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舶来品,“影子银行”就像其名字一样,在金融市场游离于监管之外,让人捉摸不定,甚至连人们对其定义、范围、风险大小的认识也存在较大的争议与分歧。当然其中也存在不少误读。  相似文献   

2.
龚长:为什么当前金融界业内人士在讨论金融控股公司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十分迫切吗?曹凤岐: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金融控股公司早已在中国出现。中信、光大、平安都是明显的例证。光大集团先是在1991年成立了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2年成立了光大银行,1996年成立了光大证券。2000年2月,光大集团又兼并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这家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家子公司的母公司,与美国的控股公司颇为相似。中信集团也是如此。此外,建行早已组建了中金公司,工行也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一些银行正策划在境外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虽然一…  相似文献   

3.
李文红  贾君怡 《金融研究》2018,452(2):45-60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影子银行由于缺乏监管、信息不透明、资本覆盖和流动性储备不足,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协调合作,制定了加强影子银行监测和监管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针对证券融资交易的流动性风险、杠杆风险、交叉传染风险和顺周期效应,提出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建议,旨在防范证券融资交易的潜在系统性风险,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我国在证券融资交易方面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制度,但近期发生的“国海证券”等事件也暴露出部分证券融资交易行为不规范、反复开展证券融资交易产生流动性错配和杠杆风险、监管框架不够系统完整等问题,对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论述了危机后国际标准制定机构提出的证券融资交易监管框架,结合我国业务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融资业务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风险防范是金融业的核心,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框架,有利于防控由此产生的风险。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影子银行进行定义。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也有人认为“影子银行是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无传统银行之名的机构和业务,它们和银行如影随行。”金融稳定理事会2012年11月发布的报告认为,正规银行体系监管的加强,可能助推“影子银行”发展;“影子银行”可能创造系统性风险,在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会放大市场反应。因此,该机构提出了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初步建议,但也主张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要谨慎行事,因其也是企业和消费者的信贷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鸣璇 《金融电子化》2006,(10):73-73
目前,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在数据“大集中”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大集中,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了省一级的集中,上海证券等证券机构也陆续把业务数据集中到总部统一处理。上述机构的数据“大集中”都促进了业务的开展,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种种迹象表明:数据“大集中”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步改变金融生态,金融科技成为传统金融业提效降本的动力源泉.机遇与风险并存,金融科技的加入是否对传统金融造成风险冲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复杂网络视角,采用TENET方法搭建以金融科技、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体的风险关联网络,融合PMFG极大平面过滤图法,分析金融科技同传统金融主体的风险传染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键性风险路径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银行与证券,金融科技的内外部风险传染性最强;金融危机加强了风险传染的跨部门属性;风险传染以规模、业务相近的直接渠道为主,对关键性路径的识别有助于挖掘金融科技机构的潜在风险点.监管当局应加强对金融科技机构的宏微观审慎管理,识别同部门与跨部门的风险传染路径,优化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7.
李明辉 《新金融》2004,(3):33-36
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是否应当分离,理论界存在相当大的分歧。2003年3月,我国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依法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机构实施监督管理。但是,对于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是否应当分离的纷争并未因为银监会的成立而停止。本文拟对银行监管的模式进行简单的国际比较,以期为我国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并就我国成立银监会以后如何加强银行监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胡利琴  常月  陈锐  黄琨 《保险研究》2017,(10):29-41
基于机构关联的视角,运用TVP VAR模型和网络模型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重要机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进性,其从发展初期银信单一渠道模式逐步演变为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多机构合作的多渠道并存模式,机构之间关联性不断增强,风险传染效应显著。同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重要机构在不同阶段下有所不同。因此,为防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动态性和实时性,对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采取“穿透式”监管,并对系统性重要机构进行针对性监管和差异化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高度关联性,还应明确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职能范围,加强监管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村金融》2007,(5):48-49
2005年,银监会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在全国银行业积极开展案件专项治理活动,2006年,银监会决定继续在银行业开展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即“回头看”。监管当局如此下大力气治理银行案件,是由于恶性案件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的声誉,同时也说明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依然严峻,农业银行也不例外。那么,银行业为什么频出大要案,银行人员为什么铤而走险参与作案,银行的制度是否存在着漏洞?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和监管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明峰 《中国金融》2006,(12):22-23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出现的与证券、保险等业务领域逐渐融合的综合化经营趋势,既对银行创新发展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和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银行跨行业、跨部门经营,金融业务组合交叉,关联交易增多,管理复杂,引起风险传递和风险集聚等银行综合经营风险。如何在我国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内实现对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有效监管,逐步构建科学的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模式,防范和控制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稳步推动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曾少清 《武汉金融》2004,(10):47-48
作为专司银行业金融监管部门,银监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叫个监管理念”、“旧个监管目标”和“六条良好监管标准”,对银行监管32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随着金融32具、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将使银行监管面临新的课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内涵,切实加强银行监管文化建设,用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去支撑银行监管工作,潜移默化地落实新的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权威,对于基层银行监管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银行风险监管评估与预警系统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创新、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增长推动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巨大的潜在风险。给各国银行监管机构实施持续监管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为此,许多国家的监管机构发展出了建立在持续基础上的监督和评估银行的新方法机构发展出了建立在基础上的监督和评估银行的新方法和新程序。在国际上,这些新方法和新模型被统称为“风险监管评估与预警系统”(Supervisory Risk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对我国全面了解国际银行风险监管的最新发展并建立健全我国中央银行风险监管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四月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也吹生了金融土地上勃勃的生机。就在这万象更新的时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迎来了银行监管四部的成立,它主要负责对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三类机构”)实施监管。银行监管四部的成立,标志着银监会专业化分工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反映出银监会分类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小议“风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明全 《中国金融》2005,(16):71-71
以新资本协议为核心的国际金融监管与经营新的“游戏规则”已逐渐被中国银行业接受,而国内监管当局和银行机构对“风险”理念的认知也日渐清晰和深入,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共同意识的长期积淀即凝聚为文化,因而对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讨论一时间也在学界与业内聚讼纷纭,见仁见智。比较一致认可的定义大致是:以人为本,以保护银行资产为目标,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广大员工认同,集风险管理技术和行为规范为一体的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一行三会或合并的话题被广泛讨论。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不仅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国关注的热点,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是否调整也广受关注。我国当前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主要分属于不同的监管机构,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各自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保护保险、银行和证券业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论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先后设立的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依金融中介机构业务性质的不同行使各自的监管权,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较为全面地覆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至此,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初步实现了独立性,这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但实践中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受到诸多限制,笔者拟对此加以分析并予以初步探索,以期对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独立性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秦会忠 《中国金融》1995,(12):41-41
澳大利亚的银行监管秦会忠澳大利亚金融监管机构由储备银行(中央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委员会组成,在此基础上设立金融监管理事会。理事会是协调机构,对违规问题的处理由各监管部门负责。澳大利亚国库部代表政府,依...  相似文献   

18.
证券公司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特殊性在于证券公司与证券市场紧密相连,证券公司的资产主要以证券方式存在,虽然流动性强,但波动性大,不确定性大。因此,证券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行业。通常而言,银行对高风险行业应该非常谨慎。但是由于证券公司拥有较大的资源量,因此成为各家银行抢夺的重点,许多银行甚至不惜以信贷业务换取证券公司的存款。此前虽不断有大连证券、新华证券相继出事,但似乎并未引起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直至老牌证券公司——南方证券爆出巨额窟窿和亏损,被迫行政接管,才似一声炸雷,令所有市场参与者——监管层、股民、商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始料不及也为之震惊,随之而来引发了证券公司的行业诚信危机。证券公司信贷风险问题更是真真切切地摆到了商业银行的面前。如何防范和化解证券公司的信贷风险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省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杰  卫功琦  黄兰 《金融纵横》2003,(12):49-50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贯彻《决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省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于顺利推行货币政策、有效开展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2007-2012年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卷入影响较大的财务丑闻的审计师作为声誉受损样本,通过考察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特征是否受到审计师声誉受损的影响,分析证券分析师是否在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声誉。研究结果显示,与审计师声誉未受损的上市公司相比,证券分析师对审计师声誉受损的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盈余预测准确度下降,乐观程度显著下降,分歧度显著上升。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就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对审计师声誉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并通过盈余预测特征将审计师声誉的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者,审计师声誉机制在证券分析师这一特殊行业内正在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