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必须把握的一项经济指导政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金融政策没有考虑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差距,金融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使得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扩大,延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应该从金融经济的作用机制入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韵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并强调应当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是近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或不断拉大的势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遏制,则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4.
区域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紧密相关、互促共进的关系,针对目前区域金融协调中观研究的不足,以我国证券市场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为核心,探讨中部地区如何弥补短板,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并推进区域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地区经济差距问题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亦然如此。文章重点研究外资区域分布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利用三大区域面板数据对地区经济差距与FDI规模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DI确实是引起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加大的原因之一,FDI在各区域的分布不平衡又加剧了中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在各区域内部,FDI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也使得各省间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回归结果说明,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时不可忽视FDI因素,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要与引资政策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会导致显著的收敛效果,但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有些国家的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缩小了地区差距,而有些国家劳动力迁移反而扩大了地区差距,对这一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迁移谜题")目前还缺乏很好的解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以及城市经济学中的拥挤效应,建立了一个两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了由于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区域间的劳动力迁移可能缩小、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这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以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技能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理论解释。本文的模型说明劳动力流动并不一定能自动缩小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积极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会导致显著的收敛效果,但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有些国家的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缩小了地区差距,而有些国家劳动力迁移反而扩大了地区差距,对这一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迁移谜题”)目前还缺乏很好的解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以及城市经济学中的拥挤效应,建立了一个两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了由于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区域间的劳动力迁移可能缩小、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这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以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技能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理论解释。本文的模型说明劳动力流动并不一定能自动缩小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积极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模式使得沿海地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互动替代了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产业互动,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崛起也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市场,而新亚欧大陆桥是中西部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条重要通道。具体说来,连云港应该努力发展大港口、做大经济总量,发挥桥头堡和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新亚欧大陆桥能级和辐射能力,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互动的中心节点。本文认为,加快大陆桥沿线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和打造连云港总部经济将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17年来,东部地区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以致出现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决定把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今后改革和  相似文献   

10.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文章首次尝试将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应用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采用2001?2015年中国分省数据,利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和逐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强度远低于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在地区经济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始终扮演主要角色.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在短期内很难超越资本积累和城市化而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发挥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和城市化的空间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作用.同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新动能的空间均衡发展,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资本流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把握区域资本流动的特征和规律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93-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估计与检验我国各地区间的投资与储蓄的相互关系,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前后,我国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1990年以来,我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而资本流动是影响这种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我国1990年~2004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具有明显的作用,而且它们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视地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在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对如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结合对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提出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区域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4.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推动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要素在一国内部的空间流动与配置,是实现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由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决定了资本自西向东的空间布局,而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区域市场自由度、资本利润率的区域差异等因素进一步巩固了资本流动的这一特征,导致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劳动力要素自东向西的相反回流趋向。资本流动和劳动要素流动在空间上的错置,严重削弱了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在中西部劳动力工资上行压力、资本投入缺乏效率、承接地政府之间的竞争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要想提高产业转移效率,实现区域均衡增长,必须改善资本要素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30个省份人均GDP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人均收入的空间相关逐年加强。通过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本文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经济中空间异质性的存在,即地区人均收入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三种不同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各省份人均GDP增长的收敛性。结果表明,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广义空间模型不能正确拟合中国省级地区增长数据,而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能够满意地解释中国省级地区经济增长,这表明地理位置的影响尽管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还显示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以及知识溢出在省级地区水平上是显著存在的,并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旭  冯宗宪 《经济学》2008,(1):399-414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30个省份人均GDP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人均收入的空间相关逐年加强。通过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本文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经济中空间异质性的存在,即地区人均收入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三种不同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各省份人均GDP增长的收敛性。结果表明,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广义空间模型不能正确拟合中国省级地区增长数据,而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能够满意地解释中国省级地区经济增长,这表明地理位置的影响尽管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还显示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以及知识溢出在省级地区水平上是显著存在的,并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低收入地区基本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经济发展战略、地理因素、教育机会不均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会使中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向东部地区大量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落后,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也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促使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袁蓓 《当代经济》2016,(23):8-10
本文收集了我国1982-2010年劳动力年龄人口等宏观经济变量,在“绝对收敛”和“相对收敛”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减缓了全国范畴内的经济收敛速度,间接扩大了区域差距,且西部各省经济增长存在发散趋势.尽管目前劳动力老龄化还不是造成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积聚能力将是缩小我国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