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生命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亳州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探讨了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范围,随之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我国当下知识产权法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影响下,创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被认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该领域国际法制现状的分析,将帮助我们正确对待学者们所谓借鉴国际经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约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数量和覆盖类型上均居世界之首。近20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如何挖掘、保护及传承非遗,并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为唤醒当代人传承非遗、激活非遗创造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乡村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关系到乡村振兴全局,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但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冲击,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流失、断代、破坏等严重问题,亟待传承与保护。采用室外和室内调查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的藏、羌、彝三族为研究对象,从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四大方面对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寻求四川地区民族类非物质为文化遗产协同创新新模式,从而使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和谐共生实现保护性开发和传承,同时发展民主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助力地区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专项经费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其保护研究专项经费的来源和管理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实现对经费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背景下人们接受信息大部分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媒介,而皖北地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只是通过照片、视频等没有经过视觉再设计的简单信息去进行保护和传播,这些没有经过再设计的信息很难被现代人们所吸引,如果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停留在原有的形式上,必然导致皖北地区文化生态的不完整不稳定。所以把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运用到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中去,让人们能更方便和高效地获取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从而起到对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保定市的城市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抗战文化遗产。本文以城市文化资源保护为主旨,对现有的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城市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并为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场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沙坪湘绣小镇是湘绣发源地、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和AAA级旅游景区,以湘绣小镇为载体,推动湘绣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对湘绣的传承与保护,而且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严肃的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体的保护,即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的口述史记录,重点关注他们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以及技艺背后的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等,并以此为基础引入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是保存和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负影响的基础上,建构旅游化生存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模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政府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等四个子系统,并以赫哲族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分布。本文采用制图法、统计法和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得出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布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古镇历史悠久、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且类型各异,有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古镇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存在。但现阶段,四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后继乏人、碎片化保护和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保护传承人、进行"可视化"和"体验化"开发、开发保护并行以及建立全省全局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饮食也申遗     
最近,各地传统饮食“申遗”项目纷纷上马,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提法我不太欣赏。”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叙建、又则认为,“用‘非遗’称号来打广告有何不可?”那么,什么文化现象才合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是否应该被用作商业用途,寻求经济效益?到底怎么做才是保护我们文化遗产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但是因主体认知偏差、传承断层断档及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造成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问题,坚守文化立场,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创造性转化,通过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及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婺源虹关素有"中华徽墨第一村"之美誉,而虹关詹氏所制婺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亦是婺源制造业中的一大特色。基于对婺墨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的实地调研,对婺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进行SWOT分析,将婺墨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整合,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10.5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上,传统技艺所占比例最高,曲艺所占比例最少;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分布的特点,多集中于洛龙区、老城区,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在县域的数量分布以洛龙区、老城区较多,新安县以及洛宁县较少,有着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民族村寨这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独特文化形式,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为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业,需要按照历史文化的保护相关制度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农村,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护好本国的文化安全成为保护国家安全刻不容缓的新任务,特别是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基于对浙江海宁、嘉兴两地的调研数据分析,重点研究影响海宁皮影戏面临失传危机的原因,建立联动机制,推动保护皮影戏发展的长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