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驱动转换的重要战略措施与有效尝试,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是具体的实践,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点。研究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环境效应,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缓解了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中游经济发展地区的产业承接增加了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上游经济发展区域由于承接经济转移的能力有限,产业落地项目相对较少,虽然产业承接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议加强区域协作,加快产业技术合作,建立环保奖惩机制,通过规划统一、技术共享、制度共建,解决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
开创长江经济带新纪元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区域。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要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指明了长江流域跨世纪的发展方向。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沿江各地区、各城市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加凸显。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发展,重视创新,利用最新的技术以及产业形态等推动我国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产业转型。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重点建设一批支撑长江流域经济群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区域。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十分关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制定出既符合长远利益,又能满足当前需要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根据城市绿色发展评价初选指标集,并结合R聚类-变异系数法,定量地筛选指标,从而建立科学全面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概念建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模型,对2016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各个领域的单项实力从整体评价、梯度分布和空间格局3个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个城市特色鲜明。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从时空二维视角刻画和识别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尾效模型、空间变系数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总体呈上升态势,低尾效城市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区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2)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差异经历了扩大—缩小演进特征,并伴随着轻微多极分化现象。三大流域核密度曲线在位置、峰度、峰数和拖尾上具有各自形态和变化轨迹。(3)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存在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强弱交替变化特征。局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为高值集聚型、低值塌陷型、低值集聚型和高值凸起型4种集聚类型,数量上呈现出LLHHLHHL特征。地理上存在空间邻近同伴效应和空间邻近溢出效应,形成了"城以群聚群分"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论:根据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空间集聚类型实施差异化的土地配置和产业布局政策,发挥各城市在降低土地资源尾效上的合作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究区域"三生"功能共生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Moran’s I指数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好,呈现出由轻度失调到基本协调的波动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但其差异逐渐缩小;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高—高聚集区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低—低聚集区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内陆省份。  相似文献   

7.
王保乾  刘畅 《水利经济》2020,38(5):17-23
在构建水资源福利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投入导向型的超效率DEA-CCR模型,测算了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水资源福利绩效;利用Malmquist指数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进行解构,测算各驱动因素的贡献率,并采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检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处于有效状态,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水资源福利绩效提高的主要因素;地区间差异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态势;产业结构、经济外向性、城市绿化、技术进步、政府环境规制效果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均有一定影响,但是各因素影响方向、影响力度与显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反映了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推动地域;选取2006年全国、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进行数理分析,找出长江经济带及5个中心城市现阶段发展状况和差距,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整体上应以适当协调为主旨,着重壮大中部"武汉城市圈"和西部"渝蓉经济圈"两个增长极的实力,以此带动我国中、西部发展和城乡统筹建设。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创新只是区域创新地理边界的缩小,忽略了城市的空间特性——城市的关联和互动作用,这一缺陷随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而凸显。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收敛性和溢出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均质性突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条件收敛却不强收敛,收敛速度为7.274%;同时,城市创新还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信息化、工业化水平对本城市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水平的贡献率最大。但除了工业化水平之外,其他3个影响因素空间锁定效应极强,对其他城市并不存在空间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马大强,邹伟进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后,中央提出了以浦东为龙头,加快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这是我国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将对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湖北地处长江中游,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江经济带38个城市2007—2015年的相关数据,通过SBM模型测量各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各地方政府之间在引资和科技创新投入方向的竞争对地区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之间的引资竞争对水污染治理效率影响不显著;而地方政府之间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竞争对水污染治理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根据这一结论,对提高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有关部门最近提出要加快建设长江粮食产业经济带,宜宾市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具有融入长江粮食产业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本文对宜宾融入长江粮食产业经济带的重要性、优势、举措等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位特殊,规划实施的相应保障政策机制尚未系统化。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的体系与内容,搭建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框架。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存在规划实施主体与责任不明确、规划实施传导体系欠缺和国土空间实施用途管制未形成常态化制度等问题。因此,流域国土空间规划须要采取明确规划实施主体与责任、健全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和严格重点区域空间管控等相关策略以保障规划实施,完善全国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升规划实施的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应用突变级数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障碍诊断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2009—2019年水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了其空间差异与障碍因素。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水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转向较安全,而黄河流域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从空间差异来看,相较于黄河流域,整体上长江经济带水安全综合指数地区分布更为协同,超变密度贡献是长江经济带水安全综合指数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而区域间差异是黄河流域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两大区域水安全问题各有短板,长江经济带主要是受到压力系统的阻碍,而黄河流域主是受到响应系统、状态系统和影响系统的三重阻碍;提出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是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举措,安徽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省份必须充分利用支持机遇,以期更好的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文章立足于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不足,重点探究安徽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系的对策,力争促进安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本文基于新疆工业发展角度,着重指出当今新疆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来发展新疆的工业,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产业体系,优化新疆各产业结构,更好地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以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静态指标区位熵为基础,加入产业集聚指数这一动态指标来衡量林业产业聚集的发展态势,构建林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模型,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林业产业发展态势划分成四种类型:强化态势、形成态势、退化态势与劣势发展。整体上看,长江经济带林业产业集聚表现为强化态势和退化态势的省市较多。表现为强化态势的地区为安徽、江西、湖南、贵州;表现为形成态势的地区为上海与江苏;表现为退化态势的地区为浙江、四川、云南;林业产业集聚劣势发展的地区为湖北与重庆。结合各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特点分析态势形成原因,政府政策的支持、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发展战略的优化、龙头产业的带动是林业产业聚集表现为强化态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林业产业以强化态势集聚,根据各省市林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的特点提出了因地制宜采用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拓展产业发展形态、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提取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资源和生态资源成果,采用空间统计方法,测算区域的水资源密度和水源涵养程度,可利用土地资源量和开发干扰状况,以及交通资源集聚度和交通干线影响度,评价了区域生境质量,对比了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和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分布差异,为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资源现状提供空间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上海综合经济》1996,(6):25-28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合作与分工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长江是中国的黄金水道,沿江地区是沟通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具有广阔的腹地和国内市场。在长江流域地区中,已经形成了以上海、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