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 地方产业政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旨在弥补或修正市场机制的缺陷而制定的带有特定指向的产业发展政策的总和。它包括产业布局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产业援助政策等。 从目前各地制定的产业政策看,有的能够从本地实际出发,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重视可持续发展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但由于产业政策制定者在知识、信息、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地方产业政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片面求全。大部分地方产业政策是参照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  相似文献   

2.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推进了产业升级是产业经济实践领域中一个关键的实证问题。借鉴Antras等提出的最新方法,结合微观企业数据库,从价值链上下游视角对企业价值链定位现象进行测算,考察了产业政策、市场结构与企业价值链定位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行业层面,产业政策应重视市场竞争,选择市场竞争度高的行业作为目标产业能显著推动企业价值链定位升级。在行业内部,产业政策应强调提升市场竞争度,一方面坚持普惠性原则,针对整个行业而不是单个企业或部分企业的产业政策,能有效兼容市场选择机制和激发企业价值链升级;另一方面重视"年轻企业"的发展,针对市场竞争程度高、创新动力强的"年轻企业"实施的产业政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激发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3.
面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政府作为投资环境的提供者、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产业招商的主导者,如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承接好的产业转移,是内地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投资环境、产业政策、产业招商三个方面阐述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亟待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产业早已告别"短缺时代"进入过剩阶段,过剩已经成为文化生产的常态,过去基于"短缺理论"基础上的普惠式产业政策已经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文化产业政策必须面对产业过剩的新环境,以应对过剩阶段的突出矛盾为政策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旅游投资行为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在分析旅游资源特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生态规范下的经济最大化的基础上,论述了旅游资源的外在性和产业运行的外在性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揭示了旅游投资行为与资源利用,产品经营和产业运行的内在关系,从旅游产业政策的角度,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旅游投资行为调控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6.
构建生态经济型宏观调控体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特征是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经济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多种手段进行调控.构建这种体制的主要措施,一是制定"绿色"产业政策;二是进行生态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三是建立环境保护税制,逐步实现税收绿色化.  相似文献   

7.
产业政策是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的经济政策;信贷政策是实现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有机结合看,商洛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信贷投向过度集中.应通过优化信贷配置,实现产业与信贷结构调整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稀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应用日益广泛,我国稀土产业发展需要资源战略、生态战略、科技战略、人才战略和国际战略的共同支撑。围绕稀土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本着"动态调整"、"输出与储备双管齐下"的基本思路,着力构建集"储备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为一体的、促进稀土产业有序竞争、推动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从而使我国稀土资源优势上升为全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旅游业产业体系的建立、政府主导型战略实施、产业地位、体制改革等问题的发展过程,思考产业政策、市场导向、扩大内需、旅游业自身发展等热点问题,一是为了理论探讨,二是为了给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产业政策的组织竞争优势响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组织竞争优势是否响应产业政策的角度,探讨产业政策的刺激输入对改变企业内部原有状态以及在形成、提升和深化组织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本文认为,产业政策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产品经营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产业的组织竞争优势。传统产业政策虽然推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较快发展,但没有形成组织竞争优势。为了更好的形成、提升和深化组织竞争优势,应该制定和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新型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1.
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根本途径。本文基于技术驱动、市场拉动与政策引导的协调分析视角,明确了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并构建了一个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分析模型,结合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现实基础条件,提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市场与政策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1~2006年的财政数据为样本,通过分析现行财政体制下,云南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税种结构、税费结构、税收产业分布、地区收入构成、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收入变化情况,寻求云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动力,力求揭示云南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云南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与升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除了自身的工业化演进外,更多的要依造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约束,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增长方式转换、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因此产业结构必须是生态化的调整升级,在生态约束条件下,以生态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的目标。本文力图从产业生态化角探讨产业结构问题,以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推动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区域结构,对于增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关键性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总体趋于均衡和协调,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重工业化趋势延续、工业空间分布存在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较低、区域工业增长方式粗放等。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优化工业经济区域结构要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对“十五”以来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发现在正确考虑环境管制后,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得到提高,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源泉。本文还发现,“十五”以来中国实行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制造业绿色生产率的持续改善,特别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且达到顶峰,在考察期内,我们发现重工业生产率、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相对于轻工业而言提高更快,初步彰显出环境政策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的标准化过程,并已成为FDI之后跨国公司影响国内产业安全又一新的渠道。技术创新和进步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政策是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这几个因素若被外部力量所控制,则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得不到保证,产业安全受到威胁。而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的标准化,对国内产业的技术、市场和政策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需要改革国内标准化管理体制,构建开放条件下政府标准化管理模式,提升国际标准合作与竞争能力和国家标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下,资源型城市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需要策略创新,基本策略包括: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多元;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对"十五"以来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发现在正确考虑环境管制后,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得到提高,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源泉。本文还发现,"十五"以来政府实行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制造业绿色生产率的持续改善,特别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且达到顶峰,且在考察期内,我们发现重工业生产率、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相对于轻工业而言提高更快,初步彰显出环境政策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特色化和绿色化等。但我国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技术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及绿色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作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通过与世界其他五大都市圈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监管制度、行政效率、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认为长三角必须遵循世界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律,构筑国际化的优越投资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