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中国经济长期“外循环”发展模式导致中间品严重依赖进口,对于制造业产业集群,微观企业创新动力无法转化为集群整体创新合力。以集群内部“行业内企业间” 研究视角切入,采用“近邻效应”模型深入探求邻居企业进口中间品行为对群内同行企业创新传导路径,结论发现:邻居进口对同群企业创新影响存在“成本追逐效应” 和“ 质量竞争效应”,中间品进口质量高低影响企业模仿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质量竞争效应” 的创新溢出可通过一般贸易渠道、人力资本渠道与市场规模渠道实现;有为政府持续创新激励和市场化导向制度改革有助于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及创新“量质齐飞”。  相似文献   

2.
贸易便利化环境的改善为企业提升产能利用率带来了新契机。文章通过构建贸易便利化对产能利用率的理论框架,采用中国企业层面数据,检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对产能利用率的微观影响。结果表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从贸易便利化类别来看,沿线国家口岸及物流效率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效应最大,其次为规制环境、金融及电子商务、海关及边境管理;从企业所属行业、所在地区与出口决策来看,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对进口中间品高依赖度企业、内陆地区企业及非出口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效应更大;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产生的出口扩张效应、中间品进口替代效应、生产率改进效应是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分析中间品进口的关联化、多样化和高度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进口中间品呈现产品种类扩大、关联度加深及内嵌技术升级的特征,中间品进口关联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间品进口多样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呈倒U型变化,中间品进口高度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呈正U型变化,中间品进口关联化正向调节中间品进口多样化、高度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处于东部沿海省份及高生产率企业而言,中间品进口多样化、高度化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得到强化。在实施扩大进口战略中,不仅要利用不同形式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还需注重进口产品关联化的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间品进口多样化、高度化的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4.
鉴于“新基建”和“降成本”的现实背景,选取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级数据实证分析区域网络通达、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费用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区域交通网络通达与金融发展呈正相关,通信网络通达与金融发展呈负相关且通信网络硬件建设与金融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区域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费用呈负相关。在金融发展约束下,区域交通网络通达与企业融资费用呈负相关,通信网络通达对企业融资费用影响具有长短期不一致性,通信网络硬件建设短期内对企业融资具有挤出效应,通信网络软性使用长期对企业融资具有间接竞争加剧效应。网络通达下技术创新与企业融资费用呈负相关且存在倒U型关系。各地区推进新型基础建设投资和降成本中需注意“挤出效应”和“拐点效应”的长短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处于质量升级的关键阶段,由于进口中间品能实现技术溢出、优化资源配置,因而可能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为此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贸易匹配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进口中间品能显著提升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剔除加工贸易后结果更加显著,然而进口中间品使用强度对产品质量提升呈递减趋势;运用PSM逐年匹配解决内生性问题后采用DID和FE也得到一致结果,进一步发现高技术产品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也较高,而受技术垄断影响来自高收入国家、高技术国家的中间品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有限;从动态角度看,进口持续期与出口产品质量呈U型关系,短暂进口在质量提升上并不明显,适时进入以及持续进口能显著提升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0~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统计库合并数据,全面系统地评估了中间品进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与企业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产品质量效应、产品种类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是中间品进口提升企业生产率的三个可能的渠道,其中产品质量效应起主导作用。进一步地,产品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第一,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对企业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尤其是从G7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突出,而来自欠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有限;第二,零配件进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最强,其次是加工型中间品,而初级型中间品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中间品进口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和提升机制。理论上,进口中间品多元化可以通过边际成本、固定成本等渠道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并受限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实证方面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从所有制分布看,国有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水平最高,私营企业最低,外资企业居中;平均看,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这一提升作用仅限于外资企业、源自OECD国家的中间品和2004-2006年样本;对于本土企业、源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中间品和2000-2003年样本并不显著,可能的解释在于,一是企业与进口中间品匹配的吸收能力较差,二是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的边际成本效应弱于固定成本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测算出企业进口产品的质量,分析进口产品质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影响渠道,结果显示:企业进口高质量的资本品、中间品以及消费品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率;企业进口高质量产品能够通过加剧行业竞争,促进企业提升生产率,提高竞争力;企业进口高质量产品的技术创新效应不同,资本品和消费品的技术创新效应为正,中间品为负;中间品技术创新效应为负的原因是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占据中国中间品进口的大部分且其技术创新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9.
《国际贸易问题》2021,(2):48-62
本文利用迭代法测算了企业出口复杂度,并考察了资本品和中间品等不同类型进口产品对企业出口复杂度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进口资本品可以提升中国企业出口复杂度,而进口中间品则抑制其出口复杂度;进口中间品对外资企业出口复杂度的抑制程度要强于本土企业,这印证了加工贸易低端锁定效应的存在;进口中间品提升了高技术制造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复杂度,抑制非高技术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复杂度;进口资本品只显著提升了本土企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复杂度;在影响机制检验中,进口中间品对企业出口复杂度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企业研发投入被抑制、研发部门人力资本被挤出而引致的。  相似文献   

10.
进口中间品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技术创新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将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归结为贸易自由化激励效应、研发资本效应和人力资本激励效应,并借助国际R&D溢出模型,将贸易自由化纳入模型中,运用我国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相关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进口中间投入品对我国技术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间品进口每增加10%,中国技术创新提高1.6%;进口中间品的贸易自由化每增加10%,中国技术创新将提高0.3%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拓展M-O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和匹配质量对企业加成率影响效应的理论框架,并利用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城市人力资本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呈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低质量耦合锁定趋势;“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度与企业加成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系统协调度与企业加成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中间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耦合度产生的加成率效应主要通过“工资渠道”,而协调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随着城市人力资本匹配质量提高,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协调投入会显著提升企业加成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匹配与行业技能密集度相协调、与行业技术水平相匹配、与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相结合、与企业自主升级行为区间互补,能让企业破除人力资本低质量耦合锁定而提高加成率。本文的结论对发挥人力资本质量外溢和技术进步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卢福财  金环 《财贸经济》2020,(5):99-115
近年来,互联网跨界经营和应用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热议,但鲜有文献从更为微观的产品视角深入探讨企业使用互联网对制造业产品升级的影响。本文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采用OLS、Probit以及Heckman选择模型,研究了互联网对企业产品横向升级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使用互联网能显著促进出口概率的增加以及技术复杂度的提升;(2)互联网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技术复杂度提升效果更明显;(3)技术创新是打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产品升级这一“黑箱”的重要机制,而波特强调的成本领先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只是企业实现产品升级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快推进互联网在高技术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应用,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是实现中国制造业产品升级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外贸易与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辉 《国际贸易问题》2006,288(12):103-107
通过对我国工业制品对外贸易的定量分析,本文发现我国主要专业化于低污染型产品的生产,在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我国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属于净进口型贸易,因此我国不会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企业专利数据库与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构建了企业产品层面和行业层面的进口价值替代变量,并从生产率的角度,对进口促进我国企业创新的异质性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进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企业的生产率越高,进口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且这种促进作用只在生产率超过中位数水平的企业中显现。同时,机制检验发现,高生产率企业在吸收进口技术溢出和应对进口竞争时更具有比较优势。异质性分析发现,来自不同研发投入国的进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知识产权保护则放大了进口对高生产率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和对低生产率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即使是生产率最低的一般贸易企业,进口也对创新起到了激励作用,而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不能从进口中获益。  相似文献   

15.
生鲜O2O模式的兴起对于互联网时代农产品销售的模式创新产生了推动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商业经济升级转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生鲜O2O质量预期、配送效率预期与O2O模式接受度及重复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炼生鲜O2O的关键经营策略。研究表明,质量预期是消费者对O2O模式接受度的首要影响因素,而配送效率预期是消费者对O2O价格接受度的首要影响因素,生鲜产品质量对价格接受度有重要影响,以上关系可以看出产品质量对于模式本身的认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优中选优的生鲜产品才能用来网上销售,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网购者对高于实体店价格与O2O模式的认可;只有用高于实体店的价格买到实体店中优中选优的生鲜产品,让网购者感到物有所值,这样的O2O模式才能够生存发展并逐步兴隆起来。网上营销的“优中选优”定律可为生鲜O2O模式构筑起足以支撑其发展壮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ims to map out the relationships that make up green innovation initiatives in Brazilian industry. The sample comprised 100 managers at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most of them operating in the business of farm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45 managers) and steel structures (14 managers). To develop this study, Medeiros et al. (J Clean Prod 65:76–86, 2014) study, mapping critical factors that drive the success of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the paradigm of complexity, was used as a reference study. Based on the results, it was possible to identify that the operational dynamic of the factors and variables that affect market success do not happen in an isolated or fragmented way; they occur systematically with different contingencies and structured basic and intermediate skills in order to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consumers, laws, and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Initially, the technological expertise factor was noted as very important for sustaining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Furthermore, since proactive leaders ar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successfully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products, it must be added to technological expertise as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green innovation. After defining the basis for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the intermediary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using the available technology appropriately were mapped out. In this sense, variables such as “elimination of cultural barriers,” “capacity for critical reflectiv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tio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In addition, some of the variables of the 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market knowledge factors were a part of the structure that organizations need to transform potential into developing green products, which is the basis for the third level of the model. The fourth level of the model has the “meeting consumer expectations” and “following law and legislation” factors, which make up the main goals for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products according to a number of surveys that were conducted.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symmetric roles of business ties and political ties in innovation processes. The study posits that business ties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and enhance the environmental fit. In contrast, political ties increase the environmental fit but ossify organizational internal routines. The study uses an extensive survey on 766 Chinese firms across multiple sectors to test hypothes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provide strong supports for hypotheses by showing that: (1) business ti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product innovation, indicating that despite different types of business ties, they share common features in enhancing product innovation; (2) political ties have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with product innov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political ties on product innovation would diminish as the costs of political ties outweigh the benefits.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使用2000年~2014年中国18个制造业的样本数据,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GVC参与度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参与GVC程度的加深会带动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增长,进口中间品会降低出口国内附加值,但GVC参与度提高所引起的出口国内附加值增长幅度大于进口中间品所引起的下降幅度,出口国内附加值与GVC地位存在U型关系,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加入WTO都显著提高了出口国内附加值,改变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测度方法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将制造业分为高、中级技术类别,高技术制造业有更强的附加值获取能力,中级技术制造业更多依赖高密集度的劳动投入分享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