集中度指数并对河南省2003-2009年20个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我们的结论是,河南省20个产业在2003-2006年间总体集聚程度提高,在2006-2009年间集聚程度大幅下降;河南省产业集聚程度变动的机制与各产业拥有的垄断优势强弱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垄断优势不一定是大企业所特有的,中小企业如果在技术、管理和品牌方面拥有垄断优势也会加强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反大企业仅仅生产规模大而没有其他的垄断优势,则产业的集聚程度会减弱。Porterd和Krugman的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并不适合所有的产业;产业集聚如果要促进产业和经济的增长,关键是要培育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技术、资本、管理和品牌方面的垄断优势;河南省总体的垄断优势在全国有弱化的趋势,因此加紧培育产业的垄断优势就成为河南省乃至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基于Nerlove模型的中国小麦供给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文杰  冯中朝 《技术经济》2009,28(3):50-52,128
依据1981—2006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价格和生产成本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Nerlove模型,测算了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对价格和成本的反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对价格的反应程度短期较小,但长期较大,这说明小麦供给对价格的反应存在滞后性;与价格弹性相比,小麦的成本弹性要小得多。因此,制定小麦政策时,应在稳定小麦生产资料价格的同时,加大对小麦价格支持政策的连续性,以促使麦农形成对小麦价格增长的稳定预期。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南省29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粮食生产和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河南省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其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极不稳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后,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粮食产量、人均耕地等分别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稳定、提高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河南省地域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区位,不仅要注重自身发展,还应积极争取与邻近省份市县地域的有效对接,合力并举助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采用分形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的地域结构特征,发现城市分布格局以郑州市为中心进行自组织演化,市县分布多沿交通干线,"轴带+圈层"的复合型地域结构显现;然后采用统计分类、城市规模分级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的经济、城镇以及交通发展现状,发现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城镇规模序列结构不完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发达;最后基于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改善河南地域结构的结点优化、轴带组织和面域扩展相结合的系统化空间组织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国内11个省市9年的面板数据,对现代农业中小麦、粳稻和玉米的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是提高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样本地区的小麦、粳稻和玉米的生产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产量还有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河南省1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以该省1998-2007年各县逐年人均GDP数据为测度指标,尝试采用在气象学中已被广泛应用的自然正交函数(EOF)方法把人均GDP距平阵正交分解为空间甬数场及时间函数.结果表明:EOF方法不仅可以描述整个研究时段内区域经济分异的整体格局,而且可以反映某一区域经济分异格局所占的比重以及该分异格局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特征,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EOF方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芳  李炳军 《技术经济》2010,29(12):74-76
本文运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7%,仅次于物资投入的贡献率,而劳动投入和土地的贡献率却很小;从经济增长发展阶段来看,"十五"期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5.08%,但没有呈现规律性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王铮等人提出的中国碳排放预估模型,测算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中部六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考虑了6省未来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各省森林碳汇量,从而得出各省的净碳排放量,为各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各省的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能源碳排放高峰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6个省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南,最小的是山西;累计森林碳汇量最大的是江西省,其次是湖南省,河南省最小;各省应在减少能源碳排放的同时,控制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从多方入手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